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願所有善緣迴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吃素的名人-張學友

張學友
 
堅持吃素
 
張學友吃素吃上癮,對山珍海味毫不垂涎,打算長期茹素讓身體繼續環保,不過,他也認為吃素體力會較差,原本利用游泳健身的他,則因為氯過敏而暫時放棄這項運動。當初為了求心安為懷中寶寶茹素的張學友,竟然長期吃素成自然,當有人問起,張學友就很有成就感的告訴人家吃素的好處,比如,流汗不會臭、精神好、皮膚也變好了。
張學友從來不主動影響他人吃素。唱片公司的同事們原本以為張學友吃素是因為與聖嚴法師有約才去葷,後來才發現張學友為了孩子保平安,默默吃素,沒想到一吃就是半年多,張學友認為吃素對他而言已經成習慣,他絕不排除往後繼續吃素的可能性,而且他是一個極容易滿足口欲的人,只要配合運動,身體狀況就很不錯。
張學友吃素後,也發現素食名堂不少,什麼素雞、素鴨,甚至還有素啤酒,他認為許多人吃素是因為宗教或許願,還放不下對葷的遐想,而有些人吃素就是不喜歡葷味,為什麼還要做成葷狀還加入葷的味道,真是讓他不懂。
來源:中國食療網
◎ 建議善心人士:大力提倡閱讀受持本書,果能如此;則人人定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改變自己命運;而希聖希賢(志在聖賢)之心,油然而生;一心向善,正念現前;一切邪思、邪想、惡言、惡行,自然污染不上;人人若此,則人心純善,天下太平矣!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暨精簡本之緣起



科技愈發達,人心愈迷失;物質愈文明,道德愈墮落;心靈愈染污,治安愈敗壞。究竟如何才能挽救世道人心?如何才能減少犯罪?如何才能自求多福?如何才能消災免難?乃至如何才能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永息戰爭、天下太平?相信這些都是現代人最關心也是最憂心的課題了。

拜年 無知 hostel sms hostel bangkok  玩鞋 腳趾 狗BB 寵物美容 
集福消災之道 太上感應篇 (一)
集福消災之道 太上感應篇 (一)
原名: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

集福消災之道 【精簡本】

釋淨空 敬題



◎ 建議善心人士:大力提倡閱讀受持本書,果能如此;則人人定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改變自己命運;而希聖希賢(志在聖賢)之心,油然而生;一心向善,正念現前;一切邪思、邪想、惡言、惡行,自然污染不上;人人若此,則人心純善,天下太平矣!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暨精簡本之緣起



科技愈發達,人心愈迷失;物質愈文明,道德愈墮落;心靈愈染污,治安愈敗壞。究竟如何才能挽救世道人心?如何才能減少犯罪?如何才能自求多福?如何才能消災免難?乃至如何才能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永息戰爭、天下太平?相信這些都是現代人最關心也是最憂心的課題了。



然而盡(儘)管是關心憂心,但對於世間亂象天災人禍的解決,似乎效果不大,甚至每況愈下,問題愈趨嚴重。世人自求多福的結果,往往卻反而變成了自求多禍;歸結其原因,就是現代人過於迷信科學,對於善惡的標準、因果報應的道理,認識的不夠清楚,甚至還誤解得的很深;因此反其道而行的結果,自然就會求福不得,反招來了災難和苦果;這就是人心墮落犯罪飆漲世界大亂的根本原因。



『感應篇彙編』一書博大精深,撮取了惠吉逆凶福善禍淫的至理,發而為掀天動地觸目驚心的議論,對於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為善得何善報、做惡得何惡報,均能洞悉明察其根源,使人閱讀之後,徹底明瞭善惡因果禍福的道理,知道自私自利,反而會失去大利得到大禍,因而人人自勉為善,以期集福消災;所以本書之利益世道人心,有其極為深遠的影響。清朝彭凝祉尚書題此書為「元宰必讀書」,又說:「並非讀了此書,即可做狀元宰相;而是狀元宰相,絕不可不讀此書。」彭尚書的說法,可謂透徹之極;印光大師說:「此書究極而論,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則可以超凡入聖,了脫生死,圓成佛道。」印祖一生對於此書的弘揚,更是不遺餘力;淨空老法師更勸佛弟子,要將本書視為戒律來讀誦受持,並且為本書賜名為『集福消災之道。』,均有其甚深的道理。



本會深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的道理,所以對於因果教化人心的傳揚全力以赴;前有了凡四訓的整理,今有『彙編白話節本』的譯整,為廣流通,並再加以精簡,名為『彙編白話精簡本』,即是此一理念的體現;在此感謝本會導師淨空老法師的鼓勵督促,鄭 居士對譯整工作長期耐心的指導, 鍾 居士的倡請潤筆和校對, 阮 居士及多位教授資料的協助查對等,使得本書得以順利完成,利益十方。深盼人人讀了此書,都能深信因果,力行斷惡修善;此種風氣一開,自然禮讓興行、災難干戈永息、人民安樂而天下太平!



西元 二○○○年一月廿五日 序於了凡法學會 





勸讀感應篇彙編啟

感應篇雖然是出自於道藏,然而在彙編的註解中,多是引證了儒書和佛經;所以讀一書而得到三教的精義,實在是第一件值得稱快的事情啊!彙編乃是彙集古今各種註解的讀本,經過詳細的審查抉擇,精益求精而編輯成書的;所以讀了彙編,就等於是已經讀盡感應篇各種註解的本子,實在是第二件值得稱快的事情啊!編者的手眼,實在是高明的無與倫比,讀者能夠得到此一良導,心量就會因此而開拓,福緣也會因此而廣植,實在是第三件值得稱快的事情啊!儒教的至理名言,誠意正心的工夫,修身齊家的要訣,彙編裡面已經收錄超過了一半以上;而佛門的文字般若,在本編中也可以略見一斑;至於道家攝心的要義,也已經彙萃在彙編裡,實在是第四件值得稱快的事情啊!所以說彙編不只是感應篇的註解之王,實在是一切的善書之王啊!



凡是能夠看到本書的,就是有福的人;若是能夠一氣到底的讀去,息念靜心,反覆的咀嚼玩味,去體會其中的道理,並且踏實的奉行照做,就是大福之人啊!若是能夠再更進一步精益求精,則成聖成賢作佛作祖的道理,都在本書之中了。人生在世,若是不能夠見到這本書王,則就長劫的沉淪,很難能夠出離輪迴,這樣豈不是太不幸了嗎!而且感應篇的註解,是如此的明白,如此的詳盡,如此的透徹,如此的懇切,不僅只是耳提面命,不但只是大聲疾呼,而且悲天憫人的胸懷,可以說是聲淚俱下啊!所以有緣讀到本書的人,自然應該立刻的回頭,又有什麼好再猶豫懷疑的呢?



彙編中所記載得到惡報的人,他們就像野鴨一般的趨向死亡,甚至到了死的時侯,都不能夠覺悟;這都是因為他們一生當中,?有機緣能夠讀到感應篇啊!所以感應篇對人生的裨益,豈只是轉禍為福的唯一捷徑,而且為超凡入聖的不二法門啊!願大家慎讀之!











太上感應篇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衒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誑諸無識,謗諸同學。虛誣詐偽,攻訐宗親。剛強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諂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孤逼寡,棄法受賂。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入輕為重,見殺加怒。知過不改,見善不為。自罪引他,壅塞方術。訕謗聖賢,侵凌道德。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願人有失,毀人成功。危人自安,減人自益。以惡易好,以私廢公。竊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醜,訐人之私。耗人貨財,。離人骨肉。侵人所愛,助人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勝。敗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驕,苟富(免)無恥。認恩推過,嫁禍賣惡。沽買虛譽,包貯險心。挫人所長,護己所短。乘威迫脅,縱暴殺傷。無故剪裁,非禮烹宰。散棄五穀,勞擾眾生。破人之家,取其財寶。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埋蠱厭人,用藥殺樹。恚怒師傅,抵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擄掠致富,巧詐求遷。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嚇於他。怨天尤人,呵風罵雨。鬥合爭訟,妄逐朋黨。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貪冒於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毀人稱直,罵神稱正。棄順效逆,背親向疏。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鑑猥事。施與後悔,假借不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淫慾過度,心毒貌慈。穢食餧人,左道惑眾。短尺狹度,輕稱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姦利。壓良為賤,謾驀愚人。貪婪無厭,咒詛求直。嗜酒悖亂,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誇,常行妒忌。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輕慢先靈,違逆上命。作為無益,懷挾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愛。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損子墮胎,行多隱僻。晦臘歌舞,朔旦號怒。對北涕唾及溺,對灶吟詠及哭。又以灶火燒香,穢柴作食。夜起裸露,八節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春月燎獵,對北惡罵。無故殺龜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感應篇序 舊刻 文昌帝 君降筆 



文昌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周人之急,濟人之乏;容人之過,憫人之孤。一心如此,聽命於天,故能久證真位。今勸世人,每日誦太上感應篇一遍,遵以修行;及書寫一帙,日夕瞻視,依此修行。行之二年,萬罪消滅;行之四年,百福皆集;行之七年,子孫賢明,榮登科第;行之十年,壽命延長;行之十五年,萬事如意;行之二十年,子孫為卿相;行之三十年,注名僊籍;行之五十年,天神恭敬,名列僊班。不依此加意修行,或作或輟,今日行,明日廢;人事既乖,心田日暗,雖口誦經,而其心不悟,是為瀆天,罪不容赦。



印光大師嘉言節錄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間聖人,烹凡煉聖之大冶洪爐。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則通宗通教之後,尚或有錯因果之事,因果一錯,則墮落有分,超昇無由矣。且勿論此理淺近而忽之,如來成正覺,眾生墮三途,皆不出因果分外。而凡夫心量小,凡經中所說大因果處,或領會不及,當以世間淺近者,為入勝方便,如太上應感篇,文昌陰?文等俾熟讀而詳審以行之,則人人可以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



日誦經咒選錄序云:修持次序,當以信願念佛為正行,萬善莊嚴為助修。因附錄感應篇、陰?文、覺世經,及淨土修持各開示,以為改過遷善,趨吉避凶,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規矩準繩。庶可現生即出三界六道之外,直入七寶九蓮之中。願諸修士,同加注意!



太上感應篇註講證案彙編白話精簡本卷一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解釋】太上老君說:「人的禍福,本來就沒有一定的門路,全都是自己招來的啊!」



【分析】太上,是太上老君,姓李名耳,號伯陽,也就是周朝的聖人老子;得道成仙以後,稱天立教,為道教的始祖,是上天至尊之聖。感應篇,是太上教化世人改惡行善的書;感是感召,應是報應,告訴人們如果以善惡感召之因,必定會得到天降禍福報應的果;所謂有感必有應,隨感而隨應,用以彰顯天道好還的道理,而啟發世人的敬畏之心;知道作惡必定會得到災禍病夭的惡報,因此心有所畏懼而不敢去做;知道行善必定會得到福壽天仙的善報,因此心有所求而勇敢的去做,所以才以感應作為本篇的篇名。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四句話是此一篇的總綱領,也是太上垂示訓誨的宗旨所在。講到聖賢之心,不是為了要祈求福報避免災禍而後才去斷惡行善;說到造化的道理,只要是積善,必定會福蔭子孫;也就是易經所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道理,而且絕對不會有絲毫的差錯啊!

