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0qveamaXHARjmbBx8NIOVUSMzQ--/article?mid=111
財佈施的“受益人”是佈施者!
——越佈施越富裕,越佈施越發財!
作者:釋昌臻 法師
種佈施的善因,才能夠得到富裕的福報。從因果規律來分析,我們用財富來佈施,得到利益的是佈施的人,而不是接受佈施的人。這跟社會上的一般的看法恰恰相反。因為佈施的人,一生享用的福報,絕不會因為他的佈施而減少。
比如,一個應該是百萬富翁的人,他佈施出去了五十萬,他最終的財富,是不會減少的。
就好像一口井,把井水抽完,但過了幾天,井水又會重新還原到原來的水位上。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福報應該有多少,就會有多少。
而佈施出去的這一部分財富,相當於存放在“佈施銀行”裡,“佈施銀行”是最保險得利息最高的“銀行”。
《地藏經》講,這叫“舍一得萬報”,也就是民間常講的“一本萬利”。而接受佈施的人,也是過去生中種下的善因,才會得到的善報。但是,你得到佈施後,福報就勾銷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接受佈施並不一定是好事。
《台州佛教》曾刊載一個消息:
一九九0年,福建莆田廣化寺舉行大規模建設,有一些印尼華人商人,到廟裡來敬香,並大量佈施錢財。回印尼後,他們的生意都很順利。
這件事傳開後,佈施的人越來越多,最後算了一筆總帳,這批印尼華人佈施給廣化寺重建工程的總額高達一千多萬元。
他們由此得出一個結論:越佈施越富裕,越佈施越發財了。
第二個例子是:一九九一年浙江新昌大佛重建時,有一個叫黃尊祥的香港商人,他在夢中夢見了大佛,於是他到這個廟裡來拜佛,並捐款一萬元。返回香港後,他經營的生意異常順利,他信心大增。後來,又多次專門到廟裡來捐款,感到每一此捐款後,自己公司所得利潤一次比一次更大,於是信心倍增,個人捐款總額竟高達一百多萬元。後來,他成為香港三家公司的總經理。
這些事例可以說明,佈施的人才是受益的人,佈施決不會蝕本。
———————————————————————————————— 真正的財富
作者:星雲法師
有一個大富翁,擁有千萬的財富,別人和他談話,他都訴說“窮啊!窮啊!”
有人就質問他:“你萬貫家財,為什麼還要哭窮呢?”
他說:“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水災或火災,所謂‘水火無情’,財富會給水火蕩盡啊!”
人再質問之:“那有這麼巧,這麼多的水火?”
富翁說:“貪官污吏,也會搶奪我的財富啊!”
又有人質問道:“那有那麼多的貪官污吏?”
富翁說:“不肖的子孫,也會為我傾家蕩產啊!”
富翁接著又說:“還有盜賊土匪、通貨膨漲、金融風暴、經濟不景氣等,都可能使我的財富一夕之間化為烏有;因為財富乃五家所共有,我怎麼能不窮呢?”
另外有一個平凡的農夫,經常告訴人家,說他是全國最有錢的富翁。
稅捐處聽到之後,就想要扣他的稅,問他是不是自承為世上最富有的人?農夫認可後,稅務人員就問他:“你有哪些財富呢?”
農夫說:“第一,我的身體很健康,再者我有一位賢慧的妻子,我還有一群孝順的兒女,更重要的是,我每天愉快的工作,到了秋冬的時候,農產品都會有很好的收成,你說我怎麼不是世上最富有的人呢?”
稅務人員聽完之後,恍然大悟,終於恭敬的對他說:“你不愧是一個最懂得人生之道、最具有智慧的富者。”
真正的財富,不一定要看銀行裡的存款,也不一定是指土地、房屋、黃金、白銀,這些,都是五家所共有,個人無法獨得;人生唯有信仰、滿足、歡喜、慚愧、人緣、平安、健康、智慧等,才是真正的財富。
所謂“人為財死”!人往往為了貪財好利,在過份的貪求物欲的時候,喪失了寶貴的生命,真是何苦來哉!
假如吾人想要擁有真正的財富,明理、勤勞、喜舍、道德,都是真正的財富。因為,這些財富不但現世受用,來世還可以受用;
不但一時受用,還可以終身受用;不但一人受用,還可以大眾受用。
所以,所謂財富,公財、共財、淨財、善財,才是真正的財富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財為五家共有
作者:淨空法師講
佛說“財為五家共有”:
一水,洪水沖毀;
二火,不慎而招致火災,或是因戰亂而毀失;
三官府,罰沒充公;
四盜賊,為賊偷竊;
五敗家子,揮霍一空。
財富乃是修財佈施而得之果報,佛勸眾生廣種福田,即是修福。福田有三:
“一恩田”,對於父母、師長、和尚、阿闍梨等,于己有恩德之人,能知恩、感恩、報恩,可生福德,如田地之能滋生長養穀物,故稱“恩田”。
“二敬田”,對於佛、法、僧三寶恭敬供養,由恭敬而生無量之福,如田生穀物,故稱“敬田”。
“三悲田”,以悲湣之心救助貧困,則能得無量之福。因此,有財富要佈施供養,種三種福田,福報則生生世世永遠享之不盡。縱然世界毀滅了,福報也不會毀滅。諸佛菩薩福報之大不可思議,原因就在此。
世間芸芸眾生,各人際遇不同。有人一生過得很幸福,家庭美滿,事業順利;有人一生都不如意,災禍綿延不斷,困苦不堪。同樣是人,何以差別如此之大?因各人所造的業因不同故。
所以,一切的“不平等”,非他人決定,而是自己過往的業因所造成。
“人生酬業”,人出生到世間來,就是受果報。過去生中造善業,這一生得善報;過去生中造惡業,這一生受惡報。人們迷惑顛倒,受報時不肯安分,又造新業,於是因果報應持續不斷。
如不能徹底覺悟,所造惡業多,善業少;只有徹底覺悟之後,方能盡斷惡業,真修福善。
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2012年1月28日 星期六
令人變美麗的咒
〈甘露水真言〉,它還有其他名稱,譬如:〈甘露真言〉、〈灌水真言〉、〈施甘露水陀羅尼〉、〈甘露咒〉、〈施甘露真言〉,總不外乎有「甘露」兩字,在佛教裡,「甘露」常被當作不死之妙藥。根據《佛說甘露經陀羅尼咒》的記載,「取水一掬呪之七遍散於空中,其水一渧變成十斛甘露,一切餓鬼並得飲之,無有乏少皆悉飽滿。」上期電子報提到的〈變食真言〉是將供物變為淨食,而此〈甘露真言〉則將水變成甘露淨水,一滴水變成十斛甘露。誦呪之後的供物及水,承仗著佛的威德,才得以讓餓鬼皆飽食:
〈簡易羅馬拼音〉namah surupaya tathagataya tadyatha om suru suru pra-suru pra-suru svaha
〈傳統漢字音譯〉曩謨蘇嚕婆耶 怛他誐多耶 怛姪他 唵 蘇嚕蘇嚕 鉢囉蘇嚕 鉢囉蘇嚕 娑婆訶
一般解釋咒語的書,都將「蘇嚕」寫成「sru」,這個字有流動的意思,代表甘露的流出,意思也通。不過,甘露的形狀,並不一定是液體,也有固體、甚至氣體的情形,因此,我認為解釋成「sru」的流出,當然也可以。不過從此咒的前半段是禮敬妙色身如來來看,妙色身的梵文是surupa,在本咒中用與格,所以寫成surupaya,之後有suru suru pra-suru pra-suru,我覺得是surupa在咒文呈現的方式裡,被簡縮成suru,意思是讓接受到這個甘露者,變成跟妙色身如來的外形一樣漂亮。所以這個咒心的意思是:漂亮、漂亮、更漂亮、更漂亮,或者是:美麗、美麗、更美麗、更美麗。
對佛教行者來說,外形當然不是那麼重要,但對一般信眾來說,漂亮假如能夠求得的話,當然也是可以求來。所以有人問我佛教有沒有美容咒,我說有,就是指這個甘露水真言。不過在這裡也要勸觀眾朋友一句話,所謂「相由心生」,最炫麗漂亮的外形,還是要來自鬆軟慈悲的內心。
轉載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MGyfhTiLQkDjmozRNw--/article?mid=112
文/林光明(梵文暨佛教咒語學者)
(摘錄自人間衛視節目:「咒語大講堂」)
〈簡易羅馬拼音〉namah surupaya tathagataya tadyatha om suru suru pra-suru pra-suru svaha
〈傳統漢字音譯〉曩謨蘇嚕婆耶 怛他誐多耶 怛姪他 唵 蘇嚕蘇嚕 鉢囉蘇嚕 鉢囉蘇嚕 娑婆訶
一般解釋咒語的書,都將「蘇嚕」寫成「sru」,這個字有流動的意思,代表甘露的流出,意思也通。不過,甘露的形狀,並不一定是液體,也有固體、甚至氣體的情形,因此,我認為解釋成「sru」的流出,當然也可以。不過從此咒的前半段是禮敬妙色身如來來看,妙色身的梵文是surupa,在本咒中用與格,所以寫成surupaya,之後有suru suru pra-suru pra-suru,我覺得是surupa在咒文呈現的方式裡,被簡縮成suru,意思是讓接受到這個甘露者,變成跟妙色身如來的外形一樣漂亮。所以這個咒心的意思是:漂亮、漂亮、更漂亮、更漂亮,或者是:美麗、美麗、更美麗、更美麗。
對佛教行者來說,外形當然不是那麼重要,但對一般信眾來說,漂亮假如能夠求得的話,當然也是可以求來。所以有人問我佛教有沒有美容咒,我說有,就是指這個甘露水真言。不過在這裡也要勸觀眾朋友一句話,所謂「相由心生」,最炫麗漂亮的外形,還是要來自鬆軟慈悲的內心。
轉載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MGyfhTiLQkDjmozRNw--/article?mid=112
文/林光明(梵文暨佛教咒語學者)
(摘錄自人間衛視節目:「咒語大講堂」)
風水可信嗎:
昨天有人問我,你們信佛的,信不信風水?的確,信佛的,講因果,但因果與風水沒有矛盾。你看這個世界如同用相機拍照一樣,可以拍攝整個物件,也可只聚焦一小部份。從宏觀來說,因果與業報輪迴是徹底解釋有情眾生的存在的基石,而風水則是因果賬裡的一環。
好因好果出好風水:
如你的善緣成熟,自然有善知識告訴您,怎樣安排住宅中的一齊佈置,怎樣住得舒適。當然,有善報的人也不會當黑地選擇了一些所謂的兇宅破屋來居住,也不會淪落到要居住在垃圾房鄰或天橋底等風水學上難以挽救的地方。即是,當一個人賺了別人冤枉錢後,有冤枉來瘟疫去的果報,為配合他的破財時機,則小人來誘,魔鬼來害,加上錯放風水物件(如放了盆栽在三碧位),造成官非口舌破財。有些屋,缺角的,怎樣也造不成完全的格局,也有些屋,廚房厠所在中間,兇中之兇,卻改不了,也有些屋,兇位每年不是跑到睡房,就是跑到大門口,而吉方又偏偏落入厠所廚房。有什麼人住這些屋?時運低的人。有誰時運會低?惡緣成熟的人。
昨天有人問我,你們信佛的,信不信風水?的確,信佛的,講因果,但因果與風水沒有矛盾。你看這個世界如同用相機拍照一樣,可以拍攝整個物件,也可只聚焦一小部份。從宏觀來說,因果與業報輪迴是徹底解釋有情眾生的存在的基石,而風水則是因果賬裡的一環。
好因好果出好風水:
如你的善緣成熟,自然有善知識告訴您,怎樣安排住宅中的一齊佈置,怎樣住得舒適。當然,有善報的人也不會當黑地選擇了一些所謂的兇宅破屋來居住,也不會淪落到要居住在垃圾房鄰或天橋底等風水學上難以挽救的地方。即是,當一個人賺了別人冤枉錢後,有冤枉來瘟疫去的果報,為配合他的破財時機,則小人來誘,魔鬼來害,加上錯放風水物件(如放了盆栽在三碧位),造成官非口舌破財。有些屋,缺角的,怎樣也造不成完全的格局,也有些屋,廚房厠所在中間,兇中之兇,卻改不了,也有些屋,兇位每年不是跑到睡房,就是跑到大門口,而吉方又偏偏落入厠所廚房。有什麼人住這些屋?時運低的人。有誰時運會低?惡緣成熟的人。
養鳥的報應,轉載自七仙羽
10月16日在西方寺放生時,有位義工對我說,她母親有養鳥....我當時很忙,沒空和她聊幾句,現在想將養鳥的壞處對大家說明。
鳥本身屬於野外,大自然,要是會懂動物語言的人,可問問所有的鳥,它們寧願被困在籠內,還是想飛出去自由自在?答案很肯定,所有的鳥,一定喜歡大自然的生活。
將鳥困在籠內,它們必感受驚慌,之後便像人類一樣會得抑郁病,所以見到被困在籠內的小鳥,常撞籠子,因為很想飛出去。
試想,如有人將你困在籠內,你的感受如何?天天如此,能開心嗎?
天高任鳥飛,所有的鳥類喜歡高飛,被困在籠內是種不慈悲,非常殘忍的事,請趕快懺悔,發個慈悲心,將小鳥放生,令它獲得自由。
日後不要再去養任何的小鳥!!!,切記,不能將個人的快樂,建築在眾生的痛苦身上。今世養鳥,日後的報應就是坐牢,或沒有自由,或心情不好,常不開心等等。
還有位義工寫信問我,他經常看三級片,問我這樣有罪嗎?
佛經說,看一次色情片/相片/圖片/圖書,等等,減壽半個月,每看一次減壽半個月,如果不悔改,再去看,便每看一次減壽3年,日後還會得病,這樣算一算,真劃不來,左扣右扣,身體病了,命短暫了(我有位友人,他有些錢,飽暖思淫慾,經常看色情片子,他只是40歲就過身了)經常看色情片子的人,自己去想想吧。
犯淫罪的,破壞別人家庭,感情的,今世馬上會見報應,在台灣會坐牢,如陽世坐了牢,便能減去四分之一的罪,如陽世未坐牢,死後還要受陰間的罪,就好像殺人犯,陽世坐了牢,死後還有陰間法律去處罰,陽、陰一起受罰。總之,犯了淫罪,今世必減祿、減壽、身體不好、感情不好,心情常不開心,工作不如意等等,當日令人痛苦,自己必得到過百倍的痛苦回報,這世報完,下世多輪回為畜牲,所以不論男女一定要戒淫,不能破壞別人感情,不能總看色情片。
讀者來信:
謝謝師傅,我看BLOG了,我戒掉自慰,那以前犯的過錯要怎麼懺悔?很擔心有報應
答:男人自慰很難避免,起碼別看色情片子,別去召妓,就不是很大問題。之前的事,可懺悔,說出自己的過錯,日後不再看色情片子。其實報應都來了,你現在不是經常病,事業不順利嗎?報應早就到了,只是你還不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aster, I watched the porno when i was younger, but i stopped watching it for a long time...becaue i think it is so nasty and it is bad for myself and the evil porno industry. Since the porno shorten my life already,can i donate money and help people more often to make my life longer??
答:當務之急,不是捐錢,而是趕快懺悔,知錯能改,當然能將命改好。每天懺悔,認錯,再唸經,慢慢的你的命運改寫。多去放生,唸藥師經,命運會增長。
Reference:http://blog.yahoo.com/_6FKFB6YAF3B5XZPTSSUCBSNSJE/articles/132960
鳥本身屬於野外,大自然,要是會懂動物語言的人,可問問所有的鳥,它們寧願被困在籠內,還是想飛出去自由自在?答案很肯定,所有的鳥,一定喜歡大自然的生活。
將鳥困在籠內,它們必感受驚慌,之後便像人類一樣會得抑郁病,所以見到被困在籠內的小鳥,常撞籠子,因為很想飛出去。
試想,如有人將你困在籠內,你的感受如何?天天如此,能開心嗎?
天高任鳥飛,所有的鳥類喜歡高飛,被困在籠內是種不慈悲,非常殘忍的事,請趕快懺悔,發個慈悲心,將小鳥放生,令它獲得自由。
日後不要再去養任何的小鳥!!!,切記,不能將個人的快樂,建築在眾生的痛苦身上。今世養鳥,日後的報應就是坐牢,或沒有自由,或心情不好,常不開心等等。
還有位義工寫信問我,他經常看三級片,問我這樣有罪嗎?
佛經說,看一次色情片/相片/圖片/圖書,等等,減壽半個月,每看一次減壽半個月,如果不悔改,再去看,便每看一次減壽3年,日後還會得病,這樣算一算,真劃不來,左扣右扣,身體病了,命短暫了(我有位友人,他有些錢,飽暖思淫慾,經常看色情片子,他只是40歲就過身了)經常看色情片子的人,自己去想想吧。
犯淫罪的,破壞別人家庭,感情的,今世馬上會見報應,在台灣會坐牢,如陽世坐了牢,便能減去四分之一的罪,如陽世未坐牢,死後還要受陰間的罪,就好像殺人犯,陽世坐了牢,死後還有陰間法律去處罰,陽、陰一起受罰。總之,犯了淫罪,今世必減祿、減壽、身體不好、感情不好,心情常不開心,工作不如意等等,當日令人痛苦,自己必得到過百倍的痛苦回報,這世報完,下世多輪回為畜牲,所以不論男女一定要戒淫,不能破壞別人感情,不能總看色情片。
讀者來信:
謝謝師傅,我看BLOG了,我戒掉自慰,那以前犯的過錯要怎麼懺悔?很擔心有報應
答:男人自慰很難避免,起碼別看色情片子,別去召妓,就不是很大問題。之前的事,可懺悔,說出自己的過錯,日後不再看色情片子。其實報應都來了,你現在不是經常病,事業不順利嗎?報應早就到了,只是你還不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aster, I watched the porno when i was younger, but i stopped watching it for a long time...becaue i think it is so nasty and it is bad for myself and the evil porno industry. Since the porno shorten my life already,can i donate money and help people more often to make my life longer??
