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願所有善緣迴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佛教主張自救

佛教主張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負全責。

如果想從困苦的人生中走出困局的話,只可靠自己種善因。別人絕對無能力替你改變因果。雖然別人可勸導你,但最終種因者是自己,自己才能自救。

勞而致富,逸而致富

勞而致富

富貴有富貴的因,勞苦也有勞苦的因。如經上所說,供養僧人,一定得大富貴,這是不變的道理。如果請僧人到家裡來,使僧人疲勞奔走往來以後才就食,那麼後世雖然享大富貴,但一定要從勞苦中獲得。

逸而得富

如果送齋食到庵院,使僧人安然受供養,那麼他的福報,一定會生到天上去,或者生在人間,就會享受不須勞苦,一切所需都會自然豐足快樂。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4/139454.html

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先富後貴和先貧後富的原因

先富後貴

《業報差別經》說:「如果有眾生,因別人規勸而布施,布施後又後悔,以這樣的因緣,他來生先富後窮。」


先貧後富

「又有眾生,因別人規勸而布施少量,他來生在人間,先貧後富。」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4/139454.html

有用無果的原因(有得享用但沒擁有物件的原因)

窮門破屋出身的人,卻常住別人的華堂大廈;糙飯粗菜的人,卻常吃別人的山珍海味。這就是有享受卻無自主權。由於前世自己不能布施,只知勸別人布施。或者看見別人布施時,為他歡喜贊歎而已。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4/139454.html

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有果無用的原因(有好報但自己享受不了的原因)

錦繡滿箱,而所穿的只是布衣,金銀滿櫃,而飲食的僅僅還是糟糠。可以安閒了,一定要去勞筋疲骨;可以快樂了,只是他整天愁眉苦臉。這就是有福不能享受。原因是由於前是布施的時候,不能發至誠心、歡喜心。或者是因別人的勸告而勉強布施,或者已經布施之後,又馬上後悔。

(《彌勒所問經》大意)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4/139454.html

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廣種福田 龍王獻寶

距今二千多年前,印度阿育王由於他福力特別殊勝,統一了全印度。

有一天,阿育王召集群臣,問道:「現在天下,還有什麼地方不屬於我?誰敢不服從我?」群臣同聲回答說:「全印度都被大王統一了,沒有一個不稱臣服從大王。」

其中有一位大臣,站起來說:「啟奏大王!以臣所知,大海中的龍王,不屬於大王。因為龍王向來不遣使來問候大王,也沒有任何寶物進貢。由此可見,他不屬於大王。」

阿育王想考驗自己的福德、威力,是否能夠懾服龍王,因此發動了千乘萬騎的兵將,敲鐘擊豉,旌旗展揚的來到海邊。阿育王厲聲向大海呼喊說:「龍王!你在我的國界內,為什麼抗拒不來見本大王?」

他雖然再三地呼喊,龍王卻安然不動,視若無睹。阿育王問群臣說:「有什麼妙法,可以使龍王不得不出來?」

這時,有一位尊者,稟告阿育王說:「時機若到,就可以使龍王出來。現在因為龍王的福德,在大王之上,所以他不出來歸服。大王如果不相信龍王的福德比較大的話,可用黃金二斤,分別塑造兩尊王像,一斤造龍王形像,一尊造大王形像。兩尊金像造完成之後,如法加持修法,比量其輕重,就可以明白誰的福德大。較重的一尊就是福德大。」

阿育王就依照尊者的辦法命人去造像,造成以後,稱驗的結果還是龍王的像重,人王的像輕。尊者說:「龍王的福德,超過於大王之上,所以他的像較重。大王的福德不夠,所以比龍王的像輕。若想輕者變重,必須修德培福,才能如願。」

阿育王聽聞尊者的開示之後,知道自己的福德淺薄,深感慚愧,因此更發勇猛精進之心,廣種福田。從此每天精進修持顯密佛法,又大叩頭(大禮拜)數千拜,即使手已磨破,仍然竭誠的禮拜三十五佛。阿育王的發心,稀有難得,他把私人的財產,全部做為供養三寶與布施貧窮。又在各省市建寺起塔,廣造佛像,印贈佛經,不計其數。如此種福,使供在密壇上的龍王金像,向他曲身合掌。尊者說:「這樣的福德還不夠大,要使龍王像向大王頂禮,全身伏地,大王的福德才夠大。」於是,阿育王更加發大心,並接受耶舍尊者的指導,取阿闍世王所藏的佛陀舍利四升,粉碎七寶末,而造八萬四千寶塔。又受護法神的協助,將此寶塔舍利,分遍閻浮提,同時安置供養。此外,更派遣高僧前往各國去宣揚佛法,使佛法遍滿於全世界。

如此,三年不斷的精修佛法,廣種福田。到了最後,連阿育王自己睡覺用的枕頭,也拿去賣掉,來供養三寶。這時,龍王的金像,立即伏地向阿育王頂禮。尊者就向阿育王說:「現在可將兩尊金像,再稱驗其輕重。」