自召,就是自己招來的意思,所謂自作還是自受啊!要知道天地是沒有私心的,而吉凶禍福也全都是人心自己招來的啊!然而人在沒起念頭的時候,這顆心是湛然清淨,就如同虛空一樣,那裡有什麼善惡呢!只是因為這個念頭才動,所向著的是好事,就是善,所向著的是壞事,就是惡;其最初不過是起了一個念頭,做了一件事情而已;但是到了後來,經過了日積月累,於是就有了善人和惡人的區別了;所以一個人得禍或是得福,全都決定在當初起了善惡念頭的時候啊!所以太上開口便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就是在提醒警惕世人,注意小心自己的起心動念,其中若有了絲毫的差錯,那麼禍福的果報就會天差地別了。





【故事】宋朝的 趙康靖 先生,曾經用瓶子和黑豆白豆來練習心地功夫;他若起了一個善的念頭,就把一顆白豆投入瓶子裏面;若起了一個惡的念頭,就提一顆黑豆投入瓶子裏面。開始練習的時候,投入瓶子的黑豆很多,後來就漸漸減少了。久而久之,連善惡這兩種念頭都忘了,而進入「不思善、不思惡」心無雜念的境界,最後連瓶子和豆子,都丟棄不用。



【嘉言】「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唐朝的六祖慧能大師所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佛經也講:「吉凶禍福,皆由心造。」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解釋】善惡的報應,就如同影子跟著身體一樣;人到那裏,影子也就跟隨到那裏,永遠都不分離!



【分析】善惡是就人心來說的,而報應則是就天理來講的。要知道身體端正,影子也就端正;身體斜了,影子也就斜了,絕對是絲毫不爽的。而造了善因,就必定會得到樂的果報;造了惡因,就必定會得到苦的果報,這些道理,聖人說得很詳細,可惜一般沒有智慧的人,不相信這種道理,於是就背善向惡了;因為他看到現在做善事的人,有的命運卻非常坎坷;而做惡事的人,有的不但長壽,而且還富貴的很;而今生遭受到的種種果報,也都不一樣啊!於是就說:「善惡不見得會有報應啊!因果也似乎不足以採信啊!」這是因為沒有智慧的愚人,他們不知道:這個世間沒有活到幾百歲的人,而上天也沒有立刻就結的案子,這個世間純善純惡的人既然是很少,那麼可以為善可以為惡的機會也就最多了。因為念頭會有轉移,果報就應該要加以斟酌了。或是報在自己的身上,或是報在子孫的身上,或是報在世,或是報在後世,或大或小、或快或慢,其中雖然會有變化遷移,但是絲毫都不會有錯誤的啊!俗話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所以不要只看眼前,應該要看究竟!因為善惡的果報,必定是影隨形!



【故事】清朝崇明地方,有位叫黃永爵的人,有位相士曾替他算命,說他只能活到六十歲;後來南洋有一條船遇到了大風,船就快要翻了,黃永爵就急忙的拿出十兩 黃金,買漁船前往搭救,總共救活了十三條的人命。後來又遇到那位相士,這時相士看到黃永爵非常驚訝的說:「 黃 先生,你滿臉的陰騭紋,一定是積了大德,做了大好事,你不但會有兒子,而且你的兒子還會考上功名,你也會活到高壽啊!」後來黃永爵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叫黃振鳳,考中了康熙己未年會試的榜首,黃永爵也活到九十幾歲,而且得到善終。由此可知,天道是如此的真實可信,人為什麼不肯去惡為善呢?



【結語】東嶽廟有副對聯講道:「陽世姦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人為什麼要明知故犯,造下了無窮的痛苦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解釋】因為人的一生,無論是白天夜晚,時時刻刻,上下四旁,都有主管人間過惡的神明在鑒察著;依照各人所犯過惡的輕重,來奪除人的壽算。(人活一百天叫一算)

【分析】天有三官五帝,百神諸司;地有五嶽四瀆和城隍里社;另外又有舉意司,專門記錄人的起心動念的善惡,凡是這些,都是所謂的司過之神。而上天的心是慈悲仁愛的,想要世人在自己心中獨知的地方,為善去惡;因而才有了司過之神,鑒察人們所犯的惡事,並且量度惡事的輕重,而除減人的命百日。所以說:「人間的竊竊私語,在天聽起來,就跟打雷一樣的響啊!人若是在暗室中做了虧心的事情,是絕對逃不過神明如雷電般銳利的眼睛啊!」詩經書經中也講到:「上帝日日夜夜都在鑒察著,世間每一個人的身體語言心理所造作的行為啊!」這就是所謂的十目所視、十指所指、神之聽之的道理。明白了這個道理,則我們心中獨知的地方,自然就有鬼神,比自然界天地鬼神的鑒察還要嚴格,這就是所謂天人合一的道理啊!

華嚴經說:「每個人出生之後,就有二位天人跟隨著,一位叫同生,另一位名叫同名;這兩位天人能夠時常見到被跟隨的人的言行;而被天人跟隨的人,卻是見不到天人。兩位天人,也就是所謂的善惡二部童子,他們每天二十四小時都在記錄著人的善惡言行,包括心理行為;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談舉止、待人接物,都要常常想到這兩位天人隨時隨地都在鑒察記錄,不要使自己的惡念持續不斷啊!」



【故事】宋朝的光孝安禪師,在入定的當中,看見了兩位僧人在講話;最初的時候,有天神在旁擁護,並且還傾聽他們的談話;久而久之,天人就散去了。過了沒多久,就有惡鬼在旁邊吐口水罵他們,而且還用掃帚去掃他們兩人走過的足跡;這是因為兩位僧人開始的時候,在談論佛法;接著就閒話家常,最後則是談論名聞利養。須知出家人談論世間的事情,尚且被鬼神討厭、責怪;況且現在,世人身、口、意三業的行為,更有不止如此的啊!那麼他們被鬼神的責備,又是當如何呢?想起來真是令人畏懼啊!



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



【解釋】人的壽命,既然已經為犯過而被減少,而且要被懲罰生活貧苦,家庭破碎;又經常的遭逢到憂愁災難啊!



【分析】從這一句,到算盡則死,都是在講減除壽算的事。因為不善之人,他們欺騙掩飾的行為,為神明所察見,以至於減少了他們的壽算,所以貧窮家破,憂患也就跟著接踵而來。福善禍淫,這是造化必然的道理。人若是想要趨吉避凶,必定要改過遷善,那麼它的關鍵,應該在於先治心;檢點自己身、口、意三業的行為,不可以放逸隨便,而墮入了邪惡的業網。並且應該要彼此互相的規勸;例如心和口要互相的訓誨,心告訴口說:口啊!口啊!你應當要說好事,說好話,千萬不要說不應該講的話啊!心再告訴身體說:身體啊!身體啊!你應該要精進的修行,不要懈怠懶惰啊!縱然是一日一時、一刻一念,乃至於剎那,都要如此的籤緘默,自己要克制住自己的心,自己要謹慎自己的口,自己要治理好自己的身體;這樣久久都不間斷,自然就不受到外面境界的影響而動心了;此時的心,就到了湛然清淨沒有欲望的境界,全體都是善,這樣怎麼會被神明減去壽算,弄到貧苦家破憂患的地步呢?



人皆惡之。



【解釋】人人都討厭造作惡事的人啊!



【分析】玉樞經上說道:「人若是不修善業,上天必定會斬他的神、攝他的魄,使他神魂顛倒,被人所厭惡,為人所嫌棄!」今天恨別人欺負我的人,怎麼會知道,這是上天斬攝了他的神魂,使他處處碰壁而為人所厭惡啊!今天有幸知道了這個事實,就應當洗心革面,改惡向善。那麼天心是仁慈寬恕的,是不責罰懺悔改過的人的;所以從前所犯的罪過,是可以救贖的,從此改過向善,那麼前途仍然是一片光明。所以無論是生而知之,或是困而知之,只要是改過遷善,他的成功則是一樣的,希望千萬不要自暴自棄啊!



【故事】宋朝的宰相秦檜,欺君誤國、殘害忠良;千百年來,世人莫不厭惡秦檜的奸詐;而岳飛的精忠報國,後世的人,也無不景仰岳飛的風範。在杭州西湖岳王祠的前面,就有鐵鑄的秦檜,和他的妻子王氏的像,跪在岳王的墳前,旁邊還掛了一個木頭做的手掌。無論遠近,只要是來到岳王墓前拜謁的人,都是欽佩岳王的精忠報國,在拜完岳王之後,就都會拿起木掌,批打秦檜夫婦的鐵像。



刑禍隨之。



【解釋】刑罰和災禍,也就跟隨而來。



【分析】太虛真人說:「別人若是將災禍轉嫁給,我那麼我就以福德來回報;他如果能夠這樣做,則福德之氣,始終都是從我這裏出來;而害氣重殃,自然就從惡人那裡生出來。」這裡說到刑罰災禍跟定了惡人,就是因為害氣重殃常在惡人的身上,所以刑罰災禍才跟定他啊!



【故事】漢朝的梁統,向朝廷乞請增重法律的刑罰,然而朝廷卻?有接受他的建議;後來梁統作了一個夢,夢到神明對他說:「梁統啊!雖然有幸朝廷沒有聽從你的意見,但是陰曹地府已經記錄了你的罪過。你今天想要以刑罰來毒害世人,居心實在太狠毒了,那麼你的子孫,怎麼能夠免除刑罰的災禍呢?你這種行為已經得罪了上天,?然你祈禱,也是?用了啊!」後來梁統的兒子,都是死於非命,到了梁冀的罪惡,積的就更深了,最後竟然被皇帝下詔滅族,滿門抄斬。



吉慶避之。



【解釋】吉祥和喜慶,都遠遠的避他而去。



【分析】要知道「天道無親,惟親善人」,人若是能夠去惡為善,恭慎自己,順應天理,自然在靜的時候,心就會與天道和合;在動的時候,行為就會與吉慶相遇了。如果有人的心行與此相反;那麼我們看得到的,就是他難逃世間的刑罰,看不到的,則是他被鬼神的責罰。所以惡人被鬼神減除壽算,短命而死;吉慶和喜慶,也都遠遠的避他而去,而橫禍和刑罰,就跟隨而來,這是必然免不了的啊!



惡星災之。



【解釋】惡煞凶星,也同時降下了災殃給做惡的人。



【分析】惡星,是天上掌管人間一切災禍厄難神。要知道人生在這個世間,每一天乃至於每一個節氣,都是屬於星光在主攝著。造惡的人,因為心常昏暗,身上的黑氣上沖,自然就會以惡召惡,所以惡煞凶星降臨到他的頭上,災禍也就跟隨著而來。若是行善的人,因為他心地光明,則惡的氣氛漸漸的退散,惡煞凶星避他都來不及了,怎麼會降給他災禍呢?唉!實在是人自己造的孽,惡煞災星才會降給他災禍啊!實在來講,災禍並不是惡煞凶星降給他的,而是他自己招來的啊!並不是惡煞凶星不好,而是自己不好啊!知道了這個事實以後,人怎麼可以不畏懼,修正自己的過失,以挽回天心呢!



算盡則死。



【解釋】使惡人的壽算減盡之後,惡人也就死了!



【分析】這句是太上苦口婆心垂誡世人的話。眾生作惡的習氣,實在是難以拔除,盡是在做些不善的惡業啊!而自己茫茫的業識,就像是膏火相煎一樣,生命中的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一直到了自己的壽算被奪除盡了,也就是死期到了;而且是死有餘辜啊!還得要隨著生前所造的惡業而受苦報啊!因而神識就墮入了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中受苦,此時所受到的痛苦,也就無窮無盡了啊!誰說一死就百了呢?就沒事了呢?簡直是死了以後,就不得了了啊!就沒完沒了了啊!講到這裡,就不禁要大聲疾呼,痛哭流涕啊!要知道「人身易失,定業難逃」,惟有希望仁人志士,對這個道理一定要深信不疑啊!趁著自己一息尚存,仍然可以懺除彌天的罪惡;如果仍是因循苟且的度日;則百年光蔭,就如同箭一般快速的逝去;等到自己臨命終,地水火風四大分離的時候,再懊惱悔恨,也就來不及了啊!