答:當務之急,不是捐錢,而是趕快懺悔,知錯能改,當然能將命改好。每天懺悔,認錯,再唸經,慢慢的你的命運改寫。多去放生,唸藥師經,命運會增長。
Reference:http://blog.yahoo.com/_6FKFB6YAF3B5XZPTSSUCBSNSJE/articles/132960
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障道之種種魔(重要及必看)
轉載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BhdsKBCZERs0eWaj01T3LtmJ1bo-/article?mid=706&prev=708&next=705
修行地藏法門最主要的功能或目的是為了消除業障。然而何謂業障?所謂業障是指:舉凡能障礙我們於世間及出世間的善事令不得成就,或令我們的身心不能得到健全、安樂的惡業或罪業,統稱為業障。例如:於出世法中,有些業能障我們起正信,有些業能障起正解,有些業能障起正修行,有些業能障正精進,有些業能障正定,有些業能障正智生起——這些都被通稱為業障。又,於世間法中,有些業能令我們身、或心有所欠缺,因而不能得到健康、安穩及自如地使用六根,乃至不能得世法中的種種成就,而障礙幸福快樂,這些也都總稱為業障。然而一般最單純的所謂障,是指障礙菩提道而言,佛法中通常說修行有三種障礙,簡稱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我們常念的回向偈願消三障諸煩惱,此句中的三障即是指此三種障而言。煩惱障是指貪瞋癡等煩惱,能擾亂心神,障蔽正道,所以稱為煩惱障。業障和報障是不相同的。業障通常是今世或過去所造的身口意之惡業,成為潛伏性的,在修行的時候才會起現行而障礙修行;報障則通常是過去世所造的惡業,今世已成熟而受果報,如受報為畜生、餓鬼、地獄的三惡道報。但報障不一定是三惡道報,人道中也有許多報障,例如:報主雖生為人,而在身體上受到聾、盲、瘩、瘂、六根不全、缺手、斷腳……等的果報。人若聾啞,則障礙他念經、念佛;若盲眼,則障礙他看經;若缺手、斷腿,則障礙他拜佛、打坐。或有的在心理上,生來即受愚癡、弱智、白癡、癲狂、精神分裂,乃至無信、謗三寶及世智辯聰等皆是屬於報障所攝。此外如生於長壽天、北俱盧洲,此二種為貪享世間而障礙修行;以及生於邊地(無佛法之處) ,以及佛前佛後(無佛法之時代)都是妨礙修行的報障。
修行的障礙,除了以上的三障以外,還有所謂的幾種障(事障及理障);三種重障(我慢重障、嫉妬重障、貪欲重障) ,以及三種煩惱障 (皮煩惱障、肉煩惱障、心煩惱障——即三界之思惑、見惑、與斷常二見) ,此外更有修定三障 (昏忱合蔽障、惡念思維障、境界逼迫障) 、餓鬼三障、法障、及魔障等,在此無法一 一詳細遊說。現在先就最後兩項:法障與魔障,加以說明。
乙、法障
法障可分幾種情況來說明:
(1)世智辯聰障——世智辯聰之人是具有世間學問的智慧,但是此種智慧並不能夠解脫生死,而他卻依執于此種智慧而好與人爭辯鬥勝。而且其進行辯駁的情形,讓人乍聽起來似是而非,顯得好像很聰睿、很有智慧的樣子,這叫做世智辯聰;其初,能混淆邪正、染淨之法,其末則能障修行與趨入正道(世智辯聰也屬學佛八難之一)。
(2)智識障——有些我們所學的種種世間上的知識,不僅不能夠幫助我們修行,反而常常會障礙修行。譬如以學哲學來說,哲學的一些理論非但無所助益于修行,反倒成了障礙。至於學科學以及學實證論者,有些人執意一定要拿出看得見、摸得著、可稱量的證據來,否則絕不信受。而事實上,有很多東西,即使有人能為你指出來,你也不見得能看得見或看得真切。
(3)執著文字障——這通常是學文學的人容易起的障礙—文人一向喜歡晈文嚼字,而且即使學佛,也常好在佛法中大作其文章,結果常導致光說不練或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變成言說戲論。這種現象在中國佛教中特別多。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好作文章,而且每每一作就是大文章:夫天地之肇始者……云云,每一篇文章常都循著類似這樣的模式去寫,成了八股式的窠臼,學究式的掉弄。原本很簡單的卻加以複雜化、困難化。記得我在中學的時候,有一本書,書名叫廣解四書。有人就針對這類的書而作評論說:四書在文字上原本是很容易瞭解的,可是經過後人的許多批註之後,批註的文字反而比原文看起來更難。越注越難,本來不看批註還不糊塗,越看反而越糊塗。這證之於佛經也是一樣,本來有些佛經是很平直、清爽的,經有些人一發揮,卻更加難懂。不但文字上看起來難,在道理上經過了無數的旁徵博引,且又引入注者自己及旁人的經驗心得等等之後,益發顯得緊複龐雜。諸如此類就是執著文字之障。
(4)不解經義障——由於過去世所造的業,感得今世有不解經意的障礙,此種障礙亦是法障之一。
歸結起來,法障共有四種:1、世智辯聰障,2、智識障,3、執著文字障,4、不解經義障。
丙、魔障
1、魔的定義
接著再來詳細分辨業障與魔障。首先解釋什麼叫做魔。魔這個字中文本來沒有,梵文是(Mara),譯成魔羅。最早的翻譯,所用的磨字是磨墨、磨滅的磨,下頭是個石字。在梁武帝時,他把下面的石改為鬼字,所以魔這個字是梁武帝發明的新字。魔字下面一個鬼,令人望字生畏。而事實上,魔的長相並不如此字外形之可怕,他們的面貌不但不醜惡寢陋,反而是生就殊勝的色相。我們所常說的魔王,魔子、魔民、魔眷屬,他們其實都是天人(天道中人),而天人皆具有妙色身,只不過天魔的心有問題。而我們一般人想到的魔大多是指妖魔鬼怪,呈青面獠牙之狀。但那些並不是天魔,真正的天魔是長得很俊美姣好,然而也由於他們外貌美好,這才真正可怕,因為讓人無法望而怖畏,知所趨避。
魔羅的梵文 (Mara) ,一般而言,主要有四種意義:
一、奪命
二、障礙
三、惱亂
四、破壞善根
此外還有另一個意義——留難。現在逐項解釋如下:
一、奪命——所謂奪命是指奪人的慧命,讓人無法修行、開智慧,解脫輪回之苦,因而長劫沉淪生死流轉。
二、障礙——障礙是指阻障他人所欲從事的善法、善事。多障的眾生如果想要進行某些上善好事,魔便會來加以阻撓。此處的善法或善事通常是指修行、精進、解脫、悟道等。以靜坐習禪來說,當行者有種種善境界出現時,他便會來障礙,用盡一切內外因緣,使你心神不寧,以致無法繼續坐下去;或讓你對自己的目標起懷疑:我為什麼要打坐?盤腿這麼痛,何苦來哉?甚至於更進一步令你對打坐起恐懼感、乃至起譭謗之心。如是,由於懷疑、不信;進而心生譭謗,甚而口出狂言:打坐毫無意義:一切眾生既皆是真如,都有佛性——即身是佛,何必一定要打坐呢?如此引據種種最高的法,來往自己的臉上貼金——事實上,他根本還沒到達那個境界,甚至連最初步的一點點功夫也都還沒有成就,就便侈談甚深無上法的境界—充其量,只是文字言說、自我欺騙而已。
三、惱亂——惱亂可分惱亂身、與惱亂心兩方面。在惱亂心的方面來說:修行的時候:心裡常會起煩惱,通常是無緣無故、莫名其妙地冒出煩惱來。或者本來只是一丁點小事,卻突然不可理喻地勃然大怒起來。有時候只為了一點芝麻小事就對同修道友、或身旁的人大發雷霆,完全不能控制自己,乃至整個人全身發抖、青筋暴露、面無血色,連話都講不清:事後連自己也覺得很莫名其妙,不知道為何會這樣失態。這種小題大作,莫名其妙的的勃然大怒,即是瞋魔作崇;或忽然沒來由地悲傷流淚不止,不覺知的行者,還以為是因自己對佛經或佛法很感動,因而以為自己修得很好,已有些境界——這就更糟了,此實是悲魔作祟。或有時魔能令人忽然大喜不能自己,因而起大掉舉,平靜不下來,乃至令修行停擺,此即是喜魔所作。有時魔也會以種種方式令行者起大恐懼怖畏;或令他見種種惡形、或聽到種種惡聲等等,而令其修行中止——而很怪異的是,常常行人一停止修行,乃至完全放棄修行,這些毛病或問題便都不見了。不過有一些法障太重的人,便無法如此幸運——即使停止修行,還得受種種後遺症之苦,乃至終其一生都難得痊癒;例如得了種種幻聽、幻覺、睡覺被鬼壓:心神渙散或精神恍忽、不寧、恐懼不安,以及罹患種種世間醫生診斷不出的疑難雜症,令身心不安,乃至日常生活都成困難。這些都是魔事、魔障、魔之所為,為佛弟子于此必須覺知,方不為魔所惑、所趁、所壞,若能如是覺知已,當下,先前的無理性的大怒、大喜、大哀等,就會馬上寢息下來,乃至立刻煙消霧散到無跡可尋,因而立即海闊天空,轉激越為平靜,乃至轉瞋為喜。以上是談心的方面的惱亂。至於身方面的惱亂,例如魔力使然,令勇猛精進的行人無緣無故忽然生病、受傷、受災、受難、或遭種種意料不到的意外,從而令他無法修行,凡此皆是魔事。
四、破壞善根——魔能破壞修行者的五善根(信、進、念、定、慧)及菩提心,令他不能繼續修行。例如魔利用行者種種不利的因緣(或人、或事),而化現種種于行者不利的事件或情況,令行者退失五善根或菩提心:例如魔利用行者身旁親近的人中業障較重者,令其說出某些話或作出某些事,或給他某些惡知識所寫的書,或轉告他某些惡知識的言論,而令行者心生動搖,退失對佛法的信心,或退失其精進心,而落於懈怠、放逸;或退失念心,墮於不正念,或退失修道的心,或令他由菩薩乘退為只求自利,而成二乘;或由二乘退為凡夫之人天乘,或由人天乘退為外道,而雜染佛法,乃至譭謗正法。總而言之,即是令你偏離正法,乃至背道而馳——這些都是魔事,魔在破壞你的慧根,斷送你的法身慧命。凡此,為佛弟子若能即時覺知,懺悔自己無始業障,修正自己,住於正念、正思,仍有可能止息魔事。在毗婆沙論裡面,龍樹菩薩會對魔下定義為:雲何為魔?即是斷慧命:因斷人慧命,故名為魔。這是第一層意義。第二層意義,龍樹菩薩說:常行放逸害自身,亦即是魔。又,斷他人慧命者是為外魔:常行放逸害自身者,則是內魔。魔最究竟的意義則是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所說的:除諸法實相,餘殘一切法,盡名為魔。意思是:除了諸法的實相以外,其它的一切法都叫做魔。因為唯諸法實相能令人真正證大菩提,除此以外,皆是有如魔所作,與邪魔相應,令你走錯路、走岔路、走冤枉路,錯失菩提正道。這是關於魔的定義中最嚴格、也是最究竟的一種說法,願一切佛弟子皆善思之,以此為依。
方才提及魔又有留難之義。留難是指魔力令人于修行中不得寸進。在修行的時候,魔會化現種種障礙,令人修行不得進展,故稱留難。
以上所講的是魔的定義及種種魔事的行相,接著講魔的類別。
2、魔的類別
魔可分為狹義的與廣義的兩種情形。先講廣義的魔。廣義的魔又有三大類:㈠四魔;㈡三魔;㈢十魔。現在加以分別說明。
㈠四魔
四魔是:1、煩惱魔、2、五蘊魔、3、死魔、4、天魔。
(1)煩惱魔——謂能令你於自心中起貪、瞋、癡、慢、疑、邪見、不信等等煩惱,導致你無法修行,此種魔事稱為煩惱魔。何謂煩惱呢?煩與惱是有區別的。煩是心微動之相,惱則是心大動之相。令心產生微微波動的叫煩。我們日常說的:不要煩我!指的就是這個煩。讓心起大動之相者,則是惱。不要惱我的這個惱含有惱怒、逼惱之意;比起煩來,惱是較大的動相。煩與惱兩個字合起來,其意義即是—令心動盪不安。什麼事物會令心動盪不安呢?最重要的有貪、瞋、癡、慢、疑、惡見六種。此六法合稱為根本煩惱。其它的一切煩惱則稱為,枝末煩惱:從六種根本煩惱而衍生出枝末煩惱或稱隨煩惱,如忿、覆、怪、嫉、惱、害、恨、諂、誑、僑、無慚、無愧等等皆屬之。煩惱魔有內、外之分。內煩惱魔指自心由於業力的關係,而自起煩惱,令自心動盪不安,因而廢修道業,乃至放棄修行。外煩惱魔指的即是天魔,令人于修行中起種種煩惱而中斷修行。
(2)五蘊魔——從身心五蘊突然而起的種種劇烈現象,如:急遽的冷、熱、寒、溫,乃至於起種種生理上的苫惱,如饑、渴、痛、癢,甚至失眠或睡不安穩等等。這些在五蘊身心上猝然而起的種種現象,能令人錯愕、驚惶、恐懼、散亂乃至廢修道業,破壞修行,所以稱為五蘊魔。
(3)死魔——死魔之義為能斷人命:這個死魔是真正可以令人命斷,而不是單指斷慧命的抽象意義。人若死亡,就不可能再繼續修行,因此,以此意義而言,死魔在斷人之身命的同時,也是在阻斷人的慧命。
(4)天魔——欲界有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魔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最上面一層他化自在天,為欲界之第六天,在此第六天之上有個魔天,其天主名為波旬,是欲界的魔王。他的眷屬稱為魔眷屬,或是魔子、魔女、魔民。這些魔子、魔民在魔王波旬的領導下,到處破壞、擾亂世人修行,所以稱之為魔。
以上介紹最常見的四魔
㈡三魔
接著講第二類魔:三魔。三魔是指善知識魔、三昧魔、菩提心魔。分別說明如下:
(1)善知識魔——善知識魔有兩種意義:修行人怪吝於法,不肯教人,即是善知識魔之所為。吝法的果報是障菩提,令人不願意為眾生之善知識,故稱善知識魔。為何不願意為眾生之善知識呢?因為當眾生之善知識是相當辛苦、麻煩的,不但要花很多時間、精力來教導眾生,同時另一方面也佔用了自己很多的修行時間。魔本身會化作種種的偽善知識,或利用噁心人或業重之人,使他成為偽善知識,來誤導修行人。例如他可以化成佛、菩薩或大修行人讓你誤以為他是真正的佛、菩薩,或令你對惡人所成的偽善知識,誤以為真的是佛菩薩再來或佛菩薩化身或現身,而對他言聽計從,拳拳服膺,因而誘惑你走向歧路、險道、絕道,故稱為善知識魔。
(2)三昧魔-三昧之義為定慧等持。三昧魔指魔以種種方便,令修行人貪著自身所得的禪定,得少為足,不願意再往上求進,而障礙了無上菩提。這是比較抽象方面的意義,具體方面而言,是指當行者在修禪定時,其心得定。然而由於1惰性」的原理(人皆有惰性-) :心一旦定下來之後,就不想動,甚至也不想聽見別入大聲講話或任何聲音——任何音聲或動亂之相對他都會引起很大的煩惱,這是修定時很正常的現象,因其心已很寂止,遠離一切作為,從而起貪墮之性,貪愛現狀不願更修向上之妙行,當然更遑論求菩提、度眾生了;由此貪執,其結果就等於退失菩提心。此時他一心只想就這樣一直坐下去,享受現境,不求上進——這種現象即是貪禪定中的覺受或貪著禪味的表現:因為坐得好的時候,身心會覺得很安定、舒服,即所謂1禪定之樂」。然而如果只是貪著一時的禪定樂受,而劃地自限,不再求增上,亦不願利益眾生,即是所謂沉空滯寂;如此便是為魔所趁,而遭受三昧魔之魔事。此時若能即時覺知,放棄貪著,而且自提醒追求無上菩提的本願,魔事即除。
(3)菩提心魔——即是會令行者退墮菩提心之魔事:對於欲求無上菩提的行者,此魔常會令他退而滿足于其它權教菩薩道;若是權教菩薩道行者,魔便令他退墮為追求二乘道;若是二乘行者,便令他退墮而行於外道、或凡夫境界。這些都是菩提心魔之所為,行者若能及時覺知、並懺悔業障,魔事即除。
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五
唸佛與截肢(真人真事轉載)
2008-03-11 14:37:00
唸佛與截肢(以下文章以當事人作第一人稱記載)
我從來不相信唸佛會有什麼用。小時後,外婆為我每天唸佛,媽媽也為我每天唸佛,但我總覺得這是愚夫愚婦的迷信,哪會有什麼用呢?輸血依舊輸血,排「鐵」還是排鐵,根本沒有唸出什麼效果來,所以外婆唸,媽媽唸,她們要我跟著唸,我也聽話,乖乖跟著唸,但在我內心深處,我可說很不以為然。畢竟,一張嘴,整日唸個不停,就這麼簡單,真能治病救命,豈不太過便宜了?
今年七八月間,我因地中海貧血症,引起下肢嚴重潰爛而逐漸壞死,經過三家大醫院診斷,都認為非截肢不可。我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乃請求主治大夫准我請假回家以徵求父母同意。大夫說:「如果你父母不同意,就可不用截肢了嗎?」沒想到我爸媽很開明,認為下肢既己貴爛到這種地步,大夫說該截肢也只好截肢了,又能奈何!
我排定次日清晨七點開刀。我想:明天起,我就是沒腳的殘障者了,我將如何自己調適呢?我請家人用輪椅推我下樓去散散心,因為開刀後,最快也得再躺二十五天才能下床。我到了中庭有陽光的地方,我看著來來往往的人,個個都有腳。越看越觸景傷情,我便要求回病房休息。就在這時候,有人丟了一卷不要的錄音帶,據說是為家人助唸佛號的,但家人已經往生了,所以把錄音帶丟了。
我撿了起來,心想:從自己出生以來,總是聽外婆喃喃的唸佛聲,而今外婆已經往生了,不禁唏噓的自己嘆氣。因為懷念外婆,特別是明天一大清早便要截肢了,更加懷念疼我如命的外婆,於是順手便把撿來的錄音帶放進錄音機裡,跟著唱唸阿彌陀佛聖號,彷彿外婆就在我身邊,在喃喃不斷的唸佛。
就這樣,我六神無主的一遍又一遍的唸佛,想著外婆,想著明天將失去雙腳,我好無奈,好無助!
當天深夜,好幾個大夫還來小心的查看傷口,研究截肢的切割部位,與清除爛肉等細節,並由實習醫師在傷口上打了好幾曾彈繃,據說這樣在明早刷洗時,才不會因不小心被消毒水濺濕弄髒。第二天,我一大清早六點多便被推進手術室,我的腳被倒吊著刷洗,一次又一次,細心到幾乎連皮都快被刷掉了一層。這般刷洗後,大家便靜靜的等候主刀的大夫、麻醉師和其他助手。當時,我早已怕到有點神智不清,朦朦朧朧中,透過滿框淚水的眼睛,看著自己被倒吊著的腳,活像將被宰殺的牲畜,被倒吊在屠宰場上或市場的肉架上一般。我不禁自己暗暗飲泣,我心中想著:我一生從未傷害過任何人或任何有生命的東西,為什麼今天會悽慘到這般地步呢?
終於,主治大夫來了,帶著五名助手,他們打開裹在我腳上潰爛傷口的彈繃,突然一聲驚叫,把我從半昏迷中嚇醒,原來是主治大夫的聲音:「這會是爛腳嗎?怎麼好好的?」一群人全圍了過來,你一句,我一句:「明明是爛腳,怎麼不見了」
眾人百思不解,莫明所以,主治大夫最後決定把我推出手術室。隨後會診的大夫與主治大夫多次會商,並一再複驗傷口,他們一致認為:目前這種情況可確定不用再動任何手術了,於是正式通知我:次日辦理出院。
我到目前仍然不能自由行動,也不能自己行走,因為內部潰爛掉的肌肉,因地中海貧血症嚴重缺血、缺氧的關係,一直不能順利長出新組織,但腳外部的傷口卻已完全自己癒合了。我實在不知道,或許永遠都沒有人知道,我那潰爛壞死到無法收拾的傷口,到底哪裡去了?
我真的唸佛唸出神蹟來了嗎?如果我這不曾唸佛的「現代科學人」所唸的佛都這麼有用,我那一生中十二萬分虔誠禮佛唸佛的外婆和媽媽,她們所唸的佛,無疑的必然更有感應。我想,我能活到今天,或許這就是其中的一大理由吧。
您唸過佛嗎?真這般有用嗎?科學上可解釋得通?醫學上站得住腳嗎?我一頭霧水,莫明所以。我聽某些修行人說:「這是心誠則靈,無足為奇。」也有人說:「這叫無念唸,無修修,當然可以感應天地,化腐朽為神奇。」不過這些大道理似乎都太深奧了,整個事件對我而言,只是偶爾撿到一卷錄音帶,隨口跟著唸罷了。
唸佛與截肢(以下文章以當事人作第一人稱記載)
我從來不相信唸佛會有什麼用。小時後,外婆為我每天唸佛,媽媽也為我每天唸佛,但我總覺得這是愚夫愚婦的迷信,哪會有什麼用呢?輸血依舊輸血,排「鐵」還是排鐵,根本沒有唸出什麼效果來,所以外婆唸,媽媽唸,她們要我跟著唸,我也聽話,乖乖跟著唸,但在我內心深處,我可說很不以為然。畢竟,一張嘴,整日唸個不停,就這麼簡單,真能治病救命,豈不太過便宜了?
今年七八月間,我因地中海貧血症,引起下肢嚴重潰爛而逐漸壞死,經過三家大醫院診斷,都認為非截肢不可。我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乃請求主治大夫准我請假回家以徵求父母同意。大夫說:「如果你父母不同意,就可不用截肢了嗎?」沒想到我爸媽很開明,認為下肢既己貴爛到這種地步,大夫說該截肢也只好截肢了,又能奈何!
我排定次日清晨七點開刀。我想:明天起,我就是沒腳的殘障者了,我將如何自己調適呢?我請家人用輪椅推我下樓去散散心,因為開刀後,最快也得再躺二十五天才能下床。我到了中庭有陽光的地方,我看著來來往往的人,個個都有腳。越看越觸景傷情,我便要求回病房休息。就在這時候,有人丟了一卷不要的錄音帶,據說是為家人助唸佛號的,但家人已經往生了,所以把錄音帶丟了。
我撿了起來,心想:從自己出生以來,總是聽外婆喃喃的唸佛聲,而今外婆已經往生了,不禁唏噓的自己嘆氣。因為懷念外婆,特別是明天一大清早便要截肢了,更加懷念疼我如命的外婆,於是順手便把撿來的錄音帶放進錄音機裡,跟著唱唸阿彌陀佛聖號,彷彿外婆就在我身邊,在喃喃不斷的唸佛。
就這樣,我六神無主的一遍又一遍的唸佛,想著外婆,想著明天將失去雙腳,我好無奈,好無助!
當天深夜,好幾個大夫還來小心的查看傷口,研究截肢的切割部位,與清除爛肉等細節,並由實習醫師在傷口上打了好幾曾彈繃,據說這樣在明早刷洗時,才不會因不小心被消毒水濺濕弄髒。第二天,我一大清早六點多便被推進手術室,我的腳被倒吊著刷洗,一次又一次,細心到幾乎連皮都快被刷掉了一層。這般刷洗後,大家便靜靜的等候主刀的大夫、麻醉師和其他助手。當時,我早已怕到有點神智不清,朦朦朧朧中,透過滿框淚水的眼睛,看著自己被倒吊著的腳,活像將被宰殺的牲畜,被倒吊在屠宰場上或市場的肉架上一般。我不禁自己暗暗飲泣,我心中想著:我一生從未傷害過任何人或任何有生命的東西,為什麼今天會悽慘到這般地步呢?
終於,主治大夫來了,帶著五名助手,他們打開裹在我腳上潰爛傷口的彈繃,突然一聲驚叫,把我從半昏迷中嚇醒,原來是主治大夫的聲音:「這會是爛腳嗎?怎麼好好的?」一群人全圍了過來,你一句,我一句:「明明是爛腳,怎麼不見了」
眾人百思不解,莫明所以,主治大夫最後決定把我推出手術室。隨後會診的大夫與主治大夫多次會商,並一再複驗傷口,他們一致認為:目前這種情況可確定不用再動任何手術了,於是正式通知我:次日辦理出院。
我到目前仍然不能自由行動,也不能自己行走,因為內部潰爛掉的肌肉,因地中海貧血症嚴重缺血、缺氧的關係,一直不能順利長出新組織,但腳外部的傷口卻已完全自己癒合了。我實在不知道,或許永遠都沒有人知道,我那潰爛壞死到無法收拾的傷口,到底哪裡去了?
