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願所有善緣迴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心不散亂

轉載自維基百科
http://zh.m.wikipedia.org/wiki/禪定

在梵語中有七個名詞皆被漢譯為「定」,他們之間有細微的不同,但傳統漢傳佛教世界較不重視。這七個名詞分別為三摩地(samadhia)、三摩鉢底(Samapati)、三摩呬多(Sanmanita)、馱那演那(Dhyāna,又譯為禪那)、奢摩他〈Samatha〉、現法安樂〈Dadharma-sukhavihra〉、質多醫迦阿羯羅多〈Citta-eka-agrat〉等。

印度佛教認為,只要心不散亂,都可以稱為三昧。在一切三昧境界中,佛教特別重視智慧與定力同等重要的色界四禪,又稱禪那。

三昧

三昧(samadhi),或稱三摩地,意為等持,只要心不散亂,專注於所緣境,皆可稱為三摩地[1]。
三摩鉢底(Samapati),意為等至,指心至平和之境,範圍較三摩地為廣,包含一切有心定、無心定、甚至片刻的定心。三摩半那(samapduua)則指已入定中[2]。
三摩呬多(Sanmanita),意為等引,指攝心至於安定平和之境[3]。
禪那

禪那(Dhyāna),與三昧(samadhia,又譯為定)基本上可視為同義詞。兩者的分別在於,禪那的範圍窄而定的範圍寬。禪那專指色界以上的四禪境界,而欲界諸定因智慧狹小,不能稱為禪[4]。因為佛陀與其弟子多以四禪力證入湼盤,所以四禪又稱根本定〈dhyana-maul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