【故事】從前有一位老夫,死後見到了閻王,就責怪閰王不提早寫信通知他。閰王說:「你的眼睛花了,就是我寫給你的第一封信啊!你的耳朵聾了,就是我寫給你的第二封信啊!你的牙齒壞了,就是我寫給你的第三封信啊!你的身體日益的衰弱,我不知道已經寫了多少封信通知你,怎麼還說我沒有寫信通知你呢?」又有一位少年死了以後,見到了閰王,也責怪閰王說:「我的眼睛明亮,耳朵聰敏,牙齒銳利,身體強壯的很,閰王你招我來,為何不事先寫信通知我呢?」閰王回答說:「我也有寫信通知你啊!你沒有看見你家東邊的鄰居,有三、四十歲就死的,西邊的鄰居有一、二十歲就死的;而且更有週歲的嬰兒,或是小孩就死的些都是我寫給你的信啊!」所以說人命無常啊!就像是早晨的露水一樣,只要是一口氣上不來,這個身體就成了軀殼了!四十二章經裡面講到,佛問他的弟子:「人命在多久之間呢?」有位弟子回答說:「人命在數日之間。」佛說:「你還不知『道』啊!」佛再問另一位弟子,弟子回答道:「在飯食之間。」佛說:「你也不知『道』啊!」佛又再問一位弟子,這位弟子回答道:「人命在呼吸之間啊!」佛說:「善哉!善哉!你知『道』啦!」


然而盡(儘)管是關心憂心,但對於世間亂象天災人禍的解決,似乎效果不大,甚至每況愈下,問題愈趨嚴重。世人自求多福的結果,往往卻反而變成了自求多禍;歸結其原因,就是現代人過於迷信科學,對於善惡的標準、因果報應的道理,認識的不夠清楚,甚至還誤解得的很深;因此反其道而行的結果,自然就會求福不得,反招來了災難和苦果;這就是人心墮落犯罪飆漲世界大亂的根本原因。



『感應篇彙編』一書博大精深,撮取了惠吉逆凶福善禍淫的至理,發而為掀天動地觸目驚心的議論,對於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為善得何善報、做惡得何惡報,均能洞悉明察其根源,使人閱讀之後,徹底明瞭善惡因果禍福的道理,知道自私自利,反而會失去大利得到大禍,因而人人自勉為善,以期集福消災;所以本書之利益世道人心,有其極為深遠的影響。清朝彭凝祉尚書題此書為「元宰必讀書」,又說:「並非讀了此書,即可做狀元宰相;而是狀元宰相,絕不可不讀此書。」彭尚書的說法,可謂透徹之極;印光大師說:「此書究極而論,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則可以超凡入聖,了脫生死,圓成佛道。」印祖一生對於此書的弘揚,更是不遺餘力;淨空老法師更勸佛弟子,要將本書視為戒律來讀誦受持,並且為本書賜名為『集福消災之道。』,均有其甚深的道理。



本會深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的道理,所以對於因果教化人心的傳揚全力以赴;前有了凡四訓的整理,今有『彙編白話節本』的譯整,為廣流通,並再加以精簡,名為『彙編白話精簡本』,即是此一理念的體現;在此感謝本會導師淨空老法師的鼓勵督促,鄭 居士對譯整工作長期耐心的指導, 鍾 居士的倡請潤筆和校對, 阮 居士及多位教授資料的協助查對等,使得本書得以順利完成,利益十方。深盼人人讀了此書,都能深信因果,力行斷惡修善;此種風氣一開,自然禮讓興行、災難干戈永息、人民安樂而天下太平!



西元 二○○○年一月廿五日 序於了凡法學會 
標題:何等名為『如來十力』
 
    眾所周知:『如來』者,如來之義有三,謂法身、報身、應身也。如同《金剛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法身如來也。」《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也。」《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應身如來也。」至於何等名為『如來十力』?依《大寶積經》開示:諸佛如來以十力為力為無上力,超過一切世間之力,能於眾中作師子吼。何等名為如來十力?即無邊莊嚴
(一)    如來於此,以無上上一切智智,於處非處,以處非處如實了知,此是如來第一之力。
(二)    如來以無分別一切智智,如實了知過去未來現在諸業,業攝取因善與不善無量行相,無著無礙,此是如來第二之力。
(三)    如來以無分別一切智智無著無礙,能善了知一切有情無量諸行,此是如來第三之力。
(四)    如來以無上上一切智智,如實了知種種勝解無量勝解,各各勝解所有分別及妄分別,此是如來第四之力。
(五)    如來能如實知無量界種種界,無量緣種種緣世間住處,此是如來第五之力。
(六)    如來能如實知若因若緣知見趣道,此是如來第六之力。
(七)    如來以於天眼無礙智見,及以無上一切智智,如實了知諸有情等生死之智,此是如來第七之力。
(八)    如來能如實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離染清淨能出入智,此是如來第八之力。
(九)    如來宿住憶念作證明智如實了知,此是如來第九之力。
(十)    如來漏盡智證明智如實了知,此是如來第十之力。
    由此觀之,如是『十者』,即所謂如來十力,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無邊莊嚴,如是無量無上一切智力,以是智力悉成就故,為諸菩薩及諸眾生,於諸佛智得攝受故,於諸法智證清淨故,開示演此無邊法藏。由此力故處大仙位,為諸眾生演說正法,及能為轉無上法輪,唯除如來,天人世間,先無有能如法轉者。
    總而言之,『如來十力』者,指如來所具有的十種力用;(1)知覺處非處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2)知三世業報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3)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種禪定及解脫三昧等的智力;(4)知諸根勝劣智力,即能知眾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5)知種種解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的智力;(6)知種種界智力,即能普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行道因果的智力;(8)知天眼無礙智力,即能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智力;(9)知宿命無漏智力,即知眾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10)知永斷習氣智力,於一切妄惑餘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的智力。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0年3月16日星期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文屬於佛教系列的一部份
基本教義
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
五蘊 涅槃 緣起 三無漏學
三寶 波羅密 三法印 佛性
修行位階
佛 菩薩 辟支佛 阿羅漢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人物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 龍樹 無著
聖天 世親 鳩摩羅什 菩提達摩
慧遠 智𫖮 蓮花生 玄奘 惠能
宗派
部派 大乘 小乘 顯教 密教
南傳 藏傳 漢傳
佛教典籍
法華經 華嚴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般若經 心經 金剛經 維摩經
阿含經 法句經 大日經 楞嚴經
圓覺經 藥師經 地藏經 淨土經
大智度論 俱舍論 瑜伽論 壇經
聖地
八聖地 四道場 漢地
相關內容
藝術 制度 歷史 音樂
維基主題:佛教
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脫離了輪迴的、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白的人,真正圓滿覺悟的人,又被稱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覺者。
目錄
1 詞語釋意
2 十種稱號
2.1 應供
2.2 正等正覺
2.3 明行足
2.4 善逝
2.5 世間解
2.6 無上調御丈夫
2.7 天人師
2.8 佛
2.9 世尊
3 佛之三身
4 佛教徒眼中的佛
5 世俗的理解和文藝作品中的佛
6 注釋
7 相關條目
8 外部連結
[編輯]詞語釋意

佛陀翻譯成漢語的意思是「覺悟者」。由於佛教初期自西域傳入中國,而西域語言眾多,所以在漢語裡有種種不同的音譯名,嘗見的譯名有佛、浮陀、休屠、浮屠、浮圖、浮頭、勃陀、勃馱、部多、部陀、毋陀、沒馱、沸馱、步他、復豆、佛圖、物他、馞陀、沒陀等。
佛教不以佛陀是獨一無二的,佛教承認過去、現在、未來,有着無量無數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眾生(動物)不論信佛與否,將來都有悟道成佛的可能,因為佛教闡明:佛陀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聖雖有不同,在本質上,佛性一律平等。在上座部佛教中,承認有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諸佛」,如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之過去七佛、未來佛彌勒菩薩,《大史》記載有二十五佛[1]。大乘佛教則進一步認為在他方世界有無量無邊的佛——「十方世界諸佛」,例如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等等。有過去莊嚴劫千佛,亦有將於現在賢劫陸續成佛的千佛。如聖嚴法師在《正信的佛教》所說:「在現有歷史的記載中,雖然只有釋迦一人是佛,可是過去久遠以前,這個世界曾經有佛出生,未來的久遠以後,這個世界仍將有佛出生,現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佛的存在。
但現代通常所稱的佛陀,係指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佛教與耆那教都以「佛陀」這個稱號來尊崇他們的創始者;儘管也用這個稱號來稱呼其他真正解脫的人[2]。
漢語民間又將佛稱為佛祖。
[編輯]十種稱號

圓滿成就的佛陀,具有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達到至高無上、無與倫比的境界,佛教傳統認為「佛」有十個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有時分別作無上士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陀還具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種大樂、十八大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種隨形好等等。
「如來」(巴利文:Tathāgata)則是對佛的總稱,《金剛經》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淨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除了「如來」之外,其它九個名號就代表了佛陀的九種德行[3]:佛教所指的成佛,必俱備連「如來」在內的十種德行。
[編輯]應供
應供(巴利文:Arahant)又譯做阿羅漢,意為「殺賊」,「賊」是指煩惱,也就是「斷除了貪、嗔、痴一切煩惱」。阿羅漢遠離了一切煩惱(遠離),自輪迴中解脫出來,不再輪迴流轉(破輻),因此,他值得被人供養(應供)。此外,阿羅漢永不再造惡,沒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秘密(無惡密)。

殺盡一切煩惱賊(殺賊)
最勝人天應供養(應供)
破了輪迴之車輻(破輻)
遠離一切諸煩惱(遠離)
無有秘密可行惡(無密惡)

[編輯]正等正覺
正等正覺(巴利文:Sammāsambuddho)又譯做正遍知,由於佛陀是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已的努力,最後領悟了四聖諦,因此被稱為正等正覺。佛陀因多年的修行,累積了足夠的波羅密,最終達到「應知的已知,應修的已修,應斷的已斷」,所以說他是知智圓滿的。
[編輯]明行足
明行足(巴利文:Vijjācaraṇasampanno),佛陀具足「明」,即一切智慧圓滿;具足「行」,即大慈悲圓滿。因此,他知道什麼對眾生有益,什麼對眾生無益,並以此引導眾生走向滅苦之道。
[編輯]善逝
佛教相信,佛陀擁有圓滿、毫無污點的行為(正行),也具備正確的言語方式(正語),並滅盡一切煩惱,不再處於生死流轉,因此稱佛陀為善逝(巴利文:Sugato)。
[編輯]世間解
佛陀向眾生解釋了「世間、世間的起因、世間的滅盡以及達到世間滅盡的方法」,這一切都存在於人們的身心之中,人們可以通過修行,以自己的身軀去了解它。由於佛陀對此有徹底的了解,因此被稱為「世間解」(巴利文:Lokavidū)。這裡的世間是指和身心五蘊相關的四聖諦。
[編輯]無上調御丈夫
佛教相信,佛陀具有透徹眾生性格、習性的能力,因而知道什麼修行方式最適合他們。在佛陀四十五年的教化里,成功教導了許許多多個性、學習能力都不同的眾生,使他們都證得解脫。因此,佛陀被稱為「無上調御丈夫」(巴利文:Anuttaro purisadammasārathi)。
[編輯]天人師
天人師(巴利文: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又譯作人天導師。佛教相信,佛陀不止是人類的導師,也是天人的導師。在佛教經典常常可以見到有關天人向佛陀請益的描述。
[編輯]佛
佛(巴利文:Buddho)即「覺者」,也就是了悟真理(聖諦)之人,此外,佛也能教導其他人覺悟。
[編輯]世尊
佛教認為,在這世上,佛陀是最殊勝、最無上、最值得受人尊敬的老師,因此,他被稱為世尊(巴利文:Bhagavā),也就是「世人所敬仰的」。
[編輯]佛之三身