我真的唸佛唸出神蹟來了嗎?如果我這不曾唸佛的「現代科學人」所唸的佛都這麼有用,我那一生中十二萬分虔誠禮佛唸佛的外婆和媽媽,她們所唸的佛,無疑的必然更有感應。我想,我能活到今天,或許這就是其中的一大理由吧。
您唸過佛嗎?真這般有用嗎?科學上可解釋得通?醫學上站得住腳嗎?我一頭霧水,莫明所以。我聽某些修行人說:「這是心誠則靈,無足為奇。」也有人說:「這叫無念唸,無修修,當然可以感應天地,化腐朽為神奇。」不過這些大道理似乎都太深奧了,整個事件對我而言,只是偶爾撿到一卷錄音帶,隨口跟著唸罷了。
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正定,選譯自北傳《增一阿含經》第四十五
轉載自:http://www.charity.idv.tw/t/t8.htm
佛陀所教授的八正道裡有一項叫做「正定」,佛陀很重視禪定的功用,本篇經文是佛陀解釋禪定的力量可保護修行人免於火燒、刀杖、大水等災難的傷害。
選譯自北傳《增一阿含經》第四十五
喬正一譯於西元2008/5/11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與五百位大比丘一起住在古印度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林內。當時,舍利弗尊者獨自一人住在耆闍崛山中,就在舍利弗尊者縫補破衣的時候,有一萬名來自天國的梵天神,出現在舍利弗的面前頂禮,並圍遶在尊者身旁侍候服務,並一起對尊者誦出以下的偈語:「
歸命人中上 歸命人中尊
我等今不得 為依何等禪」
上開偈語的大意是說:我們這些高級的天神,全都皈依人間的聖者,我們雖然都是來自於初禪天的天神,全身遍享禪定的喜樂,但仍不得、不及、也不知尊者的禪定為何,可否請尊者進入深奧莫測的禪定?
舍利弗默然應許,這一萬位天神便頂禮尊者,隨後消失離去。
就在天神們離去不久,舍利弗便入金剛三昧(禪定)。
這時空中有二名夜叉厲鬼,一個叫做伽羅,另一個叫做優婆伽羅。他們都是欲界天四大天王中北方毘沙門天王的使者,他們正巧因公事前往毘留勒天王那裡,欲討論人間及天上發生的大事。
這二名厲鬼從虛空經過,遙見舍利弗盤腿結加趺坐,繫念在前,意寂然定。伽羅鬼對另一名鬼說:「你相不相信,我可以用拳頭垂打這名沙門的頭。」
另一名優波伽羅鬼聽後嚇一跳,立即勸阻:「你千萬不要做傻事,這名沙門的品德崇高,毫無瑕疵可指,且有不可思議的神通,他的名字叫做舍利弗,在佛陀的弟子中,可謂聰明高才,無人能出其右,他被佛陀譽為智慧第一。如果你膽敢傷害他,必將生生世世,受苦無量。」
但伽羅鬼並不理會,仍執意欲毆打舍利弗,優波伽羅鬼感到很無奈,祇好對他說:「既然你不聽我好言相勸,欲一意孤行,我也沒辦法了。你就留在這裡吧,我要先走了。但你要記住,你要為你做的惡行,承擔恐怖的惡果。」
伽羅鬼根本不相信因果業報的說法,他還譏笑對方膽小,笑問:「難道你是在怕這個沙門嗎?」
「沒錯,我真的很怕。假設你真的動手毆打此沙門,一定會颳起暴風疾雨,大地一定會發生地震,因此分裂為二,諸天神也會因此驚動。又因大地的振動,也會連帶使四大天王感到驚怖,屆時四大天王一定會知道是我們搞的鬼而嚴懲我們。」
但惡鬼根本不在乎,也不相信。善鬼只好趕緊離去,以免株連罪己,惹禍上身。
惡鬼便出手垂打舍利弗的頭,但舍利弗卻安然無恙。就在此時,天地大動,四方突然颳起暴風疾雨,大地果然分裂為二,惡鬼立即全身墮入地獄中。
這時,舍利弗從三昧禪定中出定,整理好身上的衣服,走下耆闍崛山,前往竹林精舍。
他來到佛前,頂禮後,便坐在一旁。
佛陀慰問舍利弗:「你今天的身體有無感到不舒服嗎?」
舍利弗說:「我還好,沒有病痛。只是頭好像有點痛。」
佛陀解釋:「那是因為伽羅鬼剛才以拳頭毆打你的頭。那名惡鬼力大無窮,假若他徒手打擊須彌山,須彌山便會分裂為二,現在這名惡鬼因他自己的惡行,正自食惡果,已全身墜入地獄的最深處,阿鼻地獄中。」
佛陀又對其他比丘們說:「真是非常的奇特,金剛三昧禪定的力量竟然如此不可思議,能保護舍利弗不受到傷害,就算是能擊破須彌山的力道,也無法撼動舍利弗的些許毫毛。
比丘們,在距今數不清的年代以前,也有一位佛陀,名叫拘屢孫佛,他也有二位大弟子,一位名叫等壽,另一位名叫大智。他們分別被譽為神通第一及智慧第一,一如今日的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乾連是神通第一。
當時那二位大比丘都已得金剛三昧,有一次智慧第一的等壽比丘在閑靜之處,入金剛三昧。正巧有許多牧牛人及牧羊人,看見他獨自靜坐,有如木雕,毫無氣息。他們誤以為等壽比丘已經死掉了,打算替等壽比丘火葬,便拿乾草堆在等壽的身旁,放火焚燒。
等大火升起後,這些人便以為比丘應該會被火化,於是各自離去。沒想熊熊大火竟未傷到比丘些許毫毛,第二天一早,等壽比丘便從三昧出定,整理衣服,若無其事地起身離去。
等壽比丘持著缽,入村乞食。那些替比丘火葬的人一見比丘在村中乞食,都嚇壞了,誤以為比丘死後重生。但那些村民並不瞭解,事實上是比丘的金剛三昧保護了他。
比丘們,金剛三昧的力量真的非常不可思議,能使火所不燒,刀斫不入,水所不漂,不為他人所中傷。比丘們,你們都應當以舍利弗為榜樣,尋求正確的方法,修行金剛三昧。」
佛陀接著又當眾大力讚揚舍利弗尊者,佛陀說:「比丘們,我告訴你們,舍利弗的智慧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他擁有大智、分別廣智、無邊智、捷疾之智、普遊智、利智、甚深智、斷智,他少欲知足,樂於寧靜,勇猛精進,正念專注,心不散亂,戒德成就,禪定成就,智慧及解脫見慧成就,個性溫和,與人無爭,悲愍一切眾生,然熾正法,為人說法,毫不厭倦。」
這時,佛陀便說以下的偈語:「
十千諸天人 盡是梵迦夷
自歸舍利弗 於靈鷲山頂
歸命人中上 歸命人中尊
我今不能知 為依何等禪
如是弟子花 莊嚴佛道樹
如天晝度園 快樂無有比」
上開偈語中的弟子花,是指舍利弗比丘,而佛樹是指佛陀,偈語的大意是說:佛陀就如大樹一般,能覆蓋一切眾生,為眾生遮蔭納涼,而舍利弗就如同佛樹上所開的花,能美化佛樹。
所有的比丘聽到佛陀這麼說,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
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
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屏猥之處。補納故衣。
爾時。有十千梵迦夷天從梵天沒。
來至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各圍遶侍焉。
又以此偈而歎頌曰。
歸命人中上 歸命人中尊
我等今不得 為依何等禪
是時。十千梵迦夷天說此語已。
舍利弗默然可之。爾時。諸天以見舍利弗默然可已。
即禮足退去。諸天去未遠。
舍利弗即入金剛三昧。 是時有二鬼。一名伽羅。
二名優婆伽羅。毘沙門天王使遣至毘留勒天王所。
欲論人.天之事。是時。二鬼從彼虛空而過。
遙見舍利弗結加趺坐。繫念在前。意寂然定。
伽羅鬼謂彼鬼言。
我今堪任以拳打此沙門頭。 優波伽羅鬼語第二鬼曰。
汝勿興此意打沙門頭。所以然者。此沙門極有神德。
有大威力。此尊名舍利弗。
世尊弟子中聰明高才無復過是。智慧弟子中最為第一。
備於長夜。受苦無量。 是時。彼鬼再三曰。
我能堪任打此沙門頭。 優波伽羅鬼報曰。
汝今不隨我語者。汝便住此。吾欲捨汝去此。
惡鬼曰。汝畏此沙門乎。 優波伽羅鬼曰。
我實畏之。設汝以手打此沙門者。
此地當分為二分。正爾。當暴風疾雨。地亦振動。
諸天驚動。地已振動。四天王亦當驚怖。
四天王已知於我等。不安其所。 是時惡鬼曰。
我今堪任辱此沙門。善鬼聞已。便捨而去。 時。
彼惡鬼即以手打舍利弗頭。是時。天地大動。
四面有暴風疾雨。尋時來至。地即分為二分。
此惡鬼即以全身墮地獄中。爾時。
尊者舍利弗即從三昧起。整衣服。下耆闍崛山。
往詣竹園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
佛告舍利弗曰。汝今身體無有疾病乎。
舍利弗言。體素無患。唯苦頭痛。 世尊告曰。
伽羅鬼以手打汝頭。若當彼鬼以手打須彌山者。
即時須彌山便為二分。所以然者。
彼鬼有大力故。今此鬼受其罪報故。
全身入阿鼻地獄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甚奇。甚特。
金剛三昧力乃至於斯。
由此三昧力故無所傷害。正使須彌山打其頭者。
終不能動其毫毛。所以然者。比丘聽之。
於此賢劫中有佛。名拘屢孫如來.至真.等正覺。
彼佛有二大聲聞。一名等壽。二名大智。
比丘等壽。神足第一。比丘大智。智慧第一。
如我今日舍利弗智慧第一。目乾連神足第一。
爾時。等壽.大智二比丘。俱得金剛三昧。
當於一時。等壽比丘在閑靜之處。入金剛三昧。
時。諸牧牛人.牧羊人.取薪草人。
見此比丘坐禪。各各自相謂言。此沙門今日以取無常。
是時。牧牛人及取薪人集諸草木。
[卄/積]比丘身上。以火燒已。而捨之去。 是時。
等壽比丘即從三昧起。正衣服。便退而去。是時。
比丘即以其日。著衣持缽。入村乞食。時。
諸取薪草人見此比丘村中乞食。各各自相謂言。
此比丘昨日以取命終。我等以火焚燒。
今日復還活。今當立字。字曰還活。
若有比丘得金剛三昧者。火所不燒。刀斫不入。
水所不漂。不為他所中傷。如是。比丘。
金剛三昧威德如是。今舍利弗得此三昧。
舍利弗比丘多遊二處。空三昧.金剛三昧。是故。
諸比丘。當求方便。行金剛三昧。如是。比丘。
當作是學。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教汝。
如舍利弗比丘。比丘智慧.大智.分別廣智.無邊智.
捷疾之智.普遊智.利智.甚深智.斷智.少欲知足.
閑靜勇猛.念不分散.戒成就.三昧成就.
智慧.解脫見慧成就.柔和無爭.
去惡辯了.忍諸言語.歎說離惡.常念去離.
愍念生[卄/朋].然熾正法.與人說法無有厭足。 爾時。
世尊便說此偈。
十千諸天人 盡是梵迦夷
自歸舍利弗 於靈鷲山頂
歸命人中上 歸命人中尊
我今不能知 為依何等禪
如是弟子花 莊嚴佛道樹
如天晝度園 快樂無有比
弟子華者。即是舍利弗比丘是。所以然者。
此人則能莊嚴佛樹。道樹者。即如來是也。
如來能覆蓋一切眾生。是故。比丘。
當念勤加勇猛精進。如舍利弗比丘。如是。比丘。
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五
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禪與人生
禪是認識你自己
崇山禪師
節錄自《彈灰在佛身》
有一天,一位從芝加哥來的學生,到Providence禪中心問崇山禪師:「甚麼是禪?」
禪師把禪杖舉在頭頂上問:「你懂得嗎?」
學生答:「我不知道。」
禪師說:「這『不知的心』是你。『禪』就是認識你自己。」
學生問:「你認識我甚麼呢?請你給我開示。」
禪師說:「一間製造曲奇餅的工廠,製造出不同形狀的餅乾,形狀有 物、汽車、人物、飛機等等 ... ... 它們各有不同的名和相,但是都出自同一塊粉團,味道也是一樣的。同一道理,宇宙萬物太陽、月亮、山河大地、人類等等也有不同的名和相,但他們也是來自同一個本體。宇宙是由相對組成光和暗、男和女、聲音和寂靜、好與壞,但這些相對是共存的,因為它們都是來自同一本體。它們的名相雖然不同,但本體是一樣的。你的思想製造了名和相,如果你不執著名和相,回到去思維前的心,那時所有的本體都成為一。你『不知心(Don,t Know Mind)』斷滅所有的思維,這就是你的本體。正如這禪杖的本體和你的本體都是一樣的,你就是這木棒,這木棒就是你。」
學生問道:「有些哲學家稱這本體為能量、心、神、或物質,那一個說法才是真理?」
禪師說:「正如瞎子摸象的故事:一個瞎子摸著大象的身體,便說大象像牆壁;第二個瞎子摸著象鼻,便說大象像一條蛇;第三個瞎子摸著象腳,便說它像一根圓柱;最後一個瞎子摸著象的尾巴便說大象像一根掃帚。隨後這四位瞎子便各執己見,爭吵起來,並認為自己的見解是對的。他們每個人都只明白自己所摸到的部份,沒有一個人了解到整體的形狀。
本體就是絕對,沒有名和相。能量、心、神或物質,全部都是名相,有了名和相便會產生了相對,因此整個世界就好像這些瞎子不認識自己,互相爭吵。假使人們認識自己,就是認識真理,他們便能證入絕對,那麼這世界便能和平,世界和平便是『禪』。」
學生再問:「修禪怎樣可以使世界和平呢?」
禪師答:「人們追求金錢、名譽、愛慾、美食等等。所有的渴求都是思維,有思維就有痛苦,有了痛苦世界便不能和平。沒有思維就沒有痛苦,沒有痛苦就是世界和平,世界和平就是絕對,這絕對就是 “我”。」
學生問:「我如何才能明白絕對呢?」
禪師答:「你要認識你自己。」
學生問:「我怎樣去認識自己呢?」
禪師舉起禪杖問:「你看見這個嗎?」
接著他用禪杖敲了桌子一下問道:「你聽到這聲音嗎?這枝禪杖、這聲音和你的心是一樣還是不一樣呢?」
學生答:「是一樣的啊!」
禪師說:「如果你說它們是一樣,我會打你三十棒;如果你說不一樣,我也會打你三十棒。為甚麼?」
學生沉默起來。
禪師大喝:「Katz!!!」,然後說:「春來草自生。」
節錄自《彈灰在佛身》
最上方
人生線
空手來,空手去,是人生。
生從何處來 ?
死向何處去 ?
生也一片浮雲起,
死也一片浮雲滅,
浮雲自體本無實,
生死去來亦如然,
獨有一物常獨露,
湛然不隨於生死,
湛然這一物麼?
轉載自http://www.subong.org.hk/mainteaching-01_c.asp#m03,秀峰禪院
崇山禪師
節錄自《彈灰在佛身》
有一天,一位從芝加哥來的學生,到Providence禪中心問崇山禪師:「甚麼是禪?」
禪師把禪杖舉在頭頂上問:「你懂得嗎?」
學生答:「我不知道。」
禪師說:「這『不知的心』是你。『禪』就是認識你自己。」
學生問:「你認識我甚麼呢?請你給我開示。」
禪師說:「一間製造曲奇餅的工廠,製造出不同形狀的餅乾,形狀有 物、汽車、人物、飛機等等 ... ... 它們各有不同的名和相,但是都出自同一塊粉團,味道也是一樣的。同一道理,宇宙萬物太陽、月亮、山河大地、人類等等也有不同的名和相,但他們也是來自同一個本體。宇宙是由相對組成光和暗、男和女、聲音和寂靜、好與壞,但這些相對是共存的,因為它們都是來自同一本體。它們的名相雖然不同,但本體是一樣的。你的思想製造了名和相,如果你不執著名和相,回到去思維前的心,那時所有的本體都成為一。你『不知心(Don,t Know Mind)』斷滅所有的思維,這就是你的本體。正如這禪杖的本體和你的本體都是一樣的,你就是這木棒,這木棒就是你。」
學生問道:「有些哲學家稱這本體為能量、心、神、或物質,那一個說法才是真理?」
禪師說:「正如瞎子摸象的故事:一個瞎子摸著大象的身體,便說大象像牆壁;第二個瞎子摸著象鼻,便說大象像一條蛇;第三個瞎子摸著象腳,便說它像一根圓柱;最後一個瞎子摸著象的尾巴便說大象像一根掃帚。隨後這四位瞎子便各執己見,爭吵起來,並認為自己的見解是對的。他們每個人都只明白自己所摸到的部份,沒有一個人了解到整體的形狀。
本體就是絕對,沒有名和相。能量、心、神或物質,全部都是名相,有了名和相便會產生了相對,因此整個世界就好像這些瞎子不認識自己,互相爭吵。假使人們認識自己,就是認識真理,他們便能證入絕對,那麼這世界便能和平,世界和平便是『禪』。」
學生再問:「修禪怎樣可以使世界和平呢?」
禪師答:「人們追求金錢、名譽、愛慾、美食等等。所有的渴求都是思維,有思維就有痛苦,有了痛苦世界便不能和平。沒有思維就沒有痛苦,沒有痛苦就是世界和平,世界和平就是絕對,這絕對就是 “我”。」
學生問:「我如何才能明白絕對呢?」
禪師答:「你要認識你自己。」
學生問:「我怎樣去認識自己呢?」
禪師舉起禪杖問:「你看見這個嗎?」
接著他用禪杖敲了桌子一下問道:「你聽到這聲音嗎?這枝禪杖、這聲音和你的心是一樣還是不一樣呢?」
學生答:「是一樣的啊!」
禪師說:「如果你說它們是一樣,我會打你三十棒;如果你說不一樣,我也會打你三十棒。為甚麼?」
學生沉默起來。
禪師大喝:「Katz!!!」,然後說:「春來草自生。」
節錄自《彈灰在佛身》
最上方
人生線
空手來,空手去,是人生。
生從何處來 ?
死向何處去 ?
生也一片浮雲起,
死也一片浮雲滅,
浮雲自體本無實,
生死去來亦如然,
獨有一物常獨露,
湛然不隨於生死,
湛然這一物麼?