真是不可思議,人王像已經超過龍王像的重量了。尊者說:「大王可以征服龍王了。」

阿育王非常高興,便如前次一樣,帶領著大軍來到海邊。這時,龍王立即變化成一位青年婆羅門,來到阿育王的面前,長跪問候請安,並貢獻許多珍寶,自稱小臣。


http://www.amtb-mtl.org/pages/yinyuan/yggushi/fojiaoshengzhong4.html

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

信女得道的故事

中印度摩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外,有一座著名的佛寺——‘松寺’,通常住有聖衆百余位。距離松寺不遠的村莊中,有一位虔誠的優婆夷——在家學佛的女居士、信女。

這位優婆夷非常的聰明,她認為:‘佛經所說的教理,是修行學佛的途徑,通達了佛理,才能夠得到悟道成就。否則,盲修瞎練,反招惡果。’所以,她經常以竭誠恭敬的清淨心,懇請法師開示佛法。

優婆夷每天供養一位比丘,由‘松寺’的住持安排衆僧應供的次序,依次前往優婆夷的家裏去接受供養。每天在供僧之後,她總是至誠地恭請法師開示佛法,求問經義。僧團中有些對于聞、思、修三慧學習不甚深入的比丘,時常不敢輕率的前往受供。

摩诃羅比丘,是一位一無所知——新出家的老人,有一天,正好輪到他去應供。這位在晚年才出家的老比丘,時常聽到寺中的僧衆說:‘這位優婆夷非常難得,她不但竭誠供養三寶,而且精通一般的佛經教理。’因之使他感到膽怯,不敢前往受供。可是,寺中常住的安排,又不得不去。老比丘懷著惴惴畏懼與憂惱的心情,徐緩的步行前去,內心則感到進退兩難,結果到達優婆夷的家裏,已經超過約束的時間了。

優婆夷看見這位老比丘,非常歡喜的說:‘今天這位長老,年高德劭,行步詳序,與衆不同。’她暗自想道:‘這位老比丘,一定是得到成就的聖者,他所說的話一定也是至為寶貴的妙法,我要特別慎重的聆聽,不可失去這次求法的好機會。’于是她就特別的供養老比丘。供養完畢之後,優婆夷隨即敷設高座,恭請老比丘上座說法。優婆夷竭誠恭敬的在座前五體投地,叩頭求法,不敢仰視。一無所知的摩诃羅,登座之後,既恐慌又慚愧,他眼見優婆夷非常恭敬的跪在法座之前,不禁低聲自歎:‘人愚無知,實在苦惱!’優婆夷聽到這兩句話,視為無上至寶,如入禅定似的。老比丘趁優婆夷一心專注的時候,快速地跑回松寺。優婆夷慎重的善自思惟這兩句話的奧妙之處:‘愚無所知,就是十二因緣的根本,由此苦本,生死循環不斷,以致受諸苦惱,故言甚苦。’如此反覆思惟,立即證得四聖中的初果——須陀洹道——凡夫初入聖道之法流。優婆夷得道之後,急忙開了庫藏室,取出一件寶衣,要做為答謝恩師的禮物。但是,法座上的老比丘卻不見了,她到處去找都找不到,不禁懷疑老比丘是以神通飛回去了。于是,優婆夷就帶看寶衣,來到‘松寺’要拜見老比丘。可是,老比丘回到寺裏,心中驚懼不已,深怕施主追來找他,就關閉寮房之門,避不見人。摩诃羅比丘的師傅,是一位有神通的阿羅漢,他看見優婆夷追來甚急,以為摩诃羅犯了什麽過失,即入定觀察,得知優婆夷證得須陀洹道的好消息,即呼喚他的徒弟摩诃羅出來受施,並且為他們說明宿世所結來的法緣,今已成熟。摩诃羅聽到師傅所開示的法語,頓時除了內心的煩惱、憂懼,不由得歡喜無量,也證得須陀洹道。詩曰:「真心竭意凡成賢,法藥蠲除結使顛;悟道皆因疑念斷,行持笃志信為先。」


http://www.amtb-mtl.org/pages/yinyuan/yggushi/fojiaoshengzhong1.html

2014年1月6日 星期一

自由萬歲

不知為什麼,今天想起了第一次放生雀鳥的情景。

雀鳥在籠中煩躁不安,因為籠中迫滿了雀鳥。

當法師開始念經,忽然之間,雀鳥都安靜地看著法師,有的更站在放糧食的瓶上,找個好位置觀看。

牠們仿佛看見了菩薩。

當牠們被放時,拍翼高飛的情景,很令人難忘。

有些飛往旁邊的樹枝上,看著我們放其他的鳥,有些高飛遠走,想得到真正的自由。

牠們都吱吱喳喳,高聲歌唱自由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