佛陀都具有三身:報身、化身和法身,其三身起不同的妙用,處於不同的境界。報身指由於過去的志願和經歷不同,因而成佛的時間、因緣、度眾的情形也有所差異的實際佛陀。化身指佛陀為方便善巧度化眾生,以神通力所變現的佛、菩薩、天、人、阿修羅、以致畜生、餓鬼、地獄等眾生之身。法身指佛陀住於大涅槃時,與真如同體,與萬法合一的體性;恆河沙數諸佛皆住於此共同法身。如盧舍那佛為報身佛,釋迦牟尼佛為化身佛,毗盧遮那佛為法身佛。
[編輯]佛教徒眼中的佛

與某些其他宗教裡至高無上的神不同,佛不是神也非造物主,也不掌管人們的吉凶禍福。比如佛陀不能改變人類所造下的業,也沒法度化無緣之人。
佛教認為佛陀是具有無上智慧和圓滿覺悟者,稱為獲得無上正等正覺者(梵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與佛教徒是師生關係,佛教徒自稱為「佛弟子」,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對於佛陀的態度,是尊重恭敬與請益學習,而不只是頂禮膜拜。其他宗教以為佛教徒頂禮膜拜是崇拜偶像的行為,這對佛教是極大的誤解,佛教徒的頂禮膜拜是發自內心對佛陀法身之無上甚深微妙智慧與慈悲心表達最崇高的敬意,而非對佛像的依戀與偶像崇拜。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世尊告須菩提尊者「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是最佳的註解。
以上座部佛教的觀點來看,人們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而成為超越生死的阿羅漢,而阿羅漢可依照修行過程、智慧能力的不同分為佛陀、辟支佛與聲聞阿羅漢三種,其中聲聞阿羅漢數量最多,而佛陀最稀有,成佛需要比其它種類的阿羅漢付出更多的努力修行菩薩道、經歷更漫長的輪迴時期(不少於三大阿僧祇劫)。但佛陀卻具備聲聞阿羅漢、辟支佛阿羅漢所不具備的智慧和能力。如雜阿含經中提到,如來擁有「如來十力」,「如此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與聲聞種種差別」
大乘佛教認為,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世界所有生命的最終歸宿都是成為佛。不過從凡夫到成佛一般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但只要修行努力精進,可以化長劫為短劫。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口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口業、造口業是佛教經典業的一種,屬於意業。以白話說:就是指因為語言導致的因果。根據佛教說法,口業大致分為惡口、妄語、綺語和兩舌。
其中,惡口指的是不斷謾罵、無根由的詛咒。妄語指的是說出毫無根據的謊話,將其是非顛倒,亂引經典,令人真假莫辨。綺語是不誠懇地說出讚美;而兩舌則是利用機會在兩人之間道長話短並搬弄是非,最終目的在於挑撥離間,破壞當事人的處事和諧。
佛教經典認為:在日常生活中,犯了這四項口業,其惡口傷害了對方感情,妄言破壞了當事人人格,而搬弄是非及綺語亦使彼此相處無法真誠對待。最大口業是謗密與謗金剛上師,比五無間罪(五逆)更重。
[編輯]參考資料
說謊屬於妄語罪,若為自己利益而說謊,其罪過輕重有所不同。
若為利益他人而說謊,這屬於小妄語。
若未證果而說自己證果,這屬於大妄語。
妄語者,屬於大妄語者,通常是地獄之果報。
其餘的果報如下:
造口業的果報:
造口業的內容有:惡口、妄語、綺語(與性有關的髒話)、兩舌(挑撥離間)等。
造口業依其輕重而有不同果報:
輕者:舌短、口吃,說話得不到他人信任。(綺語者口臭)
中者:啞巴(舌癌是兩舌之果報)
重者:地獄(例如做偽證而令人受判重刑)
◎若有人造口業者,當在果報來臨前懺悔。若能即時懺悔則能消滅惡業種子,而令大罪化小,小罪化無。
◎造口業後,來世的啞巴等果報會延續幾世則不一定,這端看當事者哪一世起了懺悔心,惡報就在那一世結束。
◎舌癌者乃是今世兩舌之果報,當事者若能即時徹底懺悔或向受害者懺悔,則能消滅惡業種子。
 
 

接受現實,感化有緣

自己內在的是非不轉過來,不清除,沒有功夫,原先他傷害過自己,在心裡背著轉不過來這不叫真功夫,你在外邊咋使勁修也不好使,真功夫就是誰過去傷害你、讚歎你的都不去想,過去心不可得,真功夫就是把你的心靈徹底解放出來,輕裝上陣,輕輕鬆鬆地念這聲佛號,一定要面對現實,絕不能逃避現實,逃避現實的都不會修。為啥面對現實?這都是你前生造的業感召而來,你逃避地話,業了不了,業怎麼了啊?說:「受不了咋辦?」受不了也得受,但是可以善巧地躲一躲,增長完願力,接著還得受,人生都是一種業力顯現的現象而已,根本就長久不了,何必去當真?誰誰傷害你了,丈夫氣你了,孩子氣你了,曇花一現,說不定哪天走了,你跟他生這氣有啥用?不是白生氣了嗎?拿孩子來講他是個討債的,天天玩電腦,天天打遊戲就是不聽你的話,你就是氣死他也照樣不改,啥時候他向你討債這個業了沒了,你不用管他,他就變好了,就轉成報恩的,自然而然就孝順你了。-
了業需要過程,你好好積德,好好發菩提心,盡快地縮短討債報怨的時間,這就叫修行。該向你討債20年,第11年就變成報恩的,剩下那10年就不向你討了。可是我們不明白,今年念佛明年就想讓他變好,這是攀緣心,記住了,功到自然成,沒變好,我們深深地懺悔:「還是修行不夠,還是願力不夠,克不住業力。」因為你跟兒女有共業,父母德行直接影響子女,要是缺德,直接讓子女受牽連,要是父母都吃喝嫖賭,挖門撬鎖,兒女個個受牽連,想安寧不可能,因為你得到的錢財是不義之財,孩子要是拿這個錢去花,業上加業。如果父母都是辛辛苦苦做正當的職業,這種家庭的孩子都非常珍惜,亂花錢的少,一看父母辛辛苦苦掙這點兒錢不容易,假如就是造業他都不忍心;拿著錢走到網吧門口,一想他媽掙錢時,那雙被磨出繭子的手,回家一元一角數錢的場面,心不忍了,不玩兒遊戲了。身教勝過言教,此言一點不差,實際身教就是無字經書,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父母為人處處小小氣氣,孩子保證不大氣,保證願意佔便宜,父母慈悲肯吃虧,孩子肯定考慮:「奧,做人應該這樣。」孩子不聽話,都是父母的責任,不能怨孩子。-
真正會修,自己德行起來,家庭環境逐漸地改變,孩子保證越變越好,那是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的,要是按照真實義來講,孩子變好變壞跟你成佛沒關係,和孩子的緣分咋也沒有夫妻近,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誰照顧誰呀?但是在一起的時候還得互相珍惜,互相鼓勵,互相增長道心,離開了,我們還不想,養成習慣以後就好了。人們往往都經不住考驗,特別老兩口這樣的,突然下課一個,覺得空蕩蕩的,心裡天天想,覺得不安寧,這都是一種錯誤的執著,誰先走、誰後走這都是定數,先走的那個你知道人家上哪道啦?你在那哭哭咧咧的,人家去天堂享福去啦,人間受罪好還是天堂享福好?看不破這個身相,總喜歡在人世間多留幾天,實際沒啥意思,真正有把握地能走,啥時候走都一樣,這就叫看開,看開了心中自然而然就放下了。-
老伴兒障道的,那你不會悄悄地學嗎?總得把佛像供上讓人家看著?你散步,他咋也不能說不讓你吧?散步時為苦難的眾生念佛,增長願力,你在家不用磕頭不用上香,往床上一躺,和眾生躺在蓮花上念佛,他總也不知道吧?吃飯的時候吃智慧法食他知道嗎?修的這個心,用不著你嘴說呀,障道是成佛的逆增上緣呀,讓你斷情,省得牽掛,夫妻都是這樣沒情沒義,別處更沒真情,所以你出離心天天增長,感恩所有給我們逆境的人吧,是他們在成就我們的忍辱,久忍成定呀!-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法華經講記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法華經為佛第一無上之法,非大智大行無以善其始終,故始自文殊,終至普賢

。以普賢行,入於法界。化無不周曰普,鄰極亞聖曰賢。法華經在顯一乘,而普賢

行,為一乘圓因,故有此品。

  華嚴說別教一乘,法華說同教一乘。佛為直進菩薩,令入佛慧,故說華嚴;佛

為迴小向大菩薩,令入佛慧,故說法華。華嚴獨接大菩薩,法華則化三歸一。

  【爾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聞。與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從東方來。所經諸國普皆震動。雨寶蓮華。作無量百千萬億種種伎樂。

   又與無數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大眾

   圍繞。各現威德神通之力。到娑婆世界耆闍崛山中。頭面禮釋迦牟尼佛

   。右繞七匝白佛言。世尊。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

   華經。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薩眾。共來聽受。唯願世尊。當為說之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普賢菩薩自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來入此土,乃應身也。普賢菩薩,應身無量

無邊,當知佛說法華經,音聲亦無量無邊。

  普賢菩薩問佛,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

   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殖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

   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佛言若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善男子善

女人上求佛慧,外蒙諸佛護念。二者、內發清淨心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邪

定聚定入地獄,正定聚者定成佛道,不定聚者於正邪二聚之間不定。此人入正定聚

,方能得是法華經。四者、發救一切眾生心。諸佛護念及植眾德本,是內因外緣具

足。入正定聚則簡非凡夫外道,發救一切眾生心則簡非二乘。如是則能於如來滅後

,必得法華經。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

   。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

   女若魔民。若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羅剎。若鳩槃茶。若毘舍闍。若吉

   遮若富單那。若韋陀羅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

   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

   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

   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

   令通利。】

  此是護人勸發。於後末法五濁惡世中,有受持法華經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

。諸魔鬼神,不能得其便。若人讀誦法華經,我乘六牙白象而現其前。若人思惟法

華經,我復乘六牙白象而現其前,其人若忘失經句,我當教之還令通利。

  【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以見我故。即

   得三昧及陀羅尼。名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

   。得如是等陀羅尼。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

   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

   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

   繞。以一切眾生所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亦復與其陀

   羅尼。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為女人之所惑亂。我

   身亦自常護是人。】

  爾時受持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即得三昧及陀羅尼。(旋陀羅尼見

分別功德品)

  若後世五濁惡世中,四眾弟子修習法華經,三七日已,我乘六牙白象現其人前

,而為說法示教利喜。復與其陀羅尼,得是故,非人不能破壞,女人不能惑亂



  【唯願世尊。聽我說此陀羅尼。即於佛前。而說曰

   阿檀地(途賣反一)檀陀婆地(二)檀陀婆帝(三)檀陀鳩舍隸(四)

   檀陀修陀隸(五)修陀隸(六)修陀羅婆底(七)佛馱波羶禰(八)薩

   婆陀羅尼阿婆多尼(九)薩婆婆沙阿婆多尼(十)修阿婆多尼(十一)