轉載自http://www.subong.org.hk/mainteaching-01_c.asp#m03,秀峰禪院
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三世因果經-消障增福又好唸的經
三世因果經爾時,阿難陀尊者,在靈山會上,一千二百五人俱。
為何因 前世鮮花供佛前
阿難頂禮合掌,遶佛三匝,胡跪合掌,請問本師釋迦牟尼佛:﹁南閻浮
提,一切眾生,末法時至,多生不善,不敬三寶,不重父母,無有三綱,五
倫雜亂,貧窮下賤,六根不足,終日殺生害命,富貴貧窮,亦不平等,是何
果報?望 世尊慈悲,願為弟子一一解說!﹂
佛告阿難,與諸大弟子言:﹁善哉!善哉!汝等諦聽,吾當為汝等分明
說之,一切世間,男女老少,貧賤富貴,受苦無窮,享福不盡,皆是前生因
果之報,以何所作故?先須孝敬父母,敬信三寶,次要戒殺放生,念佛布施
,能種後世福田。﹂
佛說因果偈云:
富貴皆由命 前世各修因 有人受持者 世世福祿深。
善男信女聽言因 聽念三世因果經 三世因果非小可 佛言真語莫非輕
今生做官是何因 前世黃金裝佛身 前世修來今世受 紫袍金帶佛前求
黃金裝佛裝自己 衣蓋如來蓋自身 莫說做官皆容易 前世不修何處來
騎馬坐轎為何因 前世修橋鋪路人 穿綢穿緞為何因 前世施衣濟貧人
無食無穿為何因 前世未捨半分文 高樓大廈為何因 前世施米上庵門
福祿具足為何因 前世造寺建涼亭 相貌端莊聰明智慧為何因 前世誦經念佛人 嬌妻妾美為何因 前世佛門結善緣
夫妻長守為何因 前世幢幡供佛前 父母雙全為何因 前世敬重孤獨人
無父無母為何因 前世多是打鳥人 多子多孫為何因 前世開籠放鳥人
養子不大為何因 前世皆是恨他人 今生無子為何因 前世厭恨人兒孫
今生長壽為何因 前世買物多放生 今生短命是何因 前世宰殺眾生身
今生無妻為何因 前世偷姦人女妻 今生守寡為何因 前世輕賤丈夫身
今生奴婢為何因 前世忘恩負義人 今生眼明為何因 前世施油點佛燈
今生眼瞎為何因 前世多看淫書人 今生缺口為何因 前世多說是非人
今生聾啞為何因 前世惡口罵雙親 今生駝背為何因 前世譏笑拜佛人
今生曲手為何因 前世打過父母人 今生曲腳為何因 前世破壞路橋人
今生牛馬為何因 前世欠債不還人 今生豬狗為何因 前世存心哄騙人
今生多病為何因 前世幸災樂禍人 今生健康為何因 前世施藥救病人
今生坐牢為何因 前世見危不救人 今生餓死為何因 前世笑罵乞丐人
被人毒死為何因 前世攔河毒魚人 零丁孤苦為何因 前世惡心侵算人
今生矮小為何因 前世鄙視各傭人 今生吐血為何因 前世挑撥離間人
今生耳聾為何因 前世聞法不信真 今生瘡癲為何因 前世虐待畜生身
身生臭氣為何因 前世妒忌他人榮 今生吊死為何因 前世損人利己人
鰥寡孤獨為何因 前世不愛妻兒人 雷打火燒為何因 前世毀謗修行人
虎咬蛇傷為何因 前世多結冤仇人 萬般自作還自受 地獄受苦怨何人
莫道因果無人見 遠在兒孫近在身 不信三寶多施捨 但看眼前受福人
前世修來今生受 今生積德後蔭人 若人毀謗因果經 後世墮落失人身
有人信行因果經 福祿壽星照臨門 有人推介因果經 代代吉慶家道興
有人常帶因果經 凶災橫禍不臨身 有人講說因果經 生生世世得聰明
有人讀誦因果經 來生到處人恭敬 有人印送因果經 來世便得帝王身
若問前世因果事 迦葉布施獲金光 若問後世因和果 善星謗法地獄因
若是因果無報應 目蓮救母是何因 若人深信因果經 同生西方極樂人
三世因果說不盡 龍天不虧善心人 三寶門中福好修 一文喜捨萬文收
與君寄在堅牢庫 世世生生福不休
若問前生事 今生受者是 若問後世事 今生做者是
為何因 前世鮮花供佛前
阿難頂禮合掌,遶佛三匝,胡跪合掌,請問本師釋迦牟尼佛:﹁南閻浮
提,一切眾生,末法時至,多生不善,不敬三寶,不重父母,無有三綱,五
倫雜亂,貧窮下賤,六根不足,終日殺生害命,富貴貧窮,亦不平等,是何
果報?望 世尊慈悲,願為弟子一一解說!﹂
佛告阿難,與諸大弟子言:﹁善哉!善哉!汝等諦聽,吾當為汝等分明
說之,一切世間,男女老少,貧賤富貴,受苦無窮,享福不盡,皆是前生因
果之報,以何所作故?先須孝敬父母,敬信三寶,次要戒殺放生,念佛布施
,能種後世福田。﹂
佛說因果偈云:
富貴皆由命 前世各修因 有人受持者 世世福祿深。
善男信女聽言因 聽念三世因果經 三世因果非小可 佛言真語莫非輕
今生做官是何因 前世黃金裝佛身 前世修來今世受 紫袍金帶佛前求
黃金裝佛裝自己 衣蓋如來蓋自身 莫說做官皆容易 前世不修何處來
騎馬坐轎為何因 前世修橋鋪路人 穿綢穿緞為何因 前世施衣濟貧人
無食無穿為何因 前世未捨半分文 高樓大廈為何因 前世施米上庵門
福祿具足為何因 前世造寺建涼亭 相貌端莊聰明智慧為何因 前世誦經念佛人 嬌妻妾美為何因 前世佛門結善緣
夫妻長守為何因 前世幢幡供佛前 父母雙全為何因 前世敬重孤獨人
無父無母為何因 前世多是打鳥人 多子多孫為何因 前世開籠放鳥人
養子不大為何因 前世皆是恨他人 今生無子為何因 前世厭恨人兒孫
今生長壽為何因 前世買物多放生 今生短命是何因 前世宰殺眾生身
今生無妻為何因 前世偷姦人女妻 今生守寡為何因 前世輕賤丈夫身
今生奴婢為何因 前世忘恩負義人 今生眼明為何因 前世施油點佛燈
今生眼瞎為何因 前世多看淫書人 今生缺口為何因 前世多說是非人
今生聾啞為何因 前世惡口罵雙親 今生駝背為何因 前世譏笑拜佛人
今生曲手為何因 前世打過父母人 今生曲腳為何因 前世破壞路橋人
今生牛馬為何因 前世欠債不還人 今生豬狗為何因 前世存心哄騙人
今生多病為何因 前世幸災樂禍人 今生健康為何因 前世施藥救病人
今生坐牢為何因 前世見危不救人 今生餓死為何因 前世笑罵乞丐人
被人毒死為何因 前世攔河毒魚人 零丁孤苦為何因 前世惡心侵算人
今生矮小為何因 前世鄙視各傭人 今生吐血為何因 前世挑撥離間人
今生耳聾為何因 前世聞法不信真 今生瘡癲為何因 前世虐待畜生身
身生臭氣為何因 前世妒忌他人榮 今生吊死為何因 前世損人利己人
鰥寡孤獨為何因 前世不愛妻兒人 雷打火燒為何因 前世毀謗修行人
虎咬蛇傷為何因 前世多結冤仇人 萬般自作還自受 地獄受苦怨何人
莫道因果無人見 遠在兒孫近在身 不信三寶多施捨 但看眼前受福人
前世修來今生受 今生積德後蔭人 若人毀謗因果經 後世墮落失人身
有人信行因果經 福祿壽星照臨門 有人推介因果經 代代吉慶家道興
有人常帶因果經 凶災橫禍不臨身 有人講說因果經 生生世世得聰明
有人讀誦因果經 來生到處人恭敬 有人印送因果經 來世便得帝王身
若問前世因果事 迦葉布施獲金光 若問後世因和果 善星謗法地獄因
若是因果無報應 目蓮救母是何因 若人深信因果經 同生西方極樂人
三世因果說不盡 龍天不虧善心人 三寶門中福好修 一文喜捨萬文收
與君寄在堅牢庫 世世生生福不休
若問前生事 今生受者是 若問後世事 今生做者是
五戒十善
五戒-十善修持
資源出處: 佛學十四講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第十講勸我們修學,從哪裡下手?「五戒十善」。這是佛法修學的根本法,無論是三乘或者是二乘,必須以五戒十善做基礎。如果五戒十善沒有做好,人天資格都沒有,他還能成菩薩嗎?還能成聲聞、緣覺嗎?不可能的事情。五乘佛法好像是五層樓,菩薩是最高一層,沒有下面四層怎麼會有最高一層?所以我們要重視五戒十善,想學佛,想成佛、成菩薩,一定要認真修五戒十善。
甲、五戒
「五戒」:可以取得人道的資格,就是我們一般講人格,做人的資格,在六道裡取得人道的條件。
戒有五條:「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是「智」,這是配合中國固有文化而說。中國的社會是倫常的社會,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民族所看不到的。倫是五倫,五倫是講我們社會的組織,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由一個家庭到社會國家,是五倫組織。五倫組織關係非常的親密,所謂是四海之內皆兄弟,在社會結構上來說非常的完美,這是西方社會所沒有的。維繫五倫社會的道統就是五常八德,特別是五常,這是道德的基礎;就是仁、義、禮、智、信,這五條是中國人基本的道德觀念,人人都必須遵守。每一個人從小就要接受這個道德教育,所以一般人一生在社會上所作所為,有這個道德規範著,不至於越軌太大。我們民族在這個世界幾千年來能夠長治久安,一直到今天還沒有被淘汰、沒有滅亡,就是靠這個倫常的道統維繫著。可是中國人現在是禮丟掉了,法也不遵守,天下大亂!所以我們現在比起西方人差遠了,遠不如西方人。我們自己應當要覺悟、要負責,把中國固有文化復興起來。
「不殺生」:跟儒家所講的「仁」意思相同。仁是會意字,是兩個人,意思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的意思。一切眾生,尤其是指有情的眾生(動物),沒有不愛惜自己生命的,沒有一個動物甘心情願被人殺,被殺是沒有抵抗的能力,可是這種怨恨之心不會消失。殺生的人有失仁慈,被殺的眾生懷恨在心,念念要報復,這就是佛家所謂欠錢的要還債,欠命的要償命,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為什麼?兩方面都迷。被殺的眾生不會想到,過去世我曾經殺他,這是一報還一報;就這樣算了,那這個事就完了,就沒事;若還要殺他報復是迷,這是沒有做還債想。你殺我,我將來有機會再殺你、再報復,報復一次比一次要慘烈。戰爭是非常殘酷的事情,佛告訴我們,殺生招感世間刀兵的劫難。佛法教我們不殺生,不但是不與一切眾生結冤仇,同時更是培養自己的大慈悲心。慈悲心是性德,真心裡面本來就是慈悲的,養自己的慈悲心。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從不殺生上來培養,幫助我們明心見性,這條戒律有這麼大的功德。殺生業障非常重,障礙明心見性,障礙我們得一心不亂。因為一個好殺的人,瞋恨心必定重,瞋恨心重的人,念佛怎麼會得一心?修禪怎麼會得禪定?所以佛法把不殺生列為一切戒條裡第一條戒,是有道理的。
「不偷盜」:不偷盜就是「義」,義是義務,不講求報酬。對一切眾生貢獻是盡義務,不需要報酬,這是義;不偷盜接近義。「不與取」就是偷盜;不與取是別人沒有同意、沒有答應,你就取來,這就犯偷盜。這一條戒也是很不容易受持,我們沒有得到別人同意,隨便把別人東西移動,都是偷盜;不一定說據為己有才是偷盜,佛經裡定義不是如此。我的書放在桌子上,你沒有得到我同意,故意把我的書拿到另外一邊,讓我找不到,就算偷盜。而且戒律訂得非常微細,就是一草一物、一針一線,再微小的東西都不可以偷盜。這一條戒是幫助我們修學清淨的布施,幫助我們放下身心世界,使我們恢復自性清淨心。
「不邪淫」:這一條相當於儒家講的「禮」。不邪淫是指在家人,不是指出家。人天法是講不邪淫,出世間法是講不淫欲,這一點有大的差別。「不妄語」:不欺騙他人,這也是根本大戒。「不飲酒」:這一條戒是屬於遮戒。前面四條是性戒,不管你有沒有受戒,犯了都有罪。遮戒是防止、是預防,它本身沒有罪。譬如喝酒,本身不是罪,但是酒醉之後會做出殺盜淫妄;由此可知,佛制訂不飲酒,是防止前面這四條戒。過分的酗酒必定誤事,社會上許多犯罪與酒幾乎都是關聯的。
「開遮持犯」,「遮」是禁止,就是這五條戒決定不能犯。「開」是有開緣,像我前面跟諸位說的殺生,是開緣。在什麼情形戒可以開?利益眾生的時候。特別是在救度一切眾生時,眾生有急難,這時候可以開戒。開戒決定不是為便利自己,而是為利益眾生;如果不是為了救度眾生,而救度眾生又不是非不得已時,都不算開緣。要看戒本,才能真正明瞭每一條戒的戒體、戒相、戒行,以及開遮持犯如何修學,這才談得上受戒。持戒守法一定要懂得戒律的意義,又要記得戒條的條文,還要理解這一條戒的精神,然後才能夠如法的修學。「持」是受持,「犯」是破戒。開緣裡面,開戒是持戒,並沒有犯戒。佛告訴我們,五戒是「人乘之因」,一生能夠依教奉行,必定能夠保住人身,來生還是人身,不會墮三惡道。
乙、十善
這一段是講「天乘之因」。生天,天人要修「十善業」。他的德行標準比我們高,我們守五條,他有十條,這十條也就是五戒的擴展。
「身三」:身有三條戒。「不殺」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是五戒的前面三條。「約身如繩,身業清淨」:約是約束,繩是繩墨,從前木匠用來打直線;約束自己身,像繩子一樣拉得很直。約束自己,身業清淨。
「口四」:口業有四種,這是從不妄語裡開出來的。第一、「不妄語」:不說假話。第二、「不惡口」:不說粗魯的話。第三、「不兩舌」不挑撥是非。第四、「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話說得非常好聽,可是用意不善,都是欺騙人、誘惑人、迷惑人。譬如近代有一些電影、電視、歌舞、小說,許許多多都是綺語,對世道人心有很大的影響;造作罪業,不曉得罪業深重,還認為那是高度的藝術。佛制戒律,教我們「守口如瓶,口業清淨」。特別是要修出世間法的,縱然對眾生沒有害處,也都是些戲論,為什麼不多念幾聲佛號?你要寫一部小說,為什麼不寫一千萬聲佛號?天天一張一張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寫上幾十萬字,你會成佛,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功德多大!眾生迷惑顛倒,沒有把事實真相看清楚;真正明白,才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比念佛更好的,為什麼不多念佛!
「意三」:意業有三種,不貪、不瞋、不痴,這個範圍也非常廣大。「不貪」:一切惡法不能貪,一切善法也不可以貪;因為貪惡法跟貪善法都是個貪心,只是把對象更換一下而已。在人天乘裡,貪一些善法還沒有關係,因為他並不想出三界,所以貪心並沒有斷。對一切惡法不貪,心就清淨。「不瞋」:欲界天人還有瞋,貪瞋痴都有;色界跟無色界天人沒有瞋,貪跟痴沒斷,但是瞋恚心已經伏住,種子雖然沒斷,它不起現行,所以色界跟無色界天人不會發脾氣,沒有瞋恚。如果有瞋恚心,不能得定。「不痴」:不愚痴。對於一切境界不明事理、不辨真妄,這是愚痴。「防意如城,意業清淨」:從前城牆築得很高、很厚,防守盜賊,我們防意就要像守護城池一樣,要謹慎,不可以放逸,不可以大意,求得意業清淨。
天人的三業比我們人間清淨,道德水準比我們高。這十條是生天的基本條件,不能缺少。如果是只修十善,最高只能到忉利天,忉利天以上,單有十善還不行,還要加修禪定,叫未到定。欲界上面四層天,也要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若世間根本禪定成就,就生到色界天。
丙、應辨
轉載自:http://blog.yahoo.com/_DB4DQRQGGOXPDCTJWSF3WEJQUA/articles/120960
第一條是講因果。「因,有真偽純雜大小轉變」:因,有真有假、有純有雜、有大有小,所以它會轉變。這個轉變,譬如真的會變成假的,假的會變成真的,因此果報千差萬別。因是這麼複雜,所以果—依報、正報,千差萬別。為什麼要辨別這個?譬如我們現在都是人,這樣說起來我們過去生中一定修五戒,現在我們得人身。雖然得人身,每一個人正報不一樣,面貌不一樣,身體健康不一樣,聰明智慧不一樣,生活環境差異更大,這是什麼原因?真偽純雜大小轉變,非常的複雜,這是應當要知道的。
第二條講「有漏」、「無漏」。有漏,這裡面帶著煩惱、習氣,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有漏為「世間功德」,無漏為「出世間功德」。有漏是「著相求福」,所求的是福報,在修學時著相。這個福報能不能得到?能得到。「離相去障」:高明的人離相,他不求福,他求的是去障,去障就明心見性;那是真正的功德,是真實的功德,這是覺悟的人。真正聰明人,修學跟普通人不一樣,一般普通人多半是求人天福報。佛在經典裡面為我們講許多道理、許多方法,連無上正等正覺都可以獲得,都能夠證得,何況人天福報?這些是小事,只要肯修學,非常容易就能夠獲得。
五戒十善, 宗教哲學, 綜合
【前言】
一般人認為宗教不外乎是勸人修善,因此只要心存善念即可,不一定要修行學佛。然而,世間善惡的標準不一,隨著時代、民族、文化、宗教、思想的不同,對善惡的判定也有所不同,莫衷一是。所以佛垂慈訓,以五戒十善為做人處事的準則,以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進而超凡入聖。
【五戒】
佛陀制戒,目的在防非止惡。五戒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為一切佛戒之基石,不論出家或在家皆應遵守。若欲來生得保人身,今生就須淨守五戒。受持一條戒,就有五位護法善神守護,若能受持滿分五戒,就有二十五位護法善神守護。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戒定慧三無漏學成就,即可解脫。因此持守五戒,具有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成佛種智之殊勝功德。
一、不殺生
「生」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論胎卵濕化,大小貴賤,無不愛惜自己的生命,殺則奪其生命,仁者所不為。故《詩經》稱讚文王,德及鳥獸昆蟲;孔子亦言「勝殘去殺」;佛法以慈悲為根本,視一切眾生如己子,故主張戒殺,不但不殺生,亦不教唆他人殺生,更不從事販賣獵具、魚網等間接助殺之行業,並且積極護生、救生,令一切眾生皆能遠離怖畏,獲得安樂。
二、不偷盜
不與而取,即為偷盜。凡非吾人所有,一針一草悉皆莫取;若不與而取,或以不正當手段獲得,即是偷盜。學佛之人應當布施,濟助一切眾生,豈能貪心不捨、損人財物?是故佛法戒偷盜。
三、不邪淫
男女交合,謂之淫欲。佛門四眾弟子中,出家眾冀求無上聖道,應斷欲絕求,故不淫欲。若在家眾,除了夫婦關係以外之性行為,即為邪淫。凡為邪淫因緣的舞榭歌場、娼寮妓院皆應避免涉足。男女之間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如談話共語時,要心住正念,方能免離邪淫的過失。
四、不妄語
以欺誑心,說虛妄不實之言語,謂之妄語。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又曰:「民無信不立。」是以儒家君子尚且不妄語,修行學佛之人,更應不發妄語。若未證禪定,而妄言已證,未得道果,妄言已得,則為大妄語,必將招感無間地獄罪報,受苦無量。
五、不飲酒
飲酒能亂性,令人昏醉無智而造作諸惡。古時儀狄造酒,禹因痛絕;紂作酒池,國以荒亂;昔有優婆塞,因酒而破戒;世間許多罪惡,無不以酒為媒介。且飲酒過量,易造成慢性中毒,違害身心。故不論從自利或利他而言,都應當戒酒。
受持五戒得生人道。若受持下品五戒,雖得人身,但是衣食困難,相貌醜陋;受持中品五戒,即得五官端正,衣食不虞匱乏;受持上品五戒,即得六根殊勝,大富大貴。凡此皆因造作之善業、惡業深淺不同,故招感不同的果報。
【十善】
十善是五戒的開展,從身、口、意三方面分為十項。一切善惡諸事,歸納起來,不外此十種,犯之則惡,守之則善。
一、身三業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此已於五戒中述及。
二、口四過
口有四種過失:妄語、兩舌、綺語、惡口。修行學佛,應經常檢討反省是否有此四種口過。
不妄語:則言而有信,說真實語,不說虛誑語。
不兩舌:見到張三說李四不好,見到李四說張三不好,挑撥離間、說他人是非的行為,就是兩舌。不兩舌,即不說引起爭鬥、是非等離間之語。
不綺語:專講繪淫繪盜之語,使人心生淫念,或是戲論、取笑他人等散亂無益之語,皆是綺語。不綺語,即不說散亂、巧佞之辯。
不惡口:凡口出惡語穢言,或罵人,或罵風咒雨、怒罵畜牲等惡言,皆屬惡口。不惡口,即不出醜惡之語毀辱他人。
三、意三業
貪、瞋、癡在佛法上稱為三毒,是一切惡業的根本,若無貪、瞋、癡的意念,就不會有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的語言,也就不會有殺、盜、淫的惡行。
不貪:「貪」即貪著五欲,迷戀不捨。不貪,即心不生貪戀、執著。
不瞋:「瞋」是不順己意,便生怨恨。不瞋,即心無怨懟,平靜安詳。
不癡:「癡」是迷惑顛倒,不知道三世因果的道理、不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不知道緣起性空,即是癡。不癡,即須了解佛法真理,破除癡迷。
持守十善,不僅現世光明吉祥,來世必生人、天,獲福無量。修行雖非求生天獲福,但仍是以十善為基礎,修善斷惡,才能得獲解脫。
【結論】
五戒十善有消極和積極二面。身業方面,不僅不殺、不盜、不淫,進而能護生、布施,即獲身業清淨。口業方面,不僅守口如瓶,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進而能以誠實語、和諍語、質直語、柔軟語,待人接物,規過勸善,即獲口業清淨。意業方面,不僅防意如城,不貪、不瞋、不癡,進而廣行布施,慈悲濟世,體解因緣、心性妙法,即獲意業清淨。
五戒十善是修行的基礎。禪宗祖師說:「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心中有一些些貪、瞋、癡,殺、盜、淫的念頭,就感未來的生死。所以無論在家、出家,若能淨守五戒十善,三業清淨,必能超凡入聖,進趨菩提佛果。
【註解】
《論語.子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勝殘去殺,指感化凶殘的人,使其去惡從善,則可以廢除死刑。
轉載自:http://www.ctworld.org.tw/meditation/02_a11.htm
資源出處: 佛學十四講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第十講勸我們修學,從哪裡下手?「五戒十善」。這是佛法修學的根本法,無論是三乘或者是二乘,必須以五戒十善做基礎。如果五戒十善沒有做好,人天資格都沒有,他還能成菩薩嗎?還能成聲聞、緣覺嗎?不可能的事情。五乘佛法好像是五層樓,菩薩是最高一層,沒有下面四層怎麼會有最高一層?所以我們要重視五戒十善,想學佛,想成佛、成菩薩,一定要認真修五戒十善。
甲、五戒
「五戒」:可以取得人道的資格,就是我們一般講人格,做人的資格,在六道裡取得人道的條件。
戒有五條:「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是「智」,這是配合中國固有文化而說。中國的社會是倫常的社會,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民族所看不到的。倫是五倫,五倫是講我們社會的組織,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由一個家庭到社會國家,是五倫組織。五倫組織關係非常的親密,所謂是四海之內皆兄弟,在社會結構上來說非常的完美,這是西方社會所沒有的。維繫五倫社會的道統就是五常八德,特別是五常,這是道德的基礎;就是仁、義、禮、智、信,這五條是中國人基本的道德觀念,人人都必須遵守。每一個人從小就要接受這個道德教育,所以一般人一生在社會上所作所為,有這個道德規範著,不至於越軌太大。我們民族在這個世界幾千年來能夠長治久安,一直到今天還沒有被淘汰、沒有滅亡,就是靠這個倫常的道統維繫著。可是中國人現在是禮丟掉了,法也不遵守,天下大亂!所以我們現在比起西方人差遠了,遠不如西方人。我們自己應當要覺悟、要負責,把中國固有文化復興起來。
「不殺生」:跟儒家所講的「仁」意思相同。仁是會意字,是兩個人,意思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的意思。一切眾生,尤其是指有情的眾生(動物),沒有不愛惜自己生命的,沒有一個動物甘心情願被人殺,被殺是沒有抵抗的能力,可是這種怨恨之心不會消失。殺生的人有失仁慈,被殺的眾生懷恨在心,念念要報復,這就是佛家所謂欠錢的要還債,欠命的要償命,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為什麼?兩方面都迷。被殺的眾生不會想到,過去世我曾經殺他,這是一報還一報;就這樣算了,那這個事就完了,就沒事;若還要殺他報復是迷,這是沒有做還債想。你殺我,我將來有機會再殺你、再報復,報復一次比一次要慘烈。戰爭是非常殘酷的事情,佛告訴我們,殺生招感世間刀兵的劫難。佛法教我們不殺生,不但是不與一切眾生結冤仇,同時更是培養自己的大慈悲心。慈悲心是性德,真心裡面本來就是慈悲的,養自己的慈悲心。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從不殺生上來培養,幫助我們明心見性,這條戒律有這麼大的功德。殺生業障非常重,障礙明心見性,障礙我們得一心不亂。因為一個好殺的人,瞋恨心必定重,瞋恨心重的人,念佛怎麼會得一心?修禪怎麼會得禪定?所以佛法把不殺生列為一切戒條裡第一條戒,是有道理的。
「不偷盜」:不偷盜就是「義」,義是義務,不講求報酬。對一切眾生貢獻是盡義務,不需要報酬,這是義;不偷盜接近義。「不與取」就是偷盜;不與取是別人沒有同意、沒有答應,你就取來,這就犯偷盜。這一條戒也是很不容易受持,我們沒有得到別人同意,隨便把別人東西移動,都是偷盜;不一定說據為己有才是偷盜,佛經裡定義不是如此。我的書放在桌子上,你沒有得到我同意,故意把我的書拿到另外一邊,讓我找不到,就算偷盜。而且戒律訂得非常微細,就是一草一物、一針一線,再微小的東西都不可以偷盜。這一條戒是幫助我們修學清淨的布施,幫助我們放下身心世界,使我們恢復自性清淨心。
「不邪淫」:這一條相當於儒家講的「禮」。不邪淫是指在家人,不是指出家。人天法是講不邪淫,出世間法是講不淫欲,這一點有大的差別。「不妄語」:不欺騙他人,這也是根本大戒。「不飲酒」:這一條戒是屬於遮戒。前面四條是性戒,不管你有沒有受戒,犯了都有罪。遮戒是防止、是預防,它本身沒有罪。譬如喝酒,本身不是罪,但是酒醉之後會做出殺盜淫妄;由此可知,佛制訂不飲酒,是防止前面這四條戒。過分的酗酒必定誤事,社會上許多犯罪與酒幾乎都是關聯的。
「開遮持犯」,「遮」是禁止,就是這五條戒決定不能犯。「開」是有開緣,像我前面跟諸位說的殺生,是開緣。在什麼情形戒可以開?利益眾生的時候。特別是在救度一切眾生時,眾生有急難,這時候可以開戒。開戒決定不是為便利自己,而是為利益眾生;如果不是為了救度眾生,而救度眾生又不是非不得已時,都不算開緣。要看戒本,才能真正明瞭每一條戒的戒體、戒相、戒行,以及開遮持犯如何修學,這才談得上受戒。持戒守法一定要懂得戒律的意義,又要記得戒條的條文,還要理解這一條戒的精神,然後才能夠如法的修學。「持」是受持,「犯」是破戒。開緣裡面,開戒是持戒,並沒有犯戒。佛告訴我們,五戒是「人乘之因」,一生能夠依教奉行,必定能夠保住人身,來生還是人身,不會墮三惡道。
乙、十善
這一段是講「天乘之因」。生天,天人要修「十善業」。他的德行標準比我們高,我們守五條,他有十條,這十條也就是五戒的擴展。
「身三」:身有三條戒。「不殺」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是五戒的前面三條。「約身如繩,身業清淨」:約是約束,繩是繩墨,從前木匠用來打直線;約束自己身,像繩子一樣拉得很直。約束自己,身業清淨。
「口四」:口業有四種,這是從不妄語裡開出來的。第一、「不妄語」:不說假話。第二、「不惡口」:不說粗魯的話。第三、「不兩舌」不挑撥是非。第四、「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話說得非常好聽,可是用意不善,都是欺騙人、誘惑人、迷惑人。譬如近代有一些電影、電視、歌舞、小說,許許多多都是綺語,對世道人心有很大的影響;造作罪業,不曉得罪業深重,還認為那是高度的藝術。佛制戒律,教我們「守口如瓶,口業清淨」。特別是要修出世間法的,縱然對眾生沒有害處,也都是些戲論,為什麼不多念幾聲佛號?你要寫一部小說,為什麼不寫一千萬聲佛號?天天一張一張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寫上幾十萬字,你會成佛,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功德多大!眾生迷惑顛倒,沒有把事實真相看清楚;真正明白,才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比念佛更好的,為什麼不多念佛!
「意三」:意業有三種,不貪、不瞋、不痴,這個範圍也非常廣大。「不貪」:一切惡法不能貪,一切善法也不可以貪;因為貪惡法跟貪善法都是個貪心,只是把對象更換一下而已。在人天乘裡,貪一些善法還沒有關係,因為他並不想出三界,所以貪心並沒有斷。對一切惡法不貪,心就清淨。「不瞋」:欲界天人還有瞋,貪瞋痴都有;色界跟無色界天人沒有瞋,貪跟痴沒斷,但是瞋恚心已經伏住,種子雖然沒斷,它不起現行,所以色界跟無色界天人不會發脾氣,沒有瞋恚。如果有瞋恚心,不能得定。「不痴」:不愚痴。對於一切境界不明事理、不辨真妄,這是愚痴。「防意如城,意業清淨」:從前城牆築得很高、很厚,防守盜賊,我們防意就要像守護城池一樣,要謹慎,不可以放逸,不可以大意,求得意業清淨。
天人的三業比我們人間清淨,道德水準比我們高。這十條是生天的基本條件,不能缺少。如果是只修十善,最高只能到忉利天,忉利天以上,單有十善還不行,還要加修禪定,叫未到定。欲界上面四層天,也要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若世間根本禪定成就,就生到色界天。
丙、應辨
轉載自:http://blog.yahoo.com/_DB4DQRQGGOXPDCTJWSF3WEJQUA/articles/120960
第一條是講因果。「因,有真偽純雜大小轉變」:因,有真有假、有純有雜、有大有小,所以它會轉變。這個轉變,譬如真的會變成假的,假的會變成真的,因此果報千差萬別。因是這麼複雜,所以果—依報、正報,千差萬別。為什麼要辨別這個?譬如我們現在都是人,這樣說起來我們過去生中一定修五戒,現在我們得人身。雖然得人身,每一個人正報不一樣,面貌不一樣,身體健康不一樣,聰明智慧不一樣,生活環境差異更大,這是什麼原因?真偽純雜大小轉變,非常的複雜,這是應當要知道的。
第二條講「有漏」、「無漏」。有漏,這裡面帶著煩惱、習氣,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有漏為「世間功德」,無漏為「出世間功德」。有漏是「著相求福」,所求的是福報,在修學時著相。這個福報能不能得到?能得到。「離相去障」:高明的人離相,他不求福,他求的是去障,去障就明心見性;那是真正的功德,是真實的功德,這是覺悟的人。真正聰明人,修學跟普通人不一樣,一般普通人多半是求人天福報。佛在經典裡面為我們講許多道理、許多方法,連無上正等正覺都可以獲得,都能夠證得,何況人天福報?這些是小事,只要肯修學,非常容易就能夠獲得。
五戒十善, 宗教哲學, 綜合
【前言】
一般人認為宗教不外乎是勸人修善,因此只要心存善念即可,不一定要修行學佛。然而,世間善惡的標準不一,隨著時代、民族、文化、宗教、思想的不同,對善惡的判定也有所不同,莫衷一是。所以佛垂慈訓,以五戒十善為做人處事的準則,以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進而超凡入聖。
【五戒】
佛陀制戒,目的在防非止惡。五戒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為一切佛戒之基石,不論出家或在家皆應遵守。若欲來生得保人身,今生就須淨守五戒。受持一條戒,就有五位護法善神守護,若能受持滿分五戒,就有二十五位護法善神守護。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戒定慧三無漏學成就,即可解脫。因此持守五戒,具有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成佛種智之殊勝功德。
一、不殺生
「生」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論胎卵濕化,大小貴賤,無不愛惜自己的生命,殺則奪其生命,仁者所不為。故《詩經》稱讚文王,德及鳥獸昆蟲;孔子亦言「勝殘去殺」;佛法以慈悲為根本,視一切眾生如己子,故主張戒殺,不但不殺生,亦不教唆他人殺生,更不從事販賣獵具、魚網等間接助殺之行業,並且積極護生、救生,令一切眾生皆能遠離怖畏,獲得安樂。
二、不偷盜
不與而取,即為偷盜。凡非吾人所有,一針一草悉皆莫取;若不與而取,或以不正當手段獲得,即是偷盜。學佛之人應當布施,濟助一切眾生,豈能貪心不捨、損人財物?是故佛法戒偷盜。
三、不邪淫
男女交合,謂之淫欲。佛門四眾弟子中,出家眾冀求無上聖道,應斷欲絕求,故不淫欲。若在家眾,除了夫婦關係以外之性行為,即為邪淫。凡為邪淫因緣的舞榭歌場、娼寮妓院皆應避免涉足。男女之間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如談話共語時,要心住正念,方能免離邪淫的過失。
四、不妄語
以欺誑心,說虛妄不實之言語,謂之妄語。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又曰:「民無信不立。」是以儒家君子尚且不妄語,修行學佛之人,更應不發妄語。若未證禪定,而妄言已證,未得道果,妄言已得,則為大妄語,必將招感無間地獄罪報,受苦無量。
五、不飲酒
飲酒能亂性,令人昏醉無智而造作諸惡。古時儀狄造酒,禹因痛絕;紂作酒池,國以荒亂;昔有優婆塞,因酒而破戒;世間許多罪惡,無不以酒為媒介。且飲酒過量,易造成慢性中毒,違害身心。故不論從自利或利他而言,都應當戒酒。
受持五戒得生人道。若受持下品五戒,雖得人身,但是衣食困難,相貌醜陋;受持中品五戒,即得五官端正,衣食不虞匱乏;受持上品五戒,即得六根殊勝,大富大貴。凡此皆因造作之善業、惡業深淺不同,故招感不同的果報。
【十善】
十善是五戒的開展,從身、口、意三方面分為十項。一切善惡諸事,歸納起來,不外此十種,犯之則惡,守之則善。
一、身三業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此已於五戒中述及。
二、口四過
口有四種過失:妄語、兩舌、綺語、惡口。修行學佛,應經常檢討反省是否有此四種口過。
不妄語:則言而有信,說真實語,不說虛誑語。
不兩舌:見到張三說李四不好,見到李四說張三不好,挑撥離間、說他人是非的行為,就是兩舌。不兩舌,即不說引起爭鬥、是非等離間之語。
不綺語:專講繪淫繪盜之語,使人心生淫念,或是戲論、取笑他人等散亂無益之語,皆是綺語。不綺語,即不說散亂、巧佞之辯。
不惡口:凡口出惡語穢言,或罵人,或罵風咒雨、怒罵畜牲等惡言,皆屬惡口。不惡口,即不出醜惡之語毀辱他人。
三、意三業
貪、瞋、癡在佛法上稱為三毒,是一切惡業的根本,若無貪、瞋、癡的意念,就不會有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的語言,也就不會有殺、盜、淫的惡行。
不貪:「貪」即貪著五欲,迷戀不捨。不貪,即心不生貪戀、執著。
不瞋:「瞋」是不順己意,便生怨恨。不瞋,即心無怨懟,平靜安詳。
不癡:「癡」是迷惑顛倒,不知道三世因果的道理、不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不知道緣起性空,即是癡。不癡,即須了解佛法真理,破除癡迷。
持守十善,不僅現世光明吉祥,來世必生人、天,獲福無量。修行雖非求生天獲福,但仍是以十善為基礎,修善斷惡,才能得獲解脫。
【結論】
五戒十善有消極和積極二面。身業方面,不僅不殺、不盜、不淫,進而能護生、布施,即獲身業清淨。口業方面,不僅守口如瓶,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進而能以誠實語、和諍語、質直語、柔軟語,待人接物,規過勸善,即獲口業清淨。意業方面,不僅防意如城,不貪、不瞋、不癡,進而廣行布施,慈悲濟世,體解因緣、心性妙法,即獲意業清淨。
五戒十善是修行的基礎。禪宗祖師說:「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心中有一些些貪、瞋、癡,殺、盜、淫的念頭,就感未來的生死。所以無論在家、出家,若能淨守五戒十善,三業清淨,必能超凡入聖,進趨菩提佛果。
【註解】
《論語.子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勝殘去殺,指感化凶殘的人,使其去惡從善,則可以廢除死刑。
轉載自:http://www.ctworld.org.tw/meditation/02_a11.htm
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
保護功德林
冤親債主並不能直接取走你本人累積的功德,但他們可以製造一些事件作弄你們,使你本人產生瞋心和恨心,而這一把無明火,可燒燬整遍功德林。他們可能會破壞你的一些物件,對你說些挑釁的話,製造一些不方便,使你產生負面情緒,把功德福報減去,在不清醒的情況下做出糟糕的決定。所以,功德作了先迴向,使其能利益多方,而平日要努力修定攝心,增強對冤親債主的免疫力,在任何環境,保持平靜的心境,自然福德護身,災難不近。同時,亦要明察因果,明白每件不如意事的發生,縱可能看似偶然,實則受一些東西誘使,經過演化傳達成一些不幸事件。慎之。
禪修,行亦禪坐亦禪
轉載自:http://www.fozang.org.tw/mag_article.php?id=212
作者:黃春和
佛教於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二年)傳入我國,迄今已有二○○一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史上,佛教為了適應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適合廣大民眾的信佛需求,通過不斷吸收和融合我國傳統文化,逐漸褪去了在印度原有的色彩,而表現出具有我國文化特色的新面貌,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歷史上形成的眾多佛學流派中,禪宗堪稱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一個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宗派。
禪宗形成於唐初,傳統認為六祖慧能大師(六三八~七一三年)是中國禪宗的開山鼻祖,它是在印度大乘禪法的基礎上吸收印度中觀思想,並結合當時中國社會情況而形成的一個大乘佛教宗派。禪宗的理論和實踐特色鮮明而獨特,可歸納為三個方面:一、以肯定自我價值為理論和實踐的基礎,其代表性觀點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性人人平等」,佛性有「自覺」功用;二、以發現自我價值為修行方法和旨趣,其重要觀點為「明心見性」、「頓悟成佛」;三、以生活化的修行為實踐方式,其代表性觀點是「禪非坐臥」,「離相即禪」,「搬柴運水」皆是行佛道。下面試對禪宗這三個特色逐一闡明。
一、自心即佛,自性本覺──禪宗的心性論
「自心即佛,自性本覺」是禪宗關於佛性問題觀點,也是其建立頓悟學說的根本依據。佛性問題是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關注的基本問題,印度和中國的大乘佛教諸教派對佛性都有專門的闡釋和討論,可是各教派由於傳承不同,所依經典不盡相同等諸多原因,對佛性的看法存在一定的歧屏,在一定程度上給學人造成了無所適眾的局面。中國禪宗以慧能大師為代表,提出「自心即佛」,「自性本覺」的理論,為眾生成佛找到了可靠的依據,可謂孤明先發,確有其獨到之處。禪宗關於佛性的理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或者說禪宗以為的佛性具有兩方面特點:
其一,以為佛性人人悉有,人人平等。這一觀點無疑是對我國傳統佛性論的繼承。這一觀點禪宗創始人慧能大師在第一次參見五祖弘忍法師的答語中便明確透露出來。據《六祖壇經》記載,慧能拜見弘忍,弘忍劈頭就問:「汝何方人?來此山拜吾,汝今向吾邊復求何物?」慧能答道:「弟子是嶺南人,新州百姓。今故遠來禮拜和尚,不求餘物,唯求作佛。」弘忍斥責慧能:「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慧能答道:「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問得乾脆,答得也明白。後來慧能在繼承傳統佛性論的同時,又提出了本性、自性、自心等新概念,以為自性、本性、自心都是一回事,如水和冰的關係,「體何有異」,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佛性論的理論層面,為他對傳統佛性論的進一步發揮奠定了基礎。
其二,以為「自性本覺」。所謂「自性本覺」,意謂自性具有覺悟的功用。這是慧能大師對佛性的新看法,也是其佛性論的核心所在。慧能在五祖弘忍處因讀《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語時,頓然悟到「一切方法,不離自性」之理,隨即便以五個「何期自性」來描述他的悟境:「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段悟後之言即透露出慧能「自性本覺」的思想。在《六祖壇經》中體現慧能這一思想的言論還有不少,如他說:「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自色身中……自有本覺性」等等。慧能的「自性本覺」思想到他的弟子神會那裡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揮,具有更加清晰明了,直接了當的體現。神會以「知」的概念來指稱佛性,以為「知」一方面指真如、佛性、法性,為心之本體,它如天空明月,能映現萬物,含容大千世界;一方面又是一種能夠產生能動作用的「靈知」,唐代宗密大師概括神會的禪學思想為「寂知指體,無念為宗」,其中他尤其強調「知」之一字,並特別指出「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由此足見「知」的意義和功用非同一般。
由上可見,我國禪宗對佛性的看法不同於傳統佛教「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說法,而是在傳統說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人類心靈主體的高度自我覺悟性和透過迷霧的無量能動作用。依此看法,我們眾生不但具有成佛的基因,而且具有成佛的動力。這一思想無疑為眾生成佛提供了更為充分的依據。
二、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的解脫方法
基於上面的佛性論,禪宗在修法上提出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這一思想也可稱之為禪宗的認識論。
禪宗關於解脫的理論也是慧能大師率先提出的。其要點有二:一是強調從自心中求佛。根據慧能大師佛性理論,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性具有「自覺」的能動作用,所以他以為修行主要是修自心,在自己的心性上下功夫。他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去?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慧能的這些法語都是說佛在自心中,離心外求,渺不可得。再者是「頓悟」,或稱「明心見性」。意思是說修行成佛無須長時,只要頓然領悟了自己本有的佛性,便是成佛之時。他說:「迷來經累劫,悟則剎那間」;「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又說:「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這些法語言簡意明,說明「頓悟」就是一念間的事。慧能大師還以自己的親身體驗來說明頓悟,說:「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慧能大師提出的頓悟,不同於傳統佛教藉學經看教而斷惑證真的修證,強調「斷一分煩惱,證一分菩提」;也不同於楞伽師提倡的「悟」。楞伽師認為煩惱和佛性是相待的存在,煩惱如客塵,佛性如明鏡,凡夫之所以為凡夫猶如明鏡為客塵所染所遮,神秀呈示給弘忍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佛拭,莫使惹塵埃」的偈語就代表了楞伽師的解脫之道。慧能大師提倡的「悟」建立在「自性本覺」的理論上,一旦「明」自心,見「自性」,便是頓然了悟,頓見佛性,此頓悟在霎那間完成,不存在有先後,根境等相待的關係,正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關於頓悟的方法,慧能大師還具體提出了「無念為宗」、「無相無體」、「無住為本」的三無的思想。「無念為宗」就是「於諸境上心不染」,「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無相為體」就是「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諸法體清淨」。意思是說主觀的「能動之心」既然「無染無染」,那麼客觀的「所緣之境」也能離相離名,能緣所緣,主觀客觀,物我雙遣,自然即入於真如實相之境。「無住為本」就是「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只要從繫縛中解脫出來就能隨緣應物,任遊無礙。總體來看,慧能這「三無」的思想都是圍繞著「明心見性」來展開的,它們既是頓悟的方法,也是實現頓悟的要求,目的都是為了開發眾生自心的本覺。按照「三無」的思想去修煉心性,做到「無念」、「無相」、「無住」,自性本覺終有顯現之時。
慧能大師的解脫之道後來經後世禪師們的不同演繹和發揮,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並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禪風。如神會禪師提出「無念」為禪觀之宗:南陽慧忠禪師以「無心」為禪觀之旨;南岳懷讓禪師以「平常心」為禪觀之要;石頭希遷提出「回互」的禪觀思想等等。這些禪觀之法雖然各有特色和偏重,但總體不出兩種類型:一種是重主觀,強調從自心上下功夫;一種是重客觀,強調通達事理而後悟入佛智。這兩種解脫類型在慧能的弟子南岳懷讓和青原行思那裡便初見端倪,而到慧能的再傳弟子馬祖道一和石頭希遷時分野已完全明朗化了。依筆者看法,前一種類型基本是在慧能大師的思想框架內進行演練;而後一種則超出了慧能思想範疇,吸收融合了華嚴等思想,開闢了一條新的頓悟之路。
上面所談主要是唐代禪宗提倡的解脫之法,代表了中國禪宗關於禪修的基本看法。唐末五代悄然興起「公案禪」,兩宋時盛行於南北各地,(碧岩錄)三教老人序曰:「覺謂祖教之書謂之公案者,倡於唐而盛於宋,其來尚矣。」於是禪宗的修行方法由「直指」而轉變為「參公案」,形成了一條有悖於慧能禪法的新的開悟之道。此當別論。
三、禪非坐臥,離相即禪──禪宗的解脫方式
中國禪宗的解脫方式也十分特別,它不主張學經看教,也不主張單一的靜坐參禪,而強調修禪要與生活打成一片,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起來。禪宗的這種解脫方式清新活潑,幾乎沒有宗教色彩,完全是一種生活化的修行方式。
禪宗修行的生活化特色是逐步形成的。慧能大師仍是最初的開創人,他在理論上為這一禪風奠定了基礎。他的理論貢獻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認為出世不離入世。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覺菩提,猶如覓兔角。」二是認為禪非坐臥,不能拘泥於一種固定的形式,做任何事倩都可以修禪。他說:「住心觀靜,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他還以偈語表示他的這一看法:「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慧能大師這一思想在其弟子那裡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在禪宗史上有「一宿覺」之稱的永嘉玄覺禪師在其著名的《永嘉證道歌》中唱曰:「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玄覺這種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皆禪的思想與慧能思想完全一脈相承。另外有名的南岳懷讓「磨磚作鏡」的故事也是旨在宣傳慧能大師「禪非坐臥」的禪修主張。
正式建立禪修生活化模式應歸功於百丈懷海禪師,懷海祖師在其師馬祖道一建立禪宗「叢林」的基礎上,制定了一套叢林禪憎共同遵守的規章制度,即《百丈清規》。《釋門正統》記載:「元和九年,百丈懷海禪師始立天下叢林規式,謂之清規。」清規對叢林僧眾的組織和日常衣食,行住坐臥等都作了具體細緻的規定,將所有禪眾分別組織和安排到生產勞動和生活服務的具體崗位上,具有鮮明的社會化和生活化特色。其中,特則值得一提的是清規中的「行普請法」生活色彩尤其突出。「普請」指集體勞動。該法規定,寺僧不分職務高低,上下均力,一律出力參加勞動。普請的範圍包括鋤地、除草、收割等農業生產,也包括撿野菜、拾蘑菇、砍柴、挑水、燒飯、補衣、喪葬等事務。百丈禪師因此還提出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勞動口號。百丈所立叢林清規將勞動引入禪修,將禪修勞動化,適應了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禪宗獲得了沒有外援的情況下而獨立生存發展的主動權,為後世禪宗的繁榮奠定了重要的經濟基礎。
百丈的清規為禪僧的修行提供了具體方向和模式,後世的禪僧們便循著這種模式修禪,在生產生活中修煉心性,在生產生活中領悟禪機。在他們的語錄中留下了大量的具有生活和勞動色彩的「禪機」、「法語」和參禪與施教的典故。如黃檗希運禪師開示眾人曰:「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趙州從諗禪師在回答學人問道時盡舉生活中物事,如「鎮州出大夢卜實」、「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領布衫,重七斤」、「庭前柏樹子」、「洗缽去」、「吃茶去」等等。洞山良价禪師在學人問「如何是佛」時隨即答以「麻三斤」,雲門文偃在學人問「如何是佛」時答以「乾屎橛」。這些禪語完全沒有一點宗教色彩和意味,是禪師們從生活中隨手拈來的,用以截斷學人的執見,體現出濃郁的生活和勞動氣息。
禪宗發展到今天,它的「禪非坐臥」的思想和生活化的禪修方式不僅為今日禪宗完整地繼承了下來,而且為我國佛教各宗各派共同遵循和仿效。特別是禪宗提倡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勞動口號為當今佛教共同尊崇的優良傳統得到了普遍的發揚,成為當今佛教進行自身建設和發展弘法利生事業的重要法寶,在未來的佛教發展中也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全世界範圍內興起的崇佛熱潮中,禪宗以其「不離世間覺」的入世思想和不拘形式的禪修方式,為佛教與社會充當了重要的橋梁作用,同時亦受到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普遍青睞。喜好修禪的人來自社會不同的勞動崗位,而按禪宗行住坐臥皆禪的觀點和「普請」的法則,各種勞動崗位都是修禪的去處,於是一些相應的新型禪修理念應運而生,有所謂工禪、農禪、知識禪、醫禪、武術禪、氣功禪、生活禪等不同的名目和禪修形式,其中,河北柏林寺住持淨慧大師提倡的「生活禪」,目前在社會上產生的影響尤為突出。台灣的情形雖然仍主倡導話頭禪,但中台惟覺之中道禪、法鼓聖嚴之默照禪、慈光惠空之永嘉禪各具風格,雖師古而異趣,但重現前一念覺性則相近,這數個禪修門派的共同特點是師古而新,是根據現代人的生活特點而進行因機施教──將深奧的佛教,禪宗理論淺顯化,通俗化,並賦予禪修新的時代意義和內涵;並遵循一個共同原則──既契合佛教和禪宗思想理念,又適應現代人的精神需求,適應現代人的文化修養、生活和工作條件。師古新意的禪風正起動著,這標幟著,禪宗在時代動脈中,自覺的新生命的發起,我們拭目以待他的發展吧。
綜上中國禪宗的三個特色,雖然各有不同的意義和體現,但彼此在理論上是緊密相連的;佛性論是禪宗的理論基礎,修行方法是在佛性論的基礎上建立的,而修行方式又與佛性論和修行方法密切相關。它的佛性論發展了印度和中國傳統佛教的心性論,它的修行方法和方式改變了印度和中國傳統佛教的修行方法和方式,它在理論和實踐上給中國佛教注入了新的生機活動力,它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大的革新意義。
作者:黃春和
佛教於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二年)傳入我國,迄今已有二○○一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史上,佛教為了適應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適合廣大民眾的信佛需求,通過不斷吸收和融合我國傳統文化,逐漸褪去了在印度原有的色彩,而表現出具有我國文化特色的新面貌,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歷史上形成的眾多佛學流派中,禪宗堪稱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一個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宗派。
禪宗形成於唐初,傳統認為六祖慧能大師(六三八~七一三年)是中國禪宗的開山鼻祖,它是在印度大乘禪法的基礎上吸收印度中觀思想,並結合當時中國社會情況而形成的一個大乘佛教宗派。禪宗的理論和實踐特色鮮明而獨特,可歸納為三個方面:一、以肯定自我價值為理論和實踐的基礎,其代表性觀點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性人人平等」,佛性有「自覺」功用;二、以發現自我價值為修行方法和旨趣,其重要觀點為「明心見性」、「頓悟成佛」;三、以生活化的修行為實踐方式,其代表性觀點是「禪非坐臥」,「離相即禪」,「搬柴運水」皆是行佛道。下面試對禪宗這三個特色逐一闡明。