   僧伽婆履叉尼(十二)僧伽涅伽陀尼(十三)阿僧祇(十四)僧伽波伽

   地(十五)帝隸阿惰僧伽兜略(盧遮反)阿羅帝婆羅帝(十六)薩婆僧

   伽三摩地伽蘭地(十七)薩婆達磨修波利剎帝(十八)薩婆薩埵樓馱憍

   舍略阿伽地(十九)辛阿毘吉利地帝(二十)

   世尊。若有菩薩。得聞是陀羅尼者。當知普賢神通之力。】      

  普賢菩薩即說陀羅尼。並白佛言,若有得聞是者,當知普賢神通之力。

  【若法華經行閻浮提有受持者。應作此念。皆是普賢威神之力。若有受持

   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於無量無邊諸佛所

   深種善根。為諸如來手摩其頭。】

  普賢行者,成佛圓因也。故諸如來,手摩其頭。

  【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是時八萬四千天女。作眾伎樂而來

   迎之。其人即著七寶冠。於婇女中娛樂快樂。何況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

   義趣如說修行。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

   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

   薩眾所共圍繞。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於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若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

  若但書寫,當生忉利天中,若能受持讀誦解義修行,此人命終時,千佛授手往

生兜率天彌勒菩薩所。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護是經。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

   斷絕。】

  此是護法弘經,菩薩以神通力守護法華經。

  【爾時釋迦牟尼佛讚言。善哉善哉。普賢。汝能護助是經。令多所眾生安

   樂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我當以神通力守護能受持普賢菩

   薩名者。】                          

   佛讚歎已,並言以神通力,守護受持普賢名者。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

   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讚善

   哉。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復不喜親近其人。及

   諸惡者。若屠兒。若畜羊雞狗。若獵師。若衒賣女色。是人心意質直

   。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復不為嫉我慢邪慢增上

   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法華經在顯諸法實相,諸法成佛報化二身,實相是佛法身,故受持乃至書寫法

華經,即為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親聞此經典。是人即為供養釋迦牟尼佛,佛所

讚歎,手摩其頭,衣之所覆。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及親近其人

。亦不親近諸惡者,例如屠兒乃至衒賣女色。是人心意質直,有福德,不為三毒等

所惱,少欲知足修普賢行。

  【普賢。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應作是念。 

   此人不久當詣道場破諸魔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擊法鼓吹

   法螺雨法雨。當坐天人大眾中師子法座上。】

  佛滅後後五百歲,有受持法華經者,此人不久當如釋迦牟尼佛,坐道場,降魔

軍,成就無上菩提,轉法輪度眾生。

  【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

   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

  佛稱普賢菩薩,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唯願求無上佛慧,不貪著資生之物。其求

無上佛慧之願,終必不虛。亦於現世,即得其福。

  【若有人輕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終無所獲。如是罪報當世世無眼

   。若有供養讚歎之者。當於今世得現果報。若復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

   惡。若實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癩病。若有輕笑之者。當世世牙齒缺

   。醜脣平鼻。手繚戾眼目角睞。身體臭穢。惡瘡膿血。水腹短氣。諸

   惡重病。】

  若有供養讚歎持法華經者,當於現世即得善果報。若有輕毀之者,當世世無眼

。若於受持法華經者,出其過惡,若實不實,現世即得白癩病。若有輕笑之者,世

世牙齒缺,手腳繚戾,歪曲不正。眼目角睞,斜視也。及諸餘惡報。

  【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若見受持是經者,應如敬佛。

  【說是普賢勸發品時。恒河沙等無量無邊菩薩。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三

   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菩薩具普賢道。佛說是經時。普賢等諸菩薩。舍利

   弗等諸聲聞。及諸天龍人非人等。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

   去。】                              

  明聞法得益。佛說是經時,普賢菩薩等,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妙法蓮華經講記終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http://www.amtb.tw/
內有豐富的學佛知識,有淨空法師口述佛教知識的影片

不退果位

   首頁: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修行到什麼果位才不會退轉


發佈:明華居士 [全部文章 空間 留言]   日期:2011-9-28 1:07:00   閱讀:832   收藏

分享到: 0
 


我們想靠自身修行得到正定聚是很難的。正定聚是十信位破一品無明,才能夠達到正定聚。在這個正定聚以前,不定聚和邪定聚都是輕毛菩薩,進一退九。 
舍利弗在因地修行,在六信位的時候,忽然發了一個心,我要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就是要幫助眾生。於是他就到鬧市,行菩薩道,幫助眾生。當時碰到一個人,在十字路口向大家請求幫助,說他母親生病了,急需一味藥的藥引子。
這時舍利弗正好聽到了,他想,我正要行菩薩道,碰上了,那我就在他身上行菩薩道。於是他很慷慨地說:「你需要什麼,我來幫助。」那個青年說:「我需要藥引子。」舍利弗說:「好,你說什麼藥引子。」「藥引子要用人的眼睛,活眼睛。」
眼睛就比較難舍了,但一想到自己行的是菩薩道,舍利弗就拿刀把自己的眼睛挖下來了,送給那個青年。這個年輕人一看,說:「你怎麼這麼心急啊!我要的是右眼睛,你怎麼把左眼睛給我了呀!」是呀,太急了,但一想幫忙幫到底吧,他就把另外一只眼睛也挖下來,遞給他。那個年輕人拿著這個眼睛聞一聞說:「哎呀!你這個眼睛太臭了!不行啊!」把它扔到地上,還用腳踩踏。
這下,舍利弗就受不了。你看看這個鄙人啊,真的是太糟糕了。這個行菩薩道太難了,還是回去吧。於是他又退回到了聲聞位,六十小劫都在那裏打轉。
所以修行是會退的,只有達到了正定聚(阿鞞跋致),我們修行才有保證,才能不斷向前。到了極樂世界,即是正定聚,這是第十一願正定必至涅槃願的內容。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上一篇:因果報應規律的三種形式
下一篇:一生不得糖尿病

貧濺富貴

   首頁: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貴賤貧富是何因?


發佈:地水火風 [全部文章 空間 留言]   日期:2011-10-19 14:24:00   閱讀:1449   收藏

分享到: 0
 


    因果的法則是決定不虛的。經雲,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人活在這個世間上,為什麼有的貧窮,有的富貴?社會地位有的高貴,有的低賤?有的坎坷痛苦一生,有的非常安逸快樂一生?有的一輩子光宗耀祖且壽長,有的一輩子備受侮辱還壽短?這樣的命運差異,乃至於一母所生的兄弟姊妹的福報都不一樣,這是怎麼來的?雖然說這是上天規定好了的,但是上天難道有私心,對某些人好,對某些人不好嗎?

  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就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我們今生的命運是由於我們前生所造的業來決定的。每個人所造作的業因不一樣,所以今生的命運就不一樣,就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命運掌握在每個人的手上,不是由上帝天神來主宰的。

  佛傳達的因果法則張揚了人的主體性,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創立者,也是命運的改造者,也是自己所造作業因的承受者。所以我們這一期的身體叫業報身。為什麼叫業報身(簡稱報身)?就是報前世所作的業,由我們前世善業惡業的自然法則生出了我這個身體。你今生的身體很強壯,身體健康,說明你慈悲心厚,曾經放生。今生常常生病,說明常常殺生。長相很醜陋,說明你常常詆毀人,性格比較傲慢。你性情比較謙卑,能夠恭敬人,你的長相就會莊嚴。都是自身的業力導致的。你今生比較聰明一點,說明你法佈施作得比較好。今生沒有錢財,說明你前生很吝嗇。今生你很有錢,說明你常常佈施。所以今生無論長相美醜還是貧富貴賤,都是自己的業因所導致的。這裏沒有天主,沒有天神來主宰,也沒有天神對哪個好一點,對哪個差一點來安排命運的。

  就好像一個人在社會上,如果對國家有功勞,保家衛國,從事建設,他有功勞的話,一定會得到政府的獎賞。如果他對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損害,犯了罪,那麼也一定會得到政府的懲罰。政府對公民的賞罰不會有私心的,一個合法的、正義的政府一定是公正的,一定是你有功勞才去獎賞你,你有罪過才去懲罰你。這樣的賞罰雖然好像由政府發出,但是它生起的主體還是這個當事人,政府不會無緣無故地去賞罰一個人。世間的官府尚且不會無緣無故地將賞罰加到某個人身上,更何況天地造化。天地造化更是大公無私的,他豈能將禍福無緣無故地加於人?天地造化能夠使人得到福報,使人得到災殃,這完全是由於當事人的行為來決定的,是有原因的。

  【附】《龍舒淨土文》淨土起信七:人有不信因果,從而不信淨土者,夫因果烏可以不信乎。經雲,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信此語,何不以目前之事觀之。人生所以有貧富、有貴賤、有苦樂勞逸、有榮辱壽夭,其禍福種種不同,雖曰天命,天豈私於人哉。蓋以人前生所為不同故,今生受報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是以此身謂之報身,報身者,報我前世所為,故生此身也。天何容心哉。譬如人有功罪於外,當受賞罰於官府。官府豈私於人哉,特以有功當賞有罪當罰而主之耳,豈以賞罰無故而加於人。世間官府猶不以賞罰無故而加於人,況天地造化,豈以禍福無故而加於人乎。

 

避免共惡業的職業

  先說說自己是怎麼發現共業的?自己以前所從事的行業是一個殺業很重的地方,我隔不了幾天就會生病,要麼就是把身上所有的錢破費出去,家中才會安寧。起初我是不知道原因的,後來在一個同修的提醒下我才知道,自己所從事的行業有問題。於是我加倍學佛,積攢功德,終於在一年前離開了那個地方,現在自然不存在上述的問題了。加上自己對學佛開始深信不疑,精進修行,日子也一天天好起來。

  一日,以前的一個老同志來向我訴苦,說他做了一輩子好人,對工作認真負責,可總是不順,吃了一輩子苦,臨老還一身的病。我是知道原因的,有心想向他講解佛法,又怕他老人家不僅不接受,反而在外面壞我名聲。於是我先用安慰法接住了他,他感覺我是一個可以值得信賴的人。在他第二次求助於我時,我隨緣送了他一張寶幢如來的法像,並告訴了他一些簡單的學佛方法,沒想到他一下子就接受了。也就在一個月之後,他告訴我整個人輕鬆多了,以前的腿疼病也不疼了,讓我再多給他講一些佛法。事實證明,只要肯覺悟,不管男女老少、年齡大小,佛菩薩都是肯度化的。

  以前因為造共業,經濟上一直不翻身,也一直想向別人學習賺錢的方法。剛巧十個有緣人聚會,各自訴說「賺錢經」。除過我之外,他們都是事業有成,家財萬貫的成功人事。究其原因,他們所從事的行業不是利益眾生的,就是為社會做貢獻的。讓我更加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經濟不翻身的原因就是與他人造業太多,別看自己是個好人。其中一人所從事的行業是傳銷行業,也發了家。本來我還在納悶,是不是從事傳銷只要不害人也就是利益眾生?今天是觀音菩薩成道日,在寺廟上香的時候得知他已暴病離去的消息,我心裏吃了一驚,但又很快恢復了平靜。到底害不害人我們無從得知,但是佛法講的因果是沒有半點虛假的。

  一位同修告訴我他的身世很可憐,原因是他母親在一次車禍中喪生了,父親癱瘓了。我隨口問了他父親的工作,原來他父親以前是位教師,因為太忙碌了所以找人調了很清閒的工作。孰不知正是調動後的那份很清閒的卻又造共業很深的工作才釀成了惡果,如果他父親繼續教書育人,此生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還好我的同修深信因果,廣做佛事,救度他的母親,為他癱瘓的父親積攢功德。阿彌陀佛!

  其實大多眾生因為不懂佛法,慧根不足,是很難分辨哪些是善因,哪些是惡因,哪些是共業。但是與佛有緣(有心學佛)的人則不同,一聲佛號、一次善念,佛菩薩都是願意接引度化的。讓我們在精進學佛中能夠明心見性,早證菩提!阿彌陀佛!

不要說太多無用的閒話

    ……

    斷除綺語,精進念誦。我們是學佛的,應該多念誦咒語、佛號,佛經,儀軌等。然後我們互相之間也可以談談佛法,談談自己的修行心得、修行體會,講一講佛經裏那些公案,講一講大德高僧的傳記、小故事,這樣對我們互相之間都有幫助,都有意義。別說這些沒有意義的閒話,這樣也有很大罪過,將來也要感受很多的痛苦,這都沒有任何的意義。
   
    說這些閒話有什麼意義啊?改個話題有什麼可難的啊?互相之間經常談佛法,談佛法裏講的這些故事,談大德高僧的傳記,經歷,能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培養自己的信心,時刻都在修行。這樣彼此都是善友,都是善知識,多好啊。
   
    說這些沒有用的閒話,有時候讓大家生起貪心,有時候讓大家生起嗔恨心,有時候讓大家生起嫉妒心,心總是慌慌張張的,總是有這些不好的念頭、雜念,互相都是傷害,這樣的話根本談不上是善友,道友、金剛兄弟。
   
    斷除綺語,這樣的話,自己生生世世都能得到說話有威力、有分量的果報,說話誰都能聽。不得不聽,因為說話有威力,有分量,不得不害怕,隨便說一句,別人也能注意聽。
   
    經常說閒話的人,說話沒有分量。就是愛說,說了半天誰也沒有注意聽,都不知道在說些什麼。慢慢地沒有人聽,就自己一個人聽,但是還愛說。有的人就這樣不停地說,別人已經都煩了,都想別的了,說別的去了,自己還繼續不停地說,「我如何如何,怎麼怎麼的……」愛說這些閒話。

    ……


    節選自達真堪布《08加行 因果不虛(四)》

 

隱惡揚善的功德

 

不能在網上傳播誹謗他人,增長惡業很快...

 
——積福積德,澤及子孫,反之折損家族官祿氣
    不論佛家、道家及儒家都是提倡隱惡揚善的, 認為這是積福積德, 反之則損德損福。
    佛說,有福報的人,從來聽不到是非,看不到是非;沒有福報的人,常常聽到是非,看到是非,說是非。
    習俗:
    中國習俗見人行拱手之禮, 左手抱右拳舉胸前。左手為善,右手為惡,這是寓意隱惡揚善。
    1. 淨宗第八代祖師親手書寫自知錄記載:
    揚人善,一事為一善。 隱人惡,一事為一善。見傳播人惡者,勸而止之為五善。
    隱人善,一事為一過。揚人惡,一事為一過。有言責而舉惡者非過,為除害救人而舉惡者非過。
    2. 常言道: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看到長舌婦搬弄是非挑撥離間很讓人討厭。 但關鍵還在於自己的修養,自己對是非抱什麼態度,是不是自己也卷了進去還不自覺呢?
    萬一有人向我們打聽某人的作為,我們應本著「隱惡揚善」的態度相告,因為一個喜歡揭發人家短處的人,就證明他自己的為人一定也有問題,所以在旁人看來也只不過是「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況且「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不喜歡人家說你的壞話,那你又為什麼要在他人面前搬弄別人的是非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些習慣,有些習慣不一定為別人所接受,一個善於處世的人,應該本著尊重別人個性習慣的原則去適應化解,而不是討厭;不能接受別人的人說明自己也有許多不好的習慣,應學會由人及已的方法。
    3. 問︰若遇到人我是非之事,應怎去處理呢?
    答︰ 皆因人人都會有錯,試問誰能無過呢?你看看,一班人聚在一起,都是批評人,責備人的說話,讚歎人的話就甚少講。
    人人都認為自己對,別人錯,這都是眾生的同病。我們應該隱惡揚善,好的話儘量多說。壞的話最好少說。批評人、責備人,對自己及他人都沒有好處。
    不論佛家、道家及儒家都是提倡隱惡揚善的。你們要檢查自己所講的話,是批評人多還是贊人多,要經常這樣做才對。
    4. 什麼樣的惡事,惡業看到了,通通不要宣傳 -- 海濤法師
    佛陀說: 要讓末法正法不早消滅,什麼樣的惡事、惡業看到了,通通不要宣傳。尤其不要公開說四眾過。
    就算我跟各位講,今天你看到隔壁的佛寺一件很壞的事情,傷風敗俗,有的人說,我要讓大家知道他不好。各位,千萬不要這樣做。這樣你會下地獄。
    因為你宣佈一個道場壞,你就跟整個世界社會說每一間道場都不好,你講一個出家人不好,你就跟全世界的人說每一個出家人都不好。
    為什麼? 對世間的人,大家都會去懷疑。到底我所親近的法師好不好。所以各位千萬不能講,講好事。但是很多人不瞭解這個真相,所以這樣就會敗壞,讓末法早到。
    5. 法華經:「不說他人好惡長短, 唯專念佛,一心生淨土,就不墮沉淪」。
    不墮沉淪第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不說他人好惡長短。
    6. 楞嚴咒祈請文:「隱惡揚善證菩提。」
    菩提要證,還須隱惡揚善。宣揚惡事,往往擾亂自己的清淨心,會讓自己心生嗔慢。
    7. 佛說: 他非即我非。
    同道家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
    隱惡揚善一方面可以讓他慢慢覺悟, 給他回頭改過的機會。一方面讓他知道有所顧, 他作惡, 別人不是不知道,別人知道而不說他,這樣容易使他生慚愧心不敢放縱。
    8. 「把自己當成一貫正確的佛教裏的法官、護法和衛士,好像天下只有你才是真正的學佛者。聽到佛門內一些不如法的事,耿耿於懷,評三說四。
    雖然你有一定的正知正覺,但滿眼皆是是非,遍地都是外道。要知道世上一切皆有因果,真是修行人不見世間過。你若有對與錯的知見,自己的心就先著了魔,進入了魔境。」
    思考: 莫把自己當法官。自己沒有法官執業資格,也沒有毫無歧義理解的明文律法,自己若錯判,就是冤獄。
    罵人、 髒話:
    1. 惡語向所尊為十過,向平交為四過,向卑幼為一過,向聖人為百過,向賢人君子為十過。
    思考: 不管向誰出惡語,都是過,向不認識的網絡陌生人,是四過。
    2. 大願法師開示錄:
    如果你嗔恨的對象他表面是一個凡夫,內在是一個菩薩,你對他起了一念的嗔恨心,你就麻煩了,你一千個大劫所修行的功德都被破壞了。
    如果你所嗔恨的對像是一個凡夫,你對他起一念的嗔恨心,你就毀滅一百個大劫的功德。
    所以我們修行就很難,想成就很困難,因為不能降伏自己的嗔恨心。
    思考: 罵人、 嘲笑、 譏諷、說反話的人必定生嗔恨,一嗔恨就毀滅一百大劫功德,這樣的人沒有福報是肯定的了。
    3. 嗔恨的人面貌會越長越醜陋,來世的樣貌會醜陋不堪。
    有理的批評:
    1. 本來一個人的罪只是一個小石頭敲一下,結果網絡上流量很大,人多了,每個人都丟一塊小石頭,事實上他就承受了一百個石頭。
    這個因果屬於共業,參與丟石頭的每個人要會有一百個石頭的果報回到自己身上。
    所以即使指責惡行,也一定要先觀察,是否已經有人批評他了,一個人應當受的批評份量足夠的話,自己就不要再去加入批評行列,否則多出的石頭就是你的惡業。
    2. 批評他人不要選擇在公眾場合做,這會傷害他的感情和立場,網絡也是公眾場合,管理者常被教育當眾表揚,私下批評,就是如此。
    公眾之地,給他人留幾分面子,顧及一下他人的尊嚴和驕傲。
    一言之:
    自己顧及其他生靈的每一點善舉, 將來都會成為福報回饋到自己身上。
    自己傷害其他生靈的每一處細微, 將來都會成為惡果還自食果報。
 


上一篇:明一法師:觀心功夫難清明
下一篇:佛教中人生之苦

日常生活上修大福報

  末學曾看過某大德著的《現代社會修積功德的十件善事》,也看過《介紹幾種既省錢而又簡單易做的方法》等類似修積福德的文章,深受教益,努力實踐。在勸人為善時,對方往往說,人家有錢,咱沒錢,實際上修大福德不一定需要很多錢,也不是富人的專利,窮人一樣修大福報,有些甚至不需要錢,而貧窮正是修大福德的好時機,類似的文章都曾提到,只是沒有加以強調,實際上修福完全以心量來衡量,關鍵是看發心,以發心是否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為標準,也就是純是利人的心,利益眾生的心,無私,無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福慧雙修,修福很重要,是往生資糧之一,在修學中末學有些體會,覺得很重要,又不需要花費很多金錢就能修習,說出來供養大家,還請有德行的同修指正。

  第一是孝親。百善孝為先,所以孝親為修福第一要務,人間第一福德。文昌帝君曾作《元旦勸孝文》稱孝為人間第一事,捨此一事,並無功業。上淨下空法師也多次提到孝親尊師的重要性,並稱為根基。可見孝親的重要性。老法師講到孝親有三個層次:低等的是在經濟上使父母生活無憂,現在這最低等級的有許多人都做不到,做不好;中等的是養父母的精神,使父母精神愉悅,開心,讓父母吃得飽,穿得暖之外,諸如陪父母說話,讓父母或同父母一起參加喜愛的活動,聚會、旅遊、走親戚,恭敬對待父母的親朋好友等等;高等的是養父母之志,父母希望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努力實行,朝著這個目標去做,努力做到,擴充父母的德行,古人所謂光宗耀祖。但這仍是世間之孝--小孝,出不了六道輪迴。大孝要勸父母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此乃真孝,徹底的大孝。當今社會不孝的人多,若有人在孝親上下功夫,做得比一般人周到、圓滿,能得大福報,若人不孝父母,而修廟拜佛做種種供養,沒有功德,二親就是佛菩薩,放著這麼好修積福報的好機會我們不做,而向外求馳,錯誤了。家中就有佛菩薩,我們趕快回頭,在家中廣修供養,孝親最神!