一、自心即佛,自性本覺──禪宗的心性論
「自心即佛,自性本覺」是禪宗關於佛性問題觀點,也是其建立頓悟學說的根本依據。佛性問題是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關注的基本問題,印度和中國的大乘佛教諸教派對佛性都有專門的闡釋和討論,可是各教派由於傳承不同,所依經典不盡相同等諸多原因,對佛性的看法存在一定的歧屏,在一定程度上給學人造成了無所適眾的局面。中國禪宗以慧能大師為代表,提出「自心即佛」,「自性本覺」的理論,為眾生成佛找到了可靠的依據,可謂孤明先發,確有其獨到之處。禪宗關於佛性的理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或者說禪宗以為的佛性具有兩方面特點:
其一,以為佛性人人悉有,人人平等。這一觀點無疑是對我國傳統佛性論的繼承。這一觀點禪宗創始人慧能大師在第一次參見五祖弘忍法師的答語中便明確透露出來。據《六祖壇經》記載,慧能拜見弘忍,弘忍劈頭就問:「汝何方人?來此山拜吾,汝今向吾邊復求何物?」慧能答道:「弟子是嶺南人,新州百姓。今故遠來禮拜和尚,不求餘物,唯求作佛。」弘忍斥責慧能:「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慧能答道:「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問得乾脆,答得也明白。後來慧能在繼承傳統佛性論的同時,又提出了本性、自性、自心等新概念,以為自性、本性、自心都是一回事,如水和冰的關係,「體何有異」,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佛性論的理論層面,為他對傳統佛性論的進一步發揮奠定了基礎。
其二,以為「自性本覺」。所謂「自性本覺」,意謂自性具有覺悟的功用。這是慧能大師對佛性的新看法,也是其佛性論的核心所在。慧能在五祖弘忍處因讀《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語時,頓然悟到「一切方法,不離自性」之理,隨即便以五個「何期自性」來描述他的悟境:「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段悟後之言即透露出慧能「自性本覺」的思想。在《六祖壇經》中體現慧能這一思想的言論還有不少,如他說:「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自色身中……自有本覺性」等等。慧能的「自性本覺」思想到他的弟子神會那裡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揮,具有更加清晰明了,直接了當的體現。神會以「知」的概念來指稱佛性,以為「知」一方面指真如、佛性、法性,為心之本體,它如天空明月,能映現萬物,含容大千世界;一方面又是一種能夠產生能動作用的「靈知」,唐代宗密大師概括神會的禪學思想為「寂知指體,無念為宗」,其中他尤其強調「知」之一字,並特別指出「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由此足見「知」的意義和功用非同一般。
由上可見,我國禪宗對佛性的看法不同於傳統佛教「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說法,而是在傳統說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人類心靈主體的高度自我覺悟性和透過迷霧的無量能動作用。依此看法,我們眾生不但具有成佛的基因,而且具有成佛的動力。這一思想無疑為眾生成佛提供了更為充分的依據。
二、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的解脫方法
基於上面的佛性論,禪宗在修法上提出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這一思想也可稱之為禪宗的認識論。
禪宗關於解脫的理論也是慧能大師率先提出的。其要點有二:一是強調從自心中求佛。根據慧能大師佛性理論,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性具有「自覺」的能動作用,所以他以為修行主要是修自心,在自己的心性上下功夫。他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去?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慧能的這些法語都是說佛在自心中,離心外求,渺不可得。再者是「頓悟」,或稱「明心見性」。意思是說修行成佛無須長時,只要頓然領悟了自己本有的佛性,便是成佛之時。他說:「迷來經累劫,悟則剎那間」;「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又說:「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這些法語言簡意明,說明「頓悟」就是一念間的事。慧能大師還以自己的親身體驗來說明頓悟,說:「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慧能大師提出的頓悟,不同於傳統佛教藉學經看教而斷惑證真的修證,強調「斷一分煩惱,證一分菩提」;也不同於楞伽師提倡的「悟」。楞伽師認為煩惱和佛性是相待的存在,煩惱如客塵,佛性如明鏡,凡夫之所以為凡夫猶如明鏡為客塵所染所遮,神秀呈示給弘忍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佛拭,莫使惹塵埃」的偈語就代表了楞伽師的解脫之道。慧能大師提倡的「悟」建立在「自性本覺」的理論上,一旦「明」自心,見「自性」,便是頓然了悟,頓見佛性,此頓悟在霎那間完成,不存在有先後,根境等相待的關係,正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關於頓悟的方法,慧能大師還具體提出了「無念為宗」、「無相無體」、「無住為本」的三無的思想。「無念為宗」就是「於諸境上心不染」,「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無相為體」就是「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諸法體清淨」。意思是說主觀的「能動之心」既然「無染無染」,那麼客觀的「所緣之境」也能離相離名,能緣所緣,主觀客觀,物我雙遣,自然即入於真如實相之境。「無住為本」就是「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只要從繫縛中解脫出來就能隨緣應物,任遊無礙。總體來看,慧能這「三無」的思想都是圍繞著「明心見性」來展開的,它們既是頓悟的方法,也是實現頓悟的要求,目的都是為了開發眾生自心的本覺。按照「三無」的思想去修煉心性,做到「無念」、「無相」、「無住」,自性本覺終有顯現之時。
慧能大師的解脫之道後來經後世禪師們的不同演繹和發揮,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並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禪風。如神會禪師提出「無念」為禪觀之宗:南陽慧忠禪師以「無心」為禪觀之旨;南岳懷讓禪師以「平常心」為禪觀之要;石頭希遷提出「回互」的禪觀思想等等。這些禪觀之法雖然各有特色和偏重,但總體不出兩種類型:一種是重主觀,強調從自心上下功夫;一種是重客觀,強調通達事理而後悟入佛智。這兩種解脫類型在慧能的弟子南岳懷讓和青原行思那裡便初見端倪,而到慧能的再傳弟子馬祖道一和石頭希遷時分野已完全明朗化了。依筆者看法,前一種類型基本是在慧能大師的思想框架內進行演練;而後一種則超出了慧能思想範疇,吸收融合了華嚴等思想,開闢了一條新的頓悟之路。
上面所談主要是唐代禪宗提倡的解脫之法,代表了中國禪宗關於禪修的基本看法。唐末五代悄然興起「公案禪」,兩宋時盛行於南北各地,(碧岩錄)三教老人序曰:「覺謂祖教之書謂之公案者,倡於唐而盛於宋,其來尚矣。」於是禪宗的修行方法由「直指」而轉變為「參公案」,形成了一條有悖於慧能禪法的新的開悟之道。此當別論。
三、禪非坐臥,離相即禪──禪宗的解脫方式
中國禪宗的解脫方式也十分特別,它不主張學經看教,也不主張單一的靜坐參禪,而強調修禪要與生活打成一片,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起來。禪宗的這種解脫方式清新活潑,幾乎沒有宗教色彩,完全是一種生活化的修行方式。
禪宗修行的生活化特色是逐步形成的。慧能大師仍是最初的開創人,他在理論上為這一禪風奠定了基礎。他的理論貢獻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認為出世不離入世。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覺菩提,猶如覓兔角。」二是認為禪非坐臥,不能拘泥於一種固定的形式,做任何事倩都可以修禪。他說:「住心觀靜,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他還以偈語表示他的這一看法:「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慧能大師這一思想在其弟子那裡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在禪宗史上有「一宿覺」之稱的永嘉玄覺禪師在其著名的《永嘉證道歌》中唱曰:「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玄覺這種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皆禪的思想與慧能思想完全一脈相承。另外有名的南岳懷讓「磨磚作鏡」的故事也是旨在宣傳慧能大師「禪非坐臥」的禪修主張。
正式建立禪修生活化模式應歸功於百丈懷海禪師,懷海祖師在其師馬祖道一建立禪宗「叢林」的基礎上,制定了一套叢林禪憎共同遵守的規章制度,即《百丈清規》。《釋門正統》記載:「元和九年,百丈懷海禪師始立天下叢林規式,謂之清規。」清規對叢林僧眾的組織和日常衣食,行住坐臥等都作了具體細緻的規定,將所有禪眾分別組織和安排到生產勞動和生活服務的具體崗位上,具有鮮明的社會化和生活化特色。其中,特則值得一提的是清規中的「行普請法」生活色彩尤其突出。「普請」指集體勞動。該法規定,寺僧不分職務高低,上下均力,一律出力參加勞動。普請的範圍包括鋤地、除草、收割等農業生產,也包括撿野菜、拾蘑菇、砍柴、挑水、燒飯、補衣、喪葬等事務。百丈禪師因此還提出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勞動口號。百丈所立叢林清規將勞動引入禪修,將禪修勞動化,適應了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禪宗獲得了沒有外援的情況下而獨立生存發展的主動權,為後世禪宗的繁榮奠定了重要的經濟基礎。
百丈的清規為禪僧的修行提供了具體方向和模式,後世的禪僧們便循著這種模式修禪,在生產生活中修煉心性,在生產生活中領悟禪機。在他們的語錄中留下了大量的具有生活和勞動色彩的「禪機」、「法語」和參禪與施教的典故。如黃檗希運禪師開示眾人曰:「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趙州從諗禪師在回答學人問道時盡舉生活中物事,如「鎮州出大夢卜實」、「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領布衫,重七斤」、「庭前柏樹子」、「洗缽去」、「吃茶去」等等。洞山良价禪師在學人問「如何是佛」時隨即答以「麻三斤」,雲門文偃在學人問「如何是佛」時答以「乾屎橛」。這些禪語完全沒有一點宗教色彩和意味,是禪師們從生活中隨手拈來的,用以截斷學人的執見,體現出濃郁的生活和勞動氣息。
禪宗發展到今天,它的「禪非坐臥」的思想和生活化的禪修方式不僅為今日禪宗完整地繼承了下來,而且為我國佛教各宗各派共同遵循和仿效。特別是禪宗提倡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勞動口號為當今佛教共同尊崇的優良傳統得到了普遍的發揚,成為當今佛教進行自身建設和發展弘法利生事業的重要法寶,在未來的佛教發展中也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全世界範圍內興起的崇佛熱潮中,禪宗以其「不離世間覺」的入世思想和不拘形式的禪修方式,為佛教與社會充當了重要的橋梁作用,同時亦受到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普遍青睞。喜好修禪的人來自社會不同的勞動崗位,而按禪宗行住坐臥皆禪的觀點和「普請」的法則,各種勞動崗位都是修禪的去處,於是一些相應的新型禪修理念應運而生,有所謂工禪、農禪、知識禪、醫禪、武術禪、氣功禪、生活禪等不同的名目和禪修形式,其中,河北柏林寺住持淨慧大師提倡的「生活禪」,目前在社會上產生的影響尤為突出。台灣的情形雖然仍主倡導話頭禪,但中台惟覺之中道禪、法鼓聖嚴之默照禪、慈光惠空之永嘉禪各具風格,雖師古而異趣,但重現前一念覺性則相近,這數個禪修門派的共同特點是師古而新,是根據現代人的生活特點而進行因機施教──將深奧的佛教,禪宗理論淺顯化,通俗化,並賦予禪修新的時代意義和內涵;並遵循一個共同原則──既契合佛教和禪宗思想理念,又適應現代人的精神需求,適應現代人的文化修養、生活和工作條件。師古新意的禪風正起動著,這標幟著,禪宗在時代動脈中,自覺的新生命的發起,我們拭目以待他的發展吧。
綜上中國禪宗的三個特色,雖然各有不同的意義和體現,但彼此在理論上是緊密相連的;佛性論是禪宗的理論基礎,修行方法是在佛性論的基礎上建立的,而修行方式又與佛性論和修行方法密切相關。它的佛性論發展了印度和中國傳統佛教的心性論,它的修行方法和方式改變了印度和中國傳統佛教的修行方法和方式,它在理論和實踐上給中國佛教注入了新的生機活動力,它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大的革新意義。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五福臨門需積福勤讀書
(吉打‧雙溪大年)馬來西亞易經學術研究會會長陳啟生說,改變善信運程其實只須努力貫徹積功德,努力讀書取功名,如此就會有美好的前程。
轉載自:http://blog.yahoo.com/_OYOYNQLZPMTBUTWRQIFB7S54PI/articles/66667
他本月6日晚上在吉中雙溪拉蘭明立善閣,主講“命運與因果的關係,風水與環境可否改變個人的運程?福德又如何改造個人的命運”時,這麼說。
他說,命運並不是從天而降,必須經過奮鬥,唯有通過教育求取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他說,相由心生,常常保持笑容,不要動不動就生气,相一定會變好。
五福臨門十全十美
提到五福時,他表示,“五福”所指的是的第一福是“富貴”,第二福是“好德”,第三福是“長壽”,;第四福是“好康”,;第五福是“好善”。
他說,只有擁有這五福結合,才是五福臨門,才是十全十美的美滿人生。
“儒教的仁愛、佛教的慈悲、道教的道、基督教的博愛等。從表面上看,所講的教理有所不同,但是深入研究五教的經典,就會發現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晚出席講座會的閣友及大眾踊躍,該閣權實顧問周協松贈送紀念品給陳啟生講師。(星洲日報/大北馬)
轉載自:http://blog.yahoo.com/_OYOYNQLZPMTBUTWRQIFB7S54PI/articles/66667
他本月6日晚上在吉中雙溪拉蘭明立善閣,主講“命運與因果的關係,風水與環境可否改變個人的運程?福德又如何改造個人的命運”時,這麼說。
他說,命運並不是從天而降,必須經過奮鬥,唯有通過教育求取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他說,相由心生,常常保持笑容,不要動不動就生气,相一定會變好。
五福臨門十全十美
提到五福時,他表示,“五福”所指的是的第一福是“富貴”,第二福是“好德”,第三福是“長壽”,;第四福是“好康”,;第五福是“好善”。
他說,只有擁有這五福結合,才是五福臨門,才是十全十美的美滿人生。
“儒教的仁愛、佛教的慈悲、道教的道、基督教的博愛等。從表面上看,所講的教理有所不同,但是深入研究五教的經典,就會發現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晚出席講座會的閣友及大眾踊躍,該閣權實顧問周協松贈送紀念品給陳啟生講師。(星洲日報/大北馬)
淨空法師談覺悟
無住生心集 淨空法師主講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主講 [字體:大 中 小]
學佛就是學覺悟。要學做個覺悟而不迷惑的人,這才是真正學佛。覺悟要從那裡覺起?第一要深信因果,第二要通達一心。
什麼是「深信因果」?信有三界、信有六道輪迴、信有佛道可成、信有淨土可生、信善有善果、信惡有惡報、信業因果報相續無盡,這就是「深信因果」。這其中的義理、境界、深廣無限。如果能明瞭、能覺悟,則對人間富貴、貧賤,吉凶、壽夭等這一切現象,自然沒有疑惑了。自然就有所造作,而能在人世間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與美滿。所以,覺悟一定要從「深信因果」入門。
學佛在行持上必須遵守佛陀的教誡「嚴持戒律」,這句話的深意是,教我們對佛陀的教誨要深深的理解,記在心中,並認真的依教奉行。「持戒」包括守法的意思。世間的法律、道德、風俗習慣,每個時代不同,每個地區不同,所以要入境隨俗。也就是說,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社會、人群。社會人群所有的規約,我們都要尊重、遵守,才能與人和睦相處。
什麼是「通達一心」?這是佛法的精華,也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應當讀誦大乘,深解義趣,才能明瞭盡虛空遍法界不離「一心」。但了一心,因果執著,正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就是一心。一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將「通達一心」顯示無遺。此經甚深,必須細心體會,才知道清淨心中本無菩提可證,亦無淨土可生。於無生、無證之中,方便莊嚴,如夢如幻,一剎那頃,成佛已竟,度生已竟,是謂「通達一心」。因為離此一心,別無因果;但能通達一心,就能不昧因果。所以,既能深信因果,又能通達一心。則能入佛知見、入佛境界。
《金剛經》上講的,離四相,離四見。離一切法、非法、非非法,而行布施。布施就是方便莊嚴。如是空、有兩邊不住,往生淨土,決定是上品上生。世間有不少學者,他們有智慧,又有福報,但是仍然對世緣貪念不休。也就是行門中多生障礙,以致於沒有方法超越輪迴。我們細細觀察原因之所在,就是沒能深信因果,沒能通達一心。因此,依然執著,依然迷惑,未能真正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主講 [字體:大 中 小]
學佛就是學覺悟。要學做個覺悟而不迷惑的人,這才是真正學佛。覺悟要從那裡覺起?第一要深信因果,第二要通達一心。
什麼是「深信因果」?信有三界、信有六道輪迴、信有佛道可成、信有淨土可生、信善有善果、信惡有惡報、信業因果報相續無盡,這就是「深信因果」。這其中的義理、境界、深廣無限。如果能明瞭、能覺悟,則對人間富貴、貧賤,吉凶、壽夭等這一切現象,自然沒有疑惑了。自然就有所造作,而能在人世間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與美滿。所以,覺悟一定要從「深信因果」入門。
學佛在行持上必須遵守佛陀的教誡「嚴持戒律」,這句話的深意是,教我們對佛陀的教誨要深深的理解,記在心中,並認真的依教奉行。「持戒」包括守法的意思。世間的法律、道德、風俗習慣,每個時代不同,每個地區不同,所以要入境隨俗。也就是說,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社會、人群。社會人群所有的規約,我們都要尊重、遵守,才能與人和睦相處。
什麼是「通達一心」?這是佛法的精華,也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應當讀誦大乘,深解義趣,才能明瞭盡虛空遍法界不離「一心」。但了一心,因果執著,正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就是一心。一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將「通達一心」顯示無遺。此經甚深,必須細心體會,才知道清淨心中本無菩提可證,亦無淨土可生。於無生、無證之中,方便莊嚴,如夢如幻,一剎那頃,成佛已竟,度生已竟,是謂「通達一心」。因為離此一心,別無因果;但能通達一心,就能不昧因果。所以,既能深信因果,又能通達一心。則能入佛知見、入佛境界。
《金剛經》上講的,離四相,離四見。離一切法、非法、非非法,而行布施。布施就是方便莊嚴。如是空、有兩邊不住,往生淨土,決定是上品上生。世間有不少學者,他們有智慧,又有福報,但是仍然對世緣貪念不休。也就是行門中多生障礙,以致於沒有方法超越輪迴。我們細細觀察原因之所在,就是沒能深信因果,沒能通達一心。因此,依然執著,依然迷惑,未能真正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心不散亂
轉載自維基百科
http://zh.m.wikipedia.org/wiki/禪定
在梵語中有七個名詞皆被漢譯為「定」,他們之間有細微的不同,但傳統漢傳佛教世界較不重視。這七個名詞分別為三摩地(samadhia)、三摩鉢底(Samapati)、三摩呬多(Sanmanita)、馱那演那(Dhyāna,又譯為禪那)、奢摩他〈Samatha〉、現法安樂〈Dadharma-sukhavihra〉、質多醫迦阿羯羅多〈Citta-eka-agrat〉等。
印度佛教認為,只要心不散亂,都可以稱為三昧。在一切三昧境界中,佛教特別重視智慧與定力同等重要的色界四禪,又稱禪那。
三昧
三昧(samadhi),或稱三摩地,意為等持,只要心不散亂,專注於所緣境,皆可稱為三摩地[1]。
三摩鉢底(Samapati),意為等至,指心至平和之境,範圍較三摩地為廣,包含一切有心定、無心定、甚至片刻的定心。三摩半那(samapduua)則指已入定中[2]。
三摩呬多(Sanmanita),意為等引,指攝心至於安定平和之境[3]。
禪那
禪那(Dhyāna),與三昧(samadhia,又譯為定)基本上可視為同義詞。兩者的分別在於,禪那的範圍窄而定的範圍寬。禪那專指色界以上的四禪境界,而欲界諸定因智慧狹小,不能稱為禪[4]。因為佛陀與其弟子多以四禪力證入湼盤,所以四禪又稱根本定〈dhyana-maula〉。
http://zh.m.wikipedia.org/wiki/禪定
在梵語中有七個名詞皆被漢譯為「定」,他們之間有細微的不同,但傳統漢傳佛教世界較不重視。這七個名詞分別為三摩地(samadhia)、三摩鉢底(Samapati)、三摩呬多(Sanmanita)、馱那演那(Dhyāna,又譯為禪那)、奢摩他〈Samatha〉、現法安樂〈Dadharma-sukhavihra〉、質多醫迦阿羯羅多〈Citta-eka-agrat〉等。
印度佛教認為,只要心不散亂,都可以稱為三昧。在一切三昧境界中,佛教特別重視智慧與定力同等重要的色界四禪,又稱禪那。
三昧
三昧(samadhi),或稱三摩地,意為等持,只要心不散亂,專注於所緣境,皆可稱為三摩地[1]。
三摩鉢底(Samapati),意為等至,指心至平和之境,範圍較三摩地為廣,包含一切有心定、無心定、甚至片刻的定心。三摩半那(samapduua)則指已入定中[2]。
三摩呬多(Sanmanita),意為等引,指攝心至於安定平和之境[3]。
禪那
禪那(Dhyāna),與三昧(samadhia,又譯為定)基本上可視為同義詞。兩者的分別在於,禪那的範圍窄而定的範圍寬。禪那專指色界以上的四禪境界,而欲界諸定因智慧狹小,不能稱為禪[4]。因為佛陀與其弟子多以四禪力證入湼盤,所以四禪又稱根本定〈dhyana-maula〉。
禪定的開示
一切唯心做,當一念動,便萬緣起,諸相亦生。故萬劫不復的輪迴,不因大千世界的是是非非,只因起心動念存喜喜悲悲。若日常生活,沒起心動念者,佛菩薩也;一心一念者,禪定智者也;多心妄念者,凡夫俗子也;痴心惡念者,魔道門生也。故攝心之重要性,不可不說;攝心之道,不可不修。
淨宗說放下,禪宗說專一。能萬緣看破和放下的人,故然殊勝圓滿,若未達此境界的人,也至少要學會攝心。能攝心者,惡罵不能傷,躁音不能擾,亂世不能染,邪魔不能害。
把妄念收歸一,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專注當下,無有幻想;生活起伏,悲過不悔,喜過不戀;不可追的由他去,現於前的共歡聚;念念收歸一,一切即一。這樣,待緣熟時,自然能破一為零,化色為空。
淨宗說放下,禪宗說專一。能萬緣看破和放下的人,故然殊勝圓滿,若未達此境界的人,也至少要學會攝心。能攝心者,惡罵不能傷,躁音不能擾,亂世不能染,邪魔不能害。
把妄念收歸一,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專注當下,無有幻想;生活起伏,悲過不悔,喜過不戀;不可追的由他去,現於前的共歡聚;念念收歸一,一切即一。這樣,待緣熟時,自然能破一為零,化色為空。
六字大明咒功德
六字大明咒之利益及功德非常大,持六字大明咒, 可以消除病苦、刑罰、非時死之恐懼,壽命增加,財富充盈。即使命終之時, 通往下道諸門亦得而封閉,得以人、天之神受生,接觸佛法,功德利益,不可勝數。
是一切快樂的泉源,一切利益成就的根本, 和可抵達到解脫的道路,能開一切智慧,能度六道眾生,能成大菩提, 能救苦救難,能利益一切有情,能邪魔伏邪治病。令一切眾生,衣食財寶,悉皆具足。 令所求事事如意,其功德無量無邊。
取自 佛光山 六字大明咒 海潮音梵唄, 修改如下: (完整檔案為 39.4M)
1. 省略掉五段間奏與吵雜部分, 以利連續誦唸..