  第二是戒邪淫。這方面各位大德說得很全面。我再重複一下:萬惡淫為首,人從淫慾生,邪淫招致不如意眷屬,淫人妻者,人淫其妻,報在妻女,家庭不睦。其他尚有種種不善果報,《法苑珠林》云:「佛言邪淫有十罪:一者常慮彼夫所殺;二者夫婦不睦;三者惡增善減;四者妻子孤寡;五者財產日耗;六者惡事常被人疑;七者親友誹謗;八者廣結怨家;九者死入地獄;十者報盡為男,妻不貞潔,報盡為女,多人共一夫。」今人對感情出軌、婚外戀、一夜情等多抱持寬容態度,不以為然,實在是自毀前程,若有人堅持不邪淫,所謂難行能行,必種大福報種子。

  第三是素食。所有的惡業中,殺業最重。素食就是戒殺,不與眾生結怨仇,一日食素,則世上的殺業一日與我無關,何況肉類充滿毒素和各類激素,帶來種種疾病,比如痛風、心臟病、高血脂、高血壓等等。蔬菜雖說現在也有農藥和激素,比起動物性食品仍然要潔淨得多,何況我們可以選擇低毒、無污染的蔬菜食用。若素食之外積極放生,則功德不可思議。放生不僅是給動物死裡逃生機會,在冥冥中也為自己安排了一條「絕處逢生」之路。其無形的功果更是不可估量,尤其對於患有頑病怪疾,或求壽求子求健康之人士來說,「放生」更為重要。放生應注意的事項,如屬於鹹水的海鮮魚類,則應該放回海中。如屬於淡水的魚類則應放到水塘中。鳥雀應到山林中去放。以使它們回到適應生活的大自然中去。

  放生可選擇的種類非常多,要常放,最好長期放,或許願每月若干。又或許願放生若干為一願,不限時間,越早完成越好,完成一願後再又繼續。像袁了凡許若干善願以求某事達成一樣。但要注意,若放生蛇類應給它回向後,囑其不要被人看到,免得嚇人。

  放生花錢可量力而為,如果經濟不富有的話,可用「積沙成塔」之方法,每日積蓄三毛、五毛或三五元,則每月亦可積到九元至百五十元放生款,可救不少物命,只要有恆心和信心,日久必獲校驗。

  第四持戒。持戒就是守法,遵守社會道德、國家法律、單位規章制度,乃至一切行為準則。走到哪裡,就遵守哪裡的法律,行為規則,這很重要,持戒守法就是莊嚴自己,就是為大眾做榜樣,就是清淨無染,若做種種佈施修福,不過錦上添花,與持戒比起來,持戒的功德大。曾聽過做一千件好事,不若與一人解怨類似的話,持戒是防非止惡,是內求,修種種佈施供養是外求,求人不若求己。若學佛人受持八關齋戒,一日一夜,可得60萬世不愁吃穿的果報,來生可生天上,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可中品中生。

  第五常懷恭敬心。世法、佛法都從恭敬中來,一分恭敬得一份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恭敬。對好人、善人,要常常親近、侍奉、學習,自然得利益;對壞人惡人恭敬,要遠離,把他看作佛菩薩的化身來教化我們,不讓我們導其覆轍,所謂敬而遠之;對事恭敬,就是務求竭盡全力,盡善盡美,不留遺憾;對物恭敬,就是要珍惜、愛護、小心使用,惜物就是修福。

  第六念佛、拜佛。佛的功德名號不可思議,念佛一聲,可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唐代善導和尚(彌陀化身,淨土宗二祖)說,念佛,持名念佛,是釋迦牟尼佛所說救度末法時期眾生的唯一法門,應以念佛為正業,他還說:「八萬四千法門皆是助行,唯有念佛法門一項是正行。」善導和尚領導大眾以念佛為主。持名念佛是往生的正行,念佛成佛,不念佛縱修種種佈施供養,不能成佛。每天要把念佛名號列在第一位,專念的時間至少要保證一小時以上,能夠有更多的時間最好。恭敬心拜佛可消業障,古人有拜佛開悟的,拜佛與念佛結合,動靜相宜。

  第七支持慈善、正知正見網站。網絡成為當今最快捷的傳播工具,在傳播佛法、一切善的知見、正知見等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把網址告訴大眾,感興趣的就會得到法益,參加慈善點擊,動動鼠標就能幫助許多人,若有專長,可參加網站建設,打字、校對、做網頁、網管,提供優秀的文章、貼圖,隨喜讚歎網站建設者,把正知正見的文章下載供養大眾看。對於那些接受捐助的慈善或正見網站,若有餘錢可隨份隨力支持、隨喜,參與其組織的放生、印經、救貧等活動,功德無量。

  第八常發善願、常常回向。心念的力量很大,我們今天所有的種種都是以前甚至多生多劫前發的願所成就的,《百業經》就是專門談發願所得的果報,我們不要輕視發願,不要輕視起心動念,無論善惡最後哪怕經歷無數阿僧祇劫,總有一天會回到自己身上。因此,發願很重要,要常常發善願,祝福自己和眾生。前不久看到一盤光碟《如何在生活中修功德》,講得非常好,就是教我們常常發善願的,這位大德告訴我們,時時發善願,處處發善願,非常簡單、容易,比如吃飯時,我們先看著米飯饅頭把它們想像成阿彌陀佛的甘露,這樣發願:虛空法界眾生與我是一體,我願代眾生吃下這個阿彌陀佛的甘露,願虛空法界所有眾生都能得到飽滿、富足,身心舒泰,以此因緣種下成佛的種子,希望眾生當生或盡未來際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永脫輪迴。洗手洗臉時這樣發願:這是阿彌陀佛的甘露水,能洗淨我與眾生身上所有的貪嗔癡三毒煩惱,我與眾生都能獲得清靜、健康的身體,以此因緣種下成佛的種子,希望眾生當生或盡未來際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永脫輪迴。刷牙時這樣發願:我與眾生是一體,願代眾生刷牙,虛空法界眾生都能獲得清靜的口腔、牙齒,除去貪嗔癡三毒煩惱,進而獲得清靜的語業、身業、意業,以此因緣種下成佛的種子,希望眾生當生或盡未來際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永脫輪迴。喝水、喝酒時也這樣發願:這是阿彌陀佛的大悲甘露,我帶著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一起喝下,願所有眾生都能解除飢渴,獲得飽滿富足。甚至上廁所也要發善願:我與眾生是一體,我願代眾生將身體裡的垃圾、廢物、毒物排到虛空,願我與眾生都能得到清靜健康的身體,進而清靜身口意三業,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永脫輪迴。就是颳風下雨都可以發願:這是阿彌陀佛的大悲甘露水或觀音菩薩的淨瓶水,老天爺,您吹吧、下吧,願你吹到每一個地方,所有的眾生都能得到清靜,解脫三毒煩惱。清潔工這樣發願:這個一個淨土、佛國,我要把它掃乾淨,以此因緣願一切走在這路上的人都能走上佛國。出租車司機這樣發願:我的出租車就是道場,願每一個乘坐我車的人都能信佛念佛,種下成佛的種子。炒菜時這樣發願:願虛空法界眾生都能得到飽滿、富足,願將菜餚上供十方佛,中供諸聖賢,下濟六道品,等施無差別。有人說我從事的是殺業,不要緊,比如廚師,這樣發願:對廚房、飯店裡所有被殺的、來吃的眾生起一個悲心,心中默默給它們做皈依,無論來吃的、被吃的,肯定都跟我有緣,我今生由於福報不好,功德不夠,做此職業,今天我帶著大家來皈依,以此因緣種下成佛的種子,永脫輪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隨時隨地發願。發善願,功德無量。回向就是有一個目標和方向,時時事事嚮往之,系念之,容易達成,若不回向,就像漫無目的漂泊,隨業流傳,不容易聚集功德,因此要常常回向,可回向某一善願早成,或回向給父母家親眷屬、冤家債主,如果像告訴我們在生活中修積功德的大德所說的常常替自己和眾生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究竟,最圓滿。

  第九忍辱。忍辱,可以平息內心嗔恨之火。《法華經》云:「如來衣者,柔和忍辱衣是。」「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之境,以能忍之心對治所忍之境就能防止一切障礙惡業發生,就如同護身之衣,保護我們的法身慧命。我們聽說過火燒功德林,就是說,不忍辱將毀壞功德。可見忍辱有大功德。《佛遺教經》說:「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又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法句經》云:「節身慎言,守攝其心;捨恚行道,忍辱最強」。《法集經》中曾提及菩薩修行忍辱波羅蜜有六種功德力:

  一、能忍所罵,如空谷之應答從響,能得「如響平等智力」。
  二、能忍所打,如明鏡之印現眾像,能得一鏡像平等智力。
  三、能忍所惱,視其為虛幻不實之物,能得「如幻平等智力」。
  四、能忍所瞋,能得「內清淨平等智力」。
  五、能忍八法,能得「世法清淨平等智力」。
  六、煩惱不染,能得「集因緣平等智力」。忍辱是自利利他的善行,在成就學業、事業、道業的過程中,以慈悲柔和之心常行忍辱,就能擁有成就一切世、出世間法的護身衣!

  第十時時懺悔。懺悔的法水可以洗去貪嗔癡三毒煩惱,就像杯子髒了,用懺悔的法水洗滌乾淨。凡夫常常犯錯,錯能改,歸於無,懺悔改過,善莫大焉,關於懺悔改過,可參考《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告誡子孫的方法,從心上改,從事像上改,請親朋提醒等等,發覺自己做錯了、想錯了、說錯了,立刻懺悔,能夠到當事人面前懺悔、痛哭流涕最好,若不能,可在佛前懺悔,懺悔過後不再犯,不二過,才是真懺悔。若發覺別人做錯了、說錯了,也可替其懺悔:阿彌陀佛,(佛菩薩等名號)他沒有學佛,不懂因果道理,我替他懺悔,可念:往昔所造諸惡業,皆有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念佛回向給他。那麼,無論我錯還是別人錯,都一樣可以修福。

  其他的還有勸人為善,隨喜功德,讚歎別人的功德,佈施自己的體力、智力,比如口傳、書寫、在網絡上發表傳播佛法、善法,治病救人的藥方、偏方等等佈施座位床屋,例如乘公交車主動讓出座位,常常微笑,以慈眼看視眾生,以溫言軟詞同眾生說話,等等不一而足,常常力行,必有神效。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萬善先資集 周安士著述

萬善先資集卷三:辨惑篇
[日期:2008-05-01] 來源:轉載  作者: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字體:大 中 小]

萬善先資集卷三
辨惑篇

釋生物養人之疑(凡六辨)

〔問〕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天生異類,本為養人。禁之宰殺,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為萬物之父母,奈何不知萬物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強淩弱,貴欺賤,父母亦大不樂矣。倘因食其肉,遂謂天所以養我,則虎、豹、蚊、虻,亦食人類血肉,將天之生人,又為蚊、虻、虎、豹耶?

〔問〕然則天何不禁人之殺?〔答〕天固禁之,故累示殺報。其不能人人禁者,亦猶不能禁虎、豹、蚊、虻耳。

〔問〕審如是,則鳥、獸、魚、鱉,皆可不生,今何充滿於世?〔答〕此等皆自業所致。若歸其故於天,天亦不公甚矣。倘云得天地之戾氣,所以為物,試問何以獨得戾氣?

〔問〕天下物類甚多,人人戒殺,則蕃息日盛,將來竟成禽獸世界。奈何?〔答〕蚯蚓蟲蛇,人所不食者也,豈見充滿於天下。況世間禽獸之多,正因殺禽獸者多耳。冤冤相報,互為畜生,則成禽獸世界。若人人戒殺,則物類業報漸銷,必人天增盛矣。楚不捕蛙,而蛙反少;蜀不食蟹,而蟹自稀,非明驗乎?且子殺猶未戒,遂虞物類之多,與耕田未下種,先憂天下之脹滿者何異?

〔問〕天既惡殺,當使血肉之味,盡變為惡臭難堪,則普天之下,自然戒殺,不亦善乎?〔答〕禽獸血肉,原係惡臭難堪,世人食之,見為美者,其故有二:一物類業報所致;二人類業報所致。物類之報,未當解脫,其身自然變成美味,引誘世人宰割。人類之報,未當解脫,其舌自然貪愛肥甘,多方借其重債。若彼此業習俱盡,自無飲血茹毛之事。譬如有人,前世為貓,念念捕鼠。前世為鶴,念念吞蛇。若轉世為人後,不復思此二物,可見一種形骸,一種嗜好。嗜好不同,從形骸起;形骸不同,從業緣起;業緣不同,又從心起。天不能化其心之善,安能變其味之惡?