2. 音調與速度調整為原曲的 94% 使得音聲更加沉穩.
直接下載: (美國站 1) (推薦) http://ff07d07.filefactory.com/dlp/c040fc9/n/LZDMZ_v6.mp3
直接下載: (美國站 2) (推薦) http://ff07d04.filefactory.com/dlp/c04107e/n/LZDMZ_v6.mp3
間接下載: (美國站 3) (備用) http://rapidshare.com/files/2448540962/LZDMZ_v6.mp3
間接下載: (美國站 4) (備用) http://www.megaupload.com/?d=DP5K6RO4
間接下載: (大陸站 1) (備用) http://www.vdisk.cn/down/index/9368121A
間接下載: (大陸站 2) (備用) http://www.ctdisk.com/file/3858562
█ 如無法下載,此會提供新下載點. (及其它好聽佛曲) █ : http://lzdmz.webs.com/lzdmz.htm
======================================================================
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咒,又稱觀世音菩薩心咒。梵語為「Om mami padme hum」
音譯成古漢字為「嗡 嘛 尼 唄 咩 吽」,其意思為「歸命蓮華上之寶珠」。
是 觀世音菩薩 願力與加持的結晶。
六字大明咒之咒印功德利益:
一、降魔;二、治病;三、免劫;四、各種成就;五、去障;六、登佛位。
利益及功德非常大,雖然佛陀能以神力將十二年間降雨之雨滴數一一算出, 然而對於唸
一次六字大明咒之功德利益卻算不出來。此世界之河川及海洋之水滴可以盡數,
然而唸一次六字大明咒之功德利益,卻數不盡;雖然宇宙及須彌山之微塵可以盡數,
唸一次六字大明咒之功德利益卻不能數盡。
持六字大明咒,對於痛苦、刑罰、非時之死的恐懼可以消除,壽命增長,福德增加,
財富充盈。即使命終之時,通往下三道諸門亦得而封閉,得以人、天之神受生,接觸佛法,
具足自由及機緣來修法。持咒者之氣息觸及他人,他人最終亦得證果。
任何來生均得高貴外形,語調和雅,門第尊貴,並具有諸種美德,例如得入禪定深境,
長壽,善於從事利生事業,門徒眾多,財富,智慧,所求滿願,並因深信諸如來而得為佛子。
如果將亡之人能聞六字明咒,或持向屍體或骨骸,該人之意識即刻由下道之中得到解脫,
往生上道,終得證果。如是此明咒之功德利益不可勝數。
1、可圓滿六度波羅密
嗡 圓滿布施波羅蜜
嘛 圓滿持戒波羅蜜
呢 圓滿忍辱波羅蜜
貝 圓滿精進波羅蜜
美 圓滿禪定波羅蜜
吽 圓滿般若波羅蜜
2、可關閉六道之門,由痛苦解脫,打開極樂淨土之門
嗡 關閉進入天道之門 ,由天道死亡痛苦中解脫。
嘛 關閉進入阿修羅道之門 ,由戰爭打鬥痛苦中解脫。
呢 關閉進入人道之門 ,由貧窮苦難痛苦中解脫。
貝 關閉進入餓鬼道之門 ,由飢餓煎熬痛苦中解脫。
美 關閉進入畜生之門 ,由無明愚癡痛苦中解脫。
吽 關閉進入地獄道之門 ,由冰寒酷熱痛苦中解脫。
3、可得到六種成就
嗡 得到不共殊勝成佛成就
嘛 得到共同成就
呢 得到平息病苦災難成就
貝 得到增長壽命福德成就
美 得到豐衣足食福德成就
吽 得到消除敵人魔害成就
4、可消除六種罪過
嗡 消除愚癡之罪過
嘛 消除瞋恨之罪過
呢 消除吝嗇之罪過
貝 消除貪欲之罪過
美 消除嫉妒之罪過
吽 消除我慢之罪過
5、可成就觀世音菩薩六種功德
嗡 成就觀世音菩薩的身
嘛 成就觀世音菩薩的語
呢 成就觀世音菩薩的意
貝 成就觀世音菩薩的福德
美 成就觀世音菩薩的事業
吽 成就觀世音菩薩的功德
6、可獲得六種次第功德
嗡 獲得資糧道之功德
嘛 獲得加行道之功德
呢 獲得見地之功德
貝 獲得修道之功德
美 獲得無學道之功德
吽 獲得遍知一切之功德
俗話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與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特別有緣。在觀音讚中有云:
「三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
宏深悲願,表現無遺…………。
觀音心咒(六字大明咒)淺顯易修,適合在現代繁忙生活中實修,更由於諸佛諸佛菩薩願力的迴向,
唸誦「嗡嘛呢貝美吽」最容易獲得加持!
總言,至聖大悲觀音乃一切諸佛大悲心之本性,故持誦六字明咒,可增長慈愛與悲憫,平息忿怒與嫉妒。
依於彼,可獲至內心安樂,增長功德智慧。此外,聖者觀音之千手千眼,乃賢劫千佛之總攝,
故依於六字明咒,可趣入千佛之加持:自己持誦可自獲加持而外,不但聞聲之眾生可獲加持,
看見六字明咒者可獲加持;佩戴六字明咒之咒幔項鍊者,亦可獲加持免於障難;
六字大明咒神妙殊勝,不可言喻。無論是任何人都可以持誦,念的愈多當然愈好,在誦持時,
謹記下列守則規範:
1. 念者需身心清淨,儘量避免吃葷腥物,肉,蛋,煙,酒,蔥,蒜,等。
2. 念時應發菩提心,大悲心,並至誠地皈依觀世音菩薩。
3. 心緣一境,不可散亂。
4. 每次至少念一百零八遍,以滿十萬遍為最低要求。
5. 行、住、坐、臥皆可唸誦,無一定之姿態。
(請多轉貼, 或者 "頂帖回覆", 以便廣為流傳)
======================================================================
取自 佛光山 六字大明咒 海潮音梵唄, 修改如下: (完整檔案為 39.4M)
1. 省略掉五段間奏與吵雜部分, 以利連續誦唸..
2. 音調與速度調整為原曲的 94% 使得音聲更加沉穩.
直接下載: (美國站 1) (推薦) http://ff07d07.filefactory.com/dlp/c040fc9/n/LZDMZ_v6.mp3
直接下載: (美國站 2) (推薦) http://ff07d04.filefactory.com/dlp/c04107e/n/LZDMZ_v6.mp3
間接下載: (美國站 3) (備用) http://rapidshare.com/files/2448540962/LZDMZ_v6.mp3
間接下載: (美國站 4) (備用) http://www.megaupload.com/?d=DP5K6RO4
間接下載: (大陸站 1) (備用) http://www.vdisk.cn/down/index/9368121A
間接下載: (大陸站 2) (備用) http://www.ctdisk.com/file/3858562
█ 如無法下載,此會提供新下載點.(及其它好聽佛曲) █ : http://lzdmz.webs.com/lzdmz.htm
是一切快樂的泉源,一切利益成就的根本, 和可抵達到解脫的道路,能開一切智慧,能度六道眾生,能成大菩提, 能救苦救難,能利益一切有情,能邪魔伏邪治病。令一切眾生,衣食財寶,悉皆具足。 令所求事事如意,其功德無量無邊。
取自 佛光山 六字大明咒 海潮音梵唄, 修改如下: (完整檔案為 39.4M)
1. 省略掉五段間奏與吵雜部分, 以利連續誦唸..
2. 音調與速度調整為原曲的 94% 使得音聲更加沉穩.
直接下載: (美國站 1) (推薦) http://ff07d07.filefactory.com/dlp/c040fc9/n/LZDMZ_v6.mp3
直接下載: (美國站 2) (推薦) http://ff07d04.filefactory.com/dlp/c04107e/n/LZDMZ_v6.mp3
間接下載: (美國站 3) (備用) http://rapidshare.com/files/2448540962/LZDMZ_v6.mp3
間接下載: (美國站 4) (備用) http://www.megaupload.com/?d=DP5K6RO4
間接下載: (大陸站 1) (備用) http://www.vdisk.cn/down/index/9368121A
間接下載: (大陸站 2) (備用) http://www.ctdisk.com/file/3858562
█ 如無法下載,此會提供新下載點. (及其它好聽佛曲) █ : http://lzdmz.webs.com/lzdmz.htm
======================================================================
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咒,又稱觀世音菩薩心咒。梵語為「Om mami padme hum」
音譯成古漢字為「嗡 嘛 尼 唄 咩 吽」,其意思為「歸命蓮華上之寶珠」。
是 觀世音菩薩 願力與加持的結晶。
六字大明咒之咒印功德利益:
一、降魔;二、治病;三、免劫;四、各種成就;五、去障;六、登佛位。
利益及功德非常大,雖然佛陀能以神力將十二年間降雨之雨滴數一一算出, 然而對於唸
一次六字大明咒之功德利益卻算不出來。此世界之河川及海洋之水滴可以盡數,
然而唸一次六字大明咒之功德利益,卻數不盡;雖然宇宙及須彌山之微塵可以盡數,
唸一次六字大明咒之功德利益卻不能數盡。
持六字大明咒,對於痛苦、刑罰、非時之死的恐懼可以消除,壽命增長,福德增加,
財富充盈。即使命終之時,通往下三道諸門亦得而封閉,得以人、天之神受生,接觸佛法,
具足自由及機緣來修法。持咒者之氣息觸及他人,他人最終亦得證果。
任何來生均得高貴外形,語調和雅,門第尊貴,並具有諸種美德,例如得入禪定深境,
長壽,善於從事利生事業,門徒眾多,財富,智慧,所求滿願,並因深信諸如來而得為佛子。
如果將亡之人能聞六字明咒,或持向屍體或骨骸,該人之意識即刻由下道之中得到解脫,
往生上道,終得證果。如是此明咒之功德利益不可勝數。
1、可圓滿六度波羅密
嗡 圓滿布施波羅蜜
嘛 圓滿持戒波羅蜜
呢 圓滿忍辱波羅蜜
貝 圓滿精進波羅蜜
美 圓滿禪定波羅蜜
吽 圓滿般若波羅蜜
2、可關閉六道之門,由痛苦解脫,打開極樂淨土之門
嗡 關閉進入天道之門 ,由天道死亡痛苦中解脫。
嘛 關閉進入阿修羅道之門 ,由戰爭打鬥痛苦中解脫。
呢 關閉進入人道之門 ,由貧窮苦難痛苦中解脫。
貝 關閉進入餓鬼道之門 ,由飢餓煎熬痛苦中解脫。
美 關閉進入畜生之門 ,由無明愚癡痛苦中解脫。
吽 關閉進入地獄道之門 ,由冰寒酷熱痛苦中解脫。
3、可得到六種成就
嗡 得到不共殊勝成佛成就
嘛 得到共同成就
呢 得到平息病苦災難成就
貝 得到增長壽命福德成就
美 得到豐衣足食福德成就
吽 得到消除敵人魔害成就
4、可消除六種罪過
嗡 消除愚癡之罪過
嘛 消除瞋恨之罪過
呢 消除吝嗇之罪過
貝 消除貪欲之罪過
美 消除嫉妒之罪過
吽 消除我慢之罪過
5、可成就觀世音菩薩六種功德
嗡 成就觀世音菩薩的身
嘛 成就觀世音菩薩的語
呢 成就觀世音菩薩的意
貝 成就觀世音菩薩的福德
美 成就觀世音菩薩的事業
吽 成就觀世音菩薩的功德
6、可獲得六種次第功德
嗡 獲得資糧道之功德
嘛 獲得加行道之功德
呢 獲得見地之功德
貝 獲得修道之功德
美 獲得無學道之功德
吽 獲得遍知一切之功德
俗話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與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特別有緣。在觀音讚中有云:
「三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
宏深悲願,表現無遺…………。
觀音心咒(六字大明咒)淺顯易修,適合在現代繁忙生活中實修,更由於諸佛諸佛菩薩願力的迴向,
唸誦「嗡嘛呢貝美吽」最容易獲得加持!
總言,至聖大悲觀音乃一切諸佛大悲心之本性,故持誦六字明咒,可增長慈愛與悲憫,平息忿怒與嫉妒。
依於彼,可獲至內心安樂,增長功德智慧。此外,聖者觀音之千手千眼,乃賢劫千佛之總攝,
故依於六字明咒,可趣入千佛之加持:自己持誦可自獲加持而外,不但聞聲之眾生可獲加持,
看見六字明咒者可獲加持;佩戴六字明咒之咒幔項鍊者,亦可獲加持免於障難;
六字大明咒神妙殊勝,不可言喻。無論是任何人都可以持誦,念的愈多當然愈好,在誦持時,
謹記下列守則規範:
1. 念者需身心清淨,儘量避免吃葷腥物,肉,蛋,煙,酒,蔥,蒜,等。
2. 念時應發菩提心,大悲心,並至誠地皈依觀世音菩薩。
3. 心緣一境,不可散亂。
4. 每次至少念一百零八遍,以滿十萬遍為最低要求。
5. 行、住、坐、臥皆可唸誦,無一定之姿態。
(請多轉貼, 或者 "頂帖回覆", 以便廣為流傳)
======================================================================
取自 佛光山 六字大明咒 海潮音梵唄, 修改如下: (完整檔案為 39.4M)
1. 省略掉五段間奏與吵雜部分, 以利連續誦唸..
2. 音調與速度調整為原曲的 94% 使得音聲更加沉穩.
直接下載: (美國站 1) (推薦) http://ff07d07.filefactory.com/dlp/c040fc9/n/LZDMZ_v6.mp3
直接下載: (美國站 2) (推薦) http://ff07d04.filefactory.com/dlp/c04107e/n/LZDMZ_v6.mp3
間接下載: (美國站 3) (備用) http://rapidshare.com/files/2448540962/LZDMZ_v6.mp3
間接下載: (美國站 4) (備用) http://www.megaupload.com/?d=DP5K6RO4
間接下載: (大陸站 1) (備用) http://www.vdisk.cn/down/index/9368121A
間接下載: (大陸站 2) (備用) http://www.ctdisk.com/file/3858562
█ 如無法下載,此會提供新下載點.(及其它好聽佛曲) █ : http://lzdmz.webs.com/lzdmz.htm
襌定
禪坐
禪坐,又稱坐禪、打坐、靜坐或宴坐,佛教術語,以坐姿修習禪定的方法。源起於印度瑜伽,後被釋迦牟尼接受,成為佛教最主要的禪定修習法之一。
禪坐姿勢有很多,其中最受尊崇的是七支坐法。傳入中國之後,道教及儒教也將禪坐列為自我修練方法之一。
禪坐姿勢
佛教將禪定修行的姿勢,分成行、住、坐、臥四者,以坐禪為修練的核心。但是坐禪之中又可以分成許多不同的細項,但是傳統上以七支坐法為最圓滿的修行方式。
七支坐法
七支坐法,指的是手、足、背、肩、舌、口、眼七個位置的動作。
雙足結跏趺坐
手結法界定印
脊背挺直,腰挺,放鬆
雙肩平正,放鬆
舌尖略抵上顎
口閉
眼睛微張,閉八分,開二分,視線落在前方
禪坐,又稱坐禪、打坐、靜坐或宴坐,佛教術語,以坐姿修習禪定的方法。源起於印度瑜伽,後被釋迦牟尼接受,成為佛教最主要的禪定修習法之一。
禪坐姿勢有很多,其中最受尊崇的是七支坐法。傳入中國之後,道教及儒教也將禪坐列為自我修練方法之一。
禪坐姿勢
佛教將禪定修行的姿勢,分成行、住、坐、臥四者,以坐禪為修練的核心。但是坐禪之中又可以分成許多不同的細項,但是傳統上以七支坐法為最圓滿的修行方式。
七支坐法
七支坐法,指的是手、足、背、肩、舌、口、眼七個位置的動作。
雙足結跏趺坐
手結法界定印
脊背挺直,腰挺,放鬆
雙肩平正,放鬆
舌尖略抵上顎
口閉
眼睛微張,閉八分,開二分,視線落在前方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迴向的重要
談「迴向」
「迴向」是佛教修學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修行功夫。所謂「迴向」是將自己所修的功德,不願自己獨享,而將之「迴」轉歸「向」與法界眾生同享,以拓開自己的心胸,並且使功德有明確的方向而不致散失。眾生修諸功德,而仍然沒有功德,就是病在不知迴向。因眾生與生俱來的習氣,就是不論做了一切什麼善事,往往想將功德佔為己有,而不願與別人分享,以為如果迴向出去,功德即非我所有,殊不知:「以一炬之火,數百人各以炬來取,此炬如故,福亦如之」,我們將火炬的光明給別人,不但火炬之亮度無減,反而更增加世間的光明,因此凡夫這種歸功於己的自私觀念,完全是與佛法不相應的!
依佛法而言,「迴向」可分為三種:
1.回「自」向「他」:即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施其「他」法界一切眾生,以示自己所修的功德,並非只屬於自己所有,而實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如此,可拓開自己的心胸與氣度,同時學習菩薩唸唸「利益眾生」的偉大精神。
2.回「事」向「理」:即將所修千差萬別的「事」相功德,迴向於不生不滅真如法界的「理」體。由於真如法界的理體是普遍平等而無所不在的,所以吾人若將所修種種事相功德,一旦回向到法界理體中,並且真正做到「三輪體空」,即「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其功德自然普遍廣大,而如虛空界一樣的無窮無盡了。
3.回「因」向「果」:即將「因」地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到最高無上的佛果。如「唸佛是因,成佛是果」,是出世因果;「諸惡莫作是因,歲歲平安是果」及「眾善奉行是因,萬事如意是果」,是世間因果。因此,吾人唯有努力認真去修善因,才能得到殊勝無比的果報。
回向既然這麼重要,我們一般最常使用的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以及回向西方淨土的偈:「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我們要真正瞭解其迴向文的意義—即將自己所修的種種功德,全部貢獻出來,與法界眾生同享,不存一己之私,如此不但使諸功德得到保障,亦可使功德加以擴大,這就是佛法所說的:「功不唐捐」也。是以修學佛法的同修,實應學普賢菩薩發廣大心:「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以期利益一切眾生,使他們能究竟離苦得樂。
轉載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zxYrd8SBSURXiEetuf8vUQ--/article?mid=140&prev=141&next=139
「迴向」是佛教修學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修行功夫。所謂「迴向」是將自己所修的功德,不願自己獨享,而將之「迴」轉歸「向」與法界眾生同享,以拓開自己的心胸,並且使功德有明確的方向而不致散失。眾生修諸功德,而仍然沒有功德,就是病在不知迴向。因眾生與生俱來的習氣,就是不論做了一切什麼善事,往往想將功德佔為己有,而不願與別人分享,以為如果迴向出去,功德即非我所有,殊不知:「以一炬之火,數百人各以炬來取,此炬如故,福亦如之」,我們將火炬的光明給別人,不但火炬之亮度無減,反而更增加世間的光明,因此凡夫這種歸功於己的自私觀念,完全是與佛法不相應的!
依佛法而言,「迴向」可分為三種:
1.回「自」向「他」:即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施其「他」法界一切眾生,以示自己所修的功德,並非只屬於自己所有,而實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如此,可拓開自己的心胸與氣度,同時學習菩薩唸唸「利益眾生」的偉大精神。
2.回「事」向「理」:即將所修千差萬別的「事」相功德,迴向於不生不滅真如法界的「理」體。由於真如法界的理體是普遍平等而無所不在的,所以吾人若將所修種種事相功德,一旦回向到法界理體中,並且真正做到「三輪體空」,即「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其功德自然普遍廣大,而如虛空界一樣的無窮無盡了。
3.回「因」向「果」:即將「因」地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到最高無上的佛果。如「唸佛是因,成佛是果」,是出世因果;「諸惡莫作是因,歲歲平安是果」及「眾善奉行是因,萬事如意是果」,是世間因果。因此,吾人唯有努力認真去修善因,才能得到殊勝無比的果報。
回向既然這麼重要,我們一般最常使用的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以及回向西方淨土的偈:「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我們要真正瞭解其迴向文的意義—即將自己所修的種種功德,全部貢獻出來,與法界眾生同享,不存一己之私,如此不但使諸功德得到保障,亦可使功德加以擴大,這就是佛法所說的:「功不唐捐」也。是以修學佛法的同修,實應學普賢菩薩發廣大心:「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以期利益一切眾生,使他們能究竟離苦得樂。
轉載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zxYrd8SBSURXiEetuf8vUQ--/article?mid=140&prev=141&next=139
布袋和尚-彌勒佛
布袋和尚
五代的一位高僧。法名契此,又號長汀子。明州奉化(浙江)人。以神異著稱,常用杖背負一只布袋入市,故稱為布袋和尚。因他圓寂前說了「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時人認為其為彌勒的化身。相傳在中國多數佛教寺院裡所供奉的大肚彌勒,即為他的造像。
轉載自http://www.greatchinese.com/buddha/buddha088.htm
五代的一位高僧。法名契此,又號長汀子。明州奉化(浙江)人。以神異著稱,常用杖背負一只布袋入市,故稱為布袋和尚。因他圓寂前說了「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時人認為其為彌勒的化身。相傳在中國多數佛教寺院裡所供奉的大肚彌勒,即為他的造像。
轉載自http://www.greatchinese.com/buddha/buddha088.htm
禪定入門
禪定是佛法的重要修行,禪定的本質、原理、方法為何?尤其是初學者如何進入禪定之門,在此略作討論如下:
禪定的本質是什麼?禪定就是「心一境性」,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專注一境。不斷地訓練,心就能安定下來,並且變得明朗、敏銳。到了相當程度,甚至會出現神祕經驗。
禪定的特質有兩個:一、安住,二、明顯。安住就是使心安定地專注在單純、單一的境界上,不散亂,不攀緣其他的境相;明顯則是指心所緣的境相清晰明了,心不昏沈。所以全心投入一件事而忘我不是禪定,因為缺乏一種超然而清澈、冷靜的品質,只能說是專注而巳;或者在祈禱、凝神修練氣功時,呈現出神禪定狀態,全身不由自主地擺動或喃喃自語,這也不是禪定,而是精神恍惚的輕度昏沈,因為缺乏清澈寧靜的品質。
為什麼要修習禪定?眾生因為心思混亂,遇到事情往往無法冷靜、理性,常常作出情緒性的反應,如謾罵、賭氣或病急亂投醫,傷害他人也傷害自己。禪定的修習可以幫助一個人內心有寬廣的空間,可以作為緩衝,顯現沈著、穩定的氣質,有條不紊地處理事情。
另外,很多人在忙碌的時候覺得還不錯、很充實,等到閒下來的時候,反而覺得沈悶、無聊,總想找點事情來做。透過禪定的修習,享受心靈的寧靜,當下就是一種喜悅,不假外求。因此,禪定其實是很好的「情緒管理」。
更進一步說,佛法的修學,禪定是很重要的基石。信仰型的學佛,偏重祈求佛菩薩的救度,發願往生淨土,如心念無法專一,則只有暫時性的安慰效果,不能真正離苦得樂。知識型的學佛,是另一種類型,如果沒有配合禪修,光是在日常生活中散心的觀察,那是很難證入無常、無我、不生不滅的實相的。
煩惱的解脫更是須要定力的支持。解脫煩惱固然要靠智慧,而在斷煩惱的過程中,定力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以智慧照見實相之後,雖然知道煩惱是違逆法性實相的,但是貪欲、瞋恨心仍然存在,這時,禪定的修習就有助於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並且立即回到平靜、安祥的定心。
人的心一直都是在紛亂和糢糊中擺盪,如何才能進入禪定?禪定的原理是什麼?雖然,禪定具有許多殊勝的功能,而原理其實並不複雜,只是透過持續不斷的訓練,讓心思沈澱,回復其靈明、覺知而已。
初學禪定的人,常苦於妄念紛飛,通常會用壓制性的心態來阻擋妄念,這是不善巧的。佛法的宗旨在於「覺」,一定要明白什麼是妄念?為什麼會起妄念?才有可能離開妄念。否則就像趕蒼蠅一樣,趕走了又回來,回來了再趕,沒完沒了。根本之道是保持清潔,把招惹蒼蠅的食物收好,門窗裝好紗窗等等。
妄念是什麼?妄念是相對於正念而說的,廣義的說,凡是合於正見的心念都是正念,包括善念;狹義地說,在修定的時候,除了修定的所緣,如呼吸、佛號、無常、無我、空義之外的心念,即使是善念、正思惟,也是散亂,可以當作是妄念。
所以妄念只是雜念罷了!那麼雜念要如何消除?雜念主要是對於境界的攀緣,雖然不接觸外境:眼不觀看、耳不聽聞,可是意識對於內境(大腦中儲存的記憶影像)的攀緣依然很活躍,怎麼辦?
要知道,雜念雖然是禪定的障礙,除非是顛倒錯亂的妄想、幻想,其中有些對日常生活是有益的,不過由於因緣切換,所以要暫時擺在一邊,不必去想它,例如:等一下要到學校接小孩;晚上要去聽課;冰箱裡面的菜快吃完了,該去買了;某某同事生病了,該打電話去問候一下。所有這些瑣事,告訴自己,禪修完了就去處理。不放心的話,寫在記事本上,禪修結束再去看看,免得掛在心上。
開始禪修,發現又有雜念,如果是對過去的檢視,要放下,回到正念。如果是對未來的追求,也放下,回到正念。如果是對佛法義理的思惟,也放下,回到正念。如果是對當下身心狀態的思惟,也放下,回到正念。純然地活在正念裡,過去、未來、現在或法義的影像,甚至各式各樣的推理、想像、感覺、情緒和衝動,全部都讓它從心中流過,不要逗留。修智慧,才需要思惟、觀察;修禪定,則只要覺知它,而不需要思惟、觀察。
攀緣心逐漸安靜下來,雜念自然減少,這是一個沈澱的過程,不能勉強,要用中道的態度來應對。好像手中拿著易碎的杯子,捏太緊會破,拿不穩摔在地上又會碎;心也是這樣,逼得太緊會厭倦,太放任又雜念紛飛。不疾不徐、從容不迫才能成就禪定。
禪定不是短時間可以速成的,正確的心態和觀念是必要的。首先,談到修禪定的動力,那是對禪定妙用的嚮往,稱為「善法欲」。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身心的舒暢、潛力的發揮、智慧的開啟,在在都需要禪定,確實值得人們拋開雜務,努力以赴。
其次,修禪定要正信、正見、正行為根基,才不致走入歧途,修成外道而不自知。正信是對佛法僧三寶的皈信;正見是無常、無我、緣起、性空的勝解;正行則是戒律和善法的依教奉行。心地光明磊落,無慚無愧,心安才能入正定,否則幻覺、煩惱、業障現前,是很難成就禪定的。
此外,貫穿禪定過程,須有厭離心,才能捨棄那些處處攀緣的雜念。對於混亂、情欲、妄想、無止盡的思慮,深知它的虛幻無常、有害無益,生起厭離心,不再仗它有所期待、依附。在禪定的寧靜喜悅中,身心安住,由未到地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漸入漸深,自然達到離欲清淨的境地。
禪定的本質是什麼?禪定就是「心一境性」,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專注一境。不斷地訓練,心就能安定下來,並且變得明朗、敏銳。到了相當程度,甚至會出現神祕經驗。
禪定的特質有兩個:一、安住,二、明顯。安住就是使心安定地專注在單純、單一的境界上,不散亂,不攀緣其他的境相;明顯則是指心所緣的境相清晰明了,心不昏沈。所以全心投入一件事而忘我不是禪定,因為缺乏一種超然而清澈、冷靜的品質,只能說是專注而巳;或者在祈禱、凝神修練氣功時,呈現出神禪定狀態,全身不由自主地擺動或喃喃自語,這也不是禪定,而是精神恍惚的輕度昏沈,因為缺乏清澈寧靜的品質。
為什麼要修習禪定?眾生因為心思混亂,遇到事情往往無法冷靜、理性,常常作出情緒性的反應,如謾罵、賭氣或病急亂投醫,傷害他人也傷害自己。禪定的修習可以幫助一個人內心有寬廣的空間,可以作為緩衝,顯現沈著、穩定的氣質,有條不紊地處理事情。
另外,很多人在忙碌的時候覺得還不錯、很充實,等到閒下來的時候,反而覺得沈悶、無聊,總想找點事情來做。透過禪定的修習,享受心靈的寧靜,當下就是一種喜悅,不假外求。因此,禪定其實是很好的「情緒管理」。
更進一步說,佛法的修學,禪定是很重要的基石。信仰型的學佛,偏重祈求佛菩薩的救度,發願往生淨土,如心念無法專一,則只有暫時性的安慰效果,不能真正離苦得樂。知識型的學佛,是另一種類型,如果沒有配合禪修,光是在日常生活中散心的觀察,那是很難證入無常、無我、不生不滅的實相的。
煩惱的解脫更是須要定力的支持。解脫煩惱固然要靠智慧,而在斷煩惱的過程中,定力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以智慧照見實相之後,雖然知道煩惱是違逆法性實相的,但是貪欲、瞋恨心仍然存在,這時,禪定的修習就有助於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並且立即回到平靜、安祥的定心。
人的心一直都是在紛亂和糢糊中擺盪,如何才能進入禪定?禪定的原理是什麼?雖然,禪定具有許多殊勝的功能,而原理其實並不複雜,只是透過持續不斷的訓練,讓心思沈澱,回復其靈明、覺知而已。
初學禪定的人,常苦於妄念紛飛,通常會用壓制性的心態來阻擋妄念,這是不善巧的。佛法的宗旨在於「覺」,一定要明白什麼是妄念?為什麼會起妄念?才有可能離開妄念。否則就像趕蒼蠅一樣,趕走了又回來,回來了再趕,沒完沒了。根本之道是保持清潔,把招惹蒼蠅的食物收好,門窗裝好紗窗等等。
妄念是什麼?妄念是相對於正念而說的,廣義的說,凡是合於正見的心念都是正念,包括善念;狹義地說,在修定的時候,除了修定的所緣,如呼吸、佛號、無常、無我、空義之外的心念,即使是善念、正思惟,也是散亂,可以當作是妄念。
所以妄念只是雜念罷了!那麼雜念要如何消除?雜念主要是對於境界的攀緣,雖然不接觸外境:眼不觀看、耳不聽聞,可是意識對於內境(大腦中儲存的記憶影像)的攀緣依然很活躍,怎麼辦?
要知道,雜念雖然是禪定的障礙,除非是顛倒錯亂的妄想、幻想,其中有些對日常生活是有益的,不過由於因緣切換,所以要暫時擺在一邊,不必去想它,例如:等一下要到學校接小孩;晚上要去聽課;冰箱裡面的菜快吃完了,該去買了;某某同事生病了,該打電話去問候一下。所有這些瑣事,告訴自己,禪修完了就去處理。不放心的話,寫在記事本上,禪修結束再去看看,免得掛在心上。
開始禪修,發現又有雜念,如果是對過去的檢視,要放下,回到正念。如果是對未來的追求,也放下,回到正念。如果是對佛法義理的思惟,也放下,回到正念。如果是對當下身心狀態的思惟,也放下,回到正念。純然地活在正念裡,過去、未來、現在或法義的影像,甚至各式各樣的推理、想像、感覺、情緒和衝動,全部都讓它從心中流過,不要逗留。修智慧,才需要思惟、觀察;修禪定,則只要覺知它,而不需要思惟、觀察。
攀緣心逐漸安靜下來,雜念自然減少,這是一個沈澱的過程,不能勉強,要用中道的態度來應對。好像手中拿著易碎的杯子,捏太緊會破,拿不穩摔在地上又會碎;心也是這樣,逼得太緊會厭倦,太放任又雜念紛飛。不疾不徐、從容不迫才能成就禪定。
禪定不是短時間可以速成的,正確的心態和觀念是必要的。首先,談到修禪定的動力,那是對禪定妙用的嚮往,稱為「善法欲」。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身心的舒暢、潛力的發揮、智慧的開啟,在在都需要禪定,確實值得人們拋開雜務,努力以赴。
其次,修禪定要正信、正見、正行為根基,才不致走入歧途,修成外道而不自知。正信是對佛法僧三寶的皈信;正見是無常、無我、緣起、性空的勝解;正行則是戒律和善法的依教奉行。心地光明磊落,無慚無愧,心安才能入正定,否則幻覺、煩惱、業障現前,是很難成就禪定的。
此外,貫穿禪定過程,須有厭離心,才能捨棄那些處處攀緣的雜念。對於混亂、情欲、妄想、無止盡的思慮,深知它的虛幻無常、有害無益,生起厭離心,不再仗它有所期待、依附。在禪定的寧靜喜悅中,身心安住,由未到地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漸入漸深,自然達到離欲清淨的境地。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大勢至菩薩(轉載自馬來西亞淨宗學會)
大勢至。梵語稱「摩訶那缽」,現今在極樂世界,是第二順位遞補佛位的菩薩。根據《悲華經》的記載,過去阿彌陀佛仍為轉輪王時,大勢至菩薩為第二王子,名字為「尼摩」。當時寶藏如來幫轉輪王(阿彌陀佛)及第一太子(觀世音菩薩)授記以後,第二王子也稟白佛陀說:「世尊,如我種種所有身口意業清淨無染的福德善根,全部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遍出功德光明佛(即觀世音菩薩),剛剛初成佛道時,我必於當時首先請佛大轉法輪。隨著彼佛說法度眾生所經歷的時間,於其中間行菩薩道利益有情。此佛入涅槃之後,等到正法滅盡之時,我緊臨其後,入補佛位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當我成佛之後,所作弘法利生的種種佛事、我國土世界的種種清淨莊嚴,以及入涅槃後,正法住世的時間,都和遍出功德光明佛所作的所有的,平等無差異。」
那個時候寶藏如來告訴第二王子:「你今日所願攝取的清淨莊嚴國土世界,必定如你所願。你將於如是最殊勝的清淨世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善住珍寶山王如來」。由於你發願攝取廣大殊勝清淨莊嚴的世界故,因此命名你為「得大勢」。」結合上一篇﹝觀世音菩薩﹞所收錄的受記因緣一起來看,應當知道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同行同願,經過無量劫以來,彼此不相違背遠離,乃至莊嚴淨土,先後次第成佛,其所修行的功德也都相等。
《首楞嚴經》所陳述的念佛法門,尤其懇切重要:大勢至菩薩稟白佛言:「在我記憶中,於過去恆河沙數時劫以前, 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位如來,於一劫之中相繼成佛,最後一位佛陀名為「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兩個人,一人專心憶念對方,而另一人則專門遺忘對方,如此兩個人,有時相遇有時不相遇,或者相見或不相見。如果如是兩個人都彼此互相憶念,兩個人互相憶念的心思很深,那麼如此乃至於生生世世, 就如同形影相連,不相違背遠離。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慈悲憐憫思念眾生,就好像慈母憶念最親愛的獨子一樣。如果孩子要遠離逃走,那麼慈母雖然思念孩子又有什麼用。孩子若是也能想念慈母,就如同母親思念孩子一樣時,母親與孩子雖然經歷多生,也不會互相違背遠離。若眾生的心中,憶想佛陀思念佛陀,或者現生或者將來,必定能夠親見佛陀,離佛不遠。不必假藉其他的方便法門,只要專心憶佛念佛,自然可以真心開顯徹見本性。就如同染香的人,身上自然有香氣,這個則叫做 「香光莊嚴」(以佛的法身香、智慧光,莊嚴自心本覺佛性)我本在初心修行的因地,以念佛之心,入於無生法忍。今日在此娑婆世界,攝受念佛修行的人,導歸於西方極樂淨土。佛陀問我證得圓通的法門,我沒有別的分別選擇,只是一起收攝六根,淨念不斷一心念佛,而達到三摩地定慧等持的境地,此念佛法門實在是最殊勝方便、最為第一。」大勢至菩薩,以念佛法門入於佛道,乃至修菩薩行,度化眾生,都不離開這個念佛法門。修行淨土法門的人,應當知道要學習效法啊!
那個時候寶藏如來告訴第二王子:「你今日所願攝取的清淨莊嚴國土世界,必定如你所願。你將於如是最殊勝的清淨世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善住珍寶山王如來」。由於你發願攝取廣大殊勝清淨莊嚴的世界故,因此命名你為「得大勢」。」結合上一篇﹝觀世音菩薩﹞所收錄的受記因緣一起來看,應當知道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同行同願,經過無量劫以來,彼此不相違背遠離,乃至莊嚴淨土,先後次第成佛,其所修行的功德也都相等。
《首楞嚴經》所陳述的念佛法門,尤其懇切重要:大勢至菩薩稟白佛言:「在我記憶中,於過去恆河沙數時劫以前, 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位如來,於一劫之中相繼成佛,最後一位佛陀名為「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兩個人,一人專心憶念對方,而另一人則專門遺忘對方,如此兩個人,有時相遇有時不相遇,或者相見或不相見。如果如是兩個人都彼此互相憶念,兩個人互相憶念的心思很深,那麼如此乃至於生生世世, 就如同形影相連,不相違背遠離。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慈悲憐憫思念眾生,就好像慈母憶念最親愛的獨子一樣。如果孩子要遠離逃走,那麼慈母雖然思念孩子又有什麼用。孩子若是也能想念慈母,就如同母親思念孩子一樣時,母親與孩子雖然經歷多生,也不會互相違背遠離。若眾生的心中,憶想佛陀思念佛陀,或者現生或者將來,必定能夠親見佛陀,離佛不遠。不必假藉其他的方便法門,只要專心憶佛念佛,自然可以真心開顯徹見本性。就如同染香的人,身上自然有香氣,這個則叫做 「香光莊嚴」(以佛的法身香、智慧光,莊嚴自心本覺佛性)我本在初心修行的因地,以念佛之心,入於無生法忍。今日在此娑婆世界,攝受念佛修行的人,導歸於西方極樂淨土。佛陀問我證得圓通的法門,我沒有別的分別選擇,只是一起收攝六根,淨念不斷一心念佛,而達到三摩地定慧等持的境地,此念佛法門實在是最殊勝方便、最為第一。」大勢至菩薩,以念佛法門入於佛道,乃至修菩薩行,度化眾生,都不離開這個念佛法門。修行淨土法門的人,應當知道要學習效法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