〔問〕殺生為業者,仰事俯育皆賴此,勸之改業,絕其生路矣。愛物不愛人,吾不取也。〔答〕殺生為業,猶漏脯救饑,雖暫得衣食,而千萬劫受苦,未有了期也。正惟愛之,故勸改業,反謂絕其生路,則細人之見矣。

釋俗見斷殺之疑(凡八辨)

〔問〕牛可耕田,犬能司夜,固當憐之。豬、羊一無所能,不食何用?〔答〕戒殺放生,不過自全其惻隱耳。豈因物之有用無用哉?因有用而不食,仍然自私之念矣。況蚖(*同「螈」)、蛇、蝠、蠍、蠨蛸(*一種蜘蛛)、蜣螂,俱係無用,試問何以不食乎?」

〔問〕雞、犬、牛、羊,皆哀鳴畏死,殺之固所不忍。水族無聲淚者,安能盡戒?〔答〕形有大小,性無大小。殺防風氏與嬰兒(*古部落酋長名,身軀異常高大),其罪均也。倘謂形小者可殺,則人身更小於牛,是殺牛反不如殺人矣。若云無聲不痛,試於啞人就戮時察之。

〔問〕操刀自割,固害慈心。今攜物至他所,使人殺訖,然後持歸,不失遠庖廚之義,足矣。〔答〕此掩耳盜鈴也。若使人代殺,即可嫁禍於人,則屈受笞杖者,但當怨隸人,不當怨官長。若他處就戮,即可遷怨彼處,則枉判流徙者,但當恨邊地,不當恨刑官。豈物類可欺,自心可欺耶?

〔問〕所放之物,被人捕去,奈何?〔答〕捕者自捕,放者自放。譬如良醫療病,不能保將來之不死;譬如凶年設粥,不能保日後之不饑;譬如工師構大廈,不能保久遠之不壞。世間萬事皆然,何獨至於放生而疑之。無如今人當名利所在,則奮然勃然,略無顧慮,獨至善事當前,則逡巡畏縮,百計求其弊端,宜乎釀成此苦娑婆界也。

〔問〕物既損傷,放之未必終活,何苦枉費錢財?〔答〕物既損傷,尤可憐憫。若乘此而生,固莫大之功。倘不幸而死,使物類善終,不猶愈於鼎鑊煎熬乎?譬如獄中之囚,明知其無辜而將縱矣,豈得因彼形容枯槁,反置之死地乎?

〔問〕行善以立心為主,心地苟善,何須戒殺?〔答〕何哉?爾所謂善心者,為口腹之娛,使物類受彌天痛苦,究竟一入咽喉,遂成糞穢膿血,則天下凶心毒心,莫此為甚矣。試問善心更在何處?吾恐三惡道中,儘是此輩善心人也。

〔問〕吾則無可無不可,非戒殺非不戒殺,置之無心而已。〔答〕無心戒之,功固不淺,無心殺之,罪亦不輕。寇盜劫掠他家,飛矢誤中於汝,汝能諒其無心乎?

〔問〕異類眾生,不下恒沙之數,今所救有限,亦何濟於事?〔答〕上帝好生惡殺,生全一物,已合天心,況多命乎?譬之貧者,銅山金穴不可得,即斗粟亦足延命。

釋業重難救之疑(凡六辨)

〔問〕物類烹割,勢所難逃。我縱不殺,必有殺之者,不殺何益?〔答〕物罪固不可逃矣,己罪獨不可逃乎?因不可逃而殺之,與彼同受不可逃之罪矣。獨不思物類前生,亦執不可逃之見,以致今日不可逃也。奈何處可逃之地,不思早自逃乎?

〔問〕世間物命,類多欠債相償,殺之何罪?〔答〕物命償債,理所固然,但有對受殺果,不對受殺果之分耳。對受殺果者,前世彼曾殺我,今怨對相逢,理當酬我也。不對受殺果者,前世他人曾被其殺。今業報雖至,不當酬我也。世人一宴之時,牲肴數品,一盤之肉,細命百千,安得盡取對受者而殺之?故知取償於宿世者,千中希(*同「稀」)得一二,而借債於來生者,比比皆然也。言念及此,良可畏矣。

〔問〕不對受者殺之,固當有報。若對受者,一往一來,殺報已盡,庸(*難道)何傷哉?〔答〕子不見市人相毆乎?此以杖來,彼以杖往,兩拳迭下如雨。曾見一往一來之後,各各束手平心乎?菩薩於未來世因緣,洞若觀火,所以遇怨仇而不報也。

〔問〕佛言:「有生之屬,或多宿世父母六親」,有何證驗,而忍作此想?〔答〕六道眾生,無量劫來,輪回不已。若以一劫論,其數無量,安見目前一切,與吾無關耶?汝作是想,猶且不忍。倘不知而殺,或見殺不救,獨何忍乎?所謂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矣(*緦:細的麻布;緦麻,古代喪服之一。小功:古代喪服之一,用較粗的熟布織成)。

〔問〕宿世六親既多,則墮於異類者亦多,但既為六親,定然與吾有緣,縱墮異類,未必死於吾手。〔答〕爾亦知六親亦從怨對中來乎?吾蒙其惠者,彼酬吾債也;彼蒙吾惠者,吾酬彼債也。縱或至親骨肉,得從善緣相聚,又因愛之過深,未免責望過切;責望不已,繼以憤怒;憤怒不已,兩生嫌隙。第一世少有嫌隙,即種第二世仇怨之本;第二世既成仇怨,即種第三世相食相誅之本。而其間強淩弱、大吞小,無所不至。須知仇怨之根,皆從親起。人若無親,即無怨;無怨,亦無親。怨親者,對待之勢,輪回之本。如來教人怨親平等,其旨微,其利溥矣。

〔問〕見人殺生,雖發救度之願,而力不從心,奈何?〔答〕默持一切神咒,或稱佛菩薩名號,或代其發懺悔心、出世心,則被殺之物,自然受益。

釋賓燕違俗之疑(凡四辨)

〔問〕親朋在座,蔬食不可成歡;勝友談心,嘉肴方足明禮。為物類而廢宴享,非通論也。〔答〕其人而為善士,則必喜我戒殺,必不疾我之慢。其人而疾我之慢,則必口腹之小人。慢之亦無不可。冒重罪而奉他人之口,吾弗為之也!

〔問〕嘉賓燕會,大禮所關,肴核簡略,其如禮教何?〔答〕禮與其奢也,寧儉。食前方丈,仁人之所不為也。人而不仁,如禮何?

〔問〕燕會競為奢靡,目下已成風尚,縱欲挽回,孤立無助,奈何?〔答〕既不能挽回風化,獨不可自善其身乎?舉世皆濁,吾獨清;眾人皆醉,吾獨醒,方稱勇毅丈夫。若隨俗遷流,以順為正,則妾婦之道耳。

〔問〕賓至特殺,固當戒矣。倘親朋猝至,不及取辦於市廛,若何?〔答〕「既持殺戒,則肅賓(*款待賓客)之物,自當早為儲蓄。客至而憂失禮,皆平日輕視物命所致耳。願雲禪師偈云:「千百年來碗裏羹,怨深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半夜聲。」宴客者,宜書之座右。

釋葷血禱神之疑(凡六辨)

〔問〕禱神者,或求生子、延壽,或求功名財貨,舍牷(*純色的牛)牲,無以明敬,若何?〔答〕天地神明,好生惡殺。使物類無子以求子,減壽以求壽,喪命以求名利,無論天理不容,自心亦不忍矣。求子得子,後自不絕也;求壽得壽,命自不盡也;求名利得名利,運自當亨也。不寧惟是,甚有本宜得子,反因殺生而絕後,未可知也;本當延壽,反因殺生而減算,未可知也;本有名利,反因殺生而折福,未可知也。未也,此猶現生業報也。至輪轉三途,迭相酬報,更無窮期也。徇一時世俗之情,受萬劫難償之苦,其此之謂歟?

〔問〕假使父母有疾,醫藥既無片效,又不問卜求神,將束手待其斃耶?〔答〕大限既盡,天地且莫奈之何,何況鬼神?殺生拜祭,徒增業障耳。若愛親出於迫切,生死不能了然,則用蔬肴酌獻可也。聽小人邪說,必欲用葷,不可也。

〔問〕凡持齋者,祭可用素,若出自食肉之家,慢神甚矣。〔答〕鵲獨吞一腐鼠,鳳凰決不起而奪之。

〔問〕血食鬼神(*血食:古時殺牲取血,用來祭祀,因此得名),後墮地獄,信有之乎?〔答〕豈惟鬼神,縱生非想非非想天,福盡還受其報。昔摩耶夫人問地藏菩薩言:「云何名為無間地獄?」菩薩答言:「不問女人、男子,或龍或神,或天或鬼,悉同受之。故稱無間。」(出《地藏菩薩經》)神福既盡,輪轉三途,理固然也。

〔問〕均是神也,或血食,或不血食。何故?〔答〕宿世正直,故為神明。就正直中,瞋心重者,必墮血食,慈心勝者,不墮血食。又因宿世布施作善,故為神明。若不知三寶,但修世間善事,則福勝於慧,必墮血食;若深信因果,於佛事門中布施,則慧勝於福,不墮血食。

〔問〕人壽修短,若鬼神不能為主,宜乎禱之無驗。而世有患病之人,百藥不效,迨去問卜求神,其疾頓除者,則修短之數,鬼神操之明矣,安得不群然奉之?〔答〕前此之病,鬼神所致,後此之壽,非鬼神所延也。壽若未盡,不禱亦愈;命欲終時,禱亦無效。不過血食邪鬼,觀釁而動,乘機索食耳。愚者但見適逢其會,遂深信不疑。見禱後病癒者,必曰此禱神所致也。見禱後隨死者,又曰此不及早求神,故至此耳。嗚呼!此等之人,吾決其世世為牷牲矣。《譬喻經》云:「鬼神知人壽命罪福,不能生人、殺人,不能使人富貴貧賤,但欲使人作惡犯殺,因人衰耗而撓亂之。得設祠祀耳。」

釋饗親祭祖之疑(凡六辨)

〔問〕為祀神殺生,固知不可矣。為養親殺生,未識亦有罪乎?〔答〕殆有甚焉。善則歸親,過則歸己,人子之道也。自則不殺,獨為養親而殺,是歸過於親矣。假令國家法網,自不敢冒,而獨可使父母冒之乎?鬼神之福,享盡輪回。豈父母之福,享之不盡乎?倘父母不持齋,用三淨肉可也,或求肆中熟食,可也。倘謂必出於殺而後可,則是鴆酒止親渴矣。客忿然作色曰:「是何言與?孝為百行之首,殺物養親,乃名正言順事,上天必不肯以殺生之罪,加於孝養之人,物類諒不能以微細之怨,報於命終之後。〔答〕以子一身觀之,當奉養者,不過二人。若合天下觀之,則當奉養者,河沙不足喻其數。若皆為養親而殺,則雖積骨如山,流血盈海,亦不足為罪矣。殺如是無量眾生,其中保無有宿世之六親乎?殺過去眷屬,供現在父母,顛倒固已甚矣。倘害過去父母,供現在父母,顛倒不更甚乎?若云出於養親,天必見諒,試問上帝於此,獨諒子一人之情乎?抑盡天下皆諒之乎?一言以蔽之,曰「弗思耳。」

〔問〕人子報本,莫重於祭。父母生不持齋,沒而用素,不順乎親矣。〔答〕倘謂祖先藉祭而飽,則一歲設祭,不及數次,其三百五十日不其餒乎?若謂外此不至於餒,則設祭不過盡人子之心耳。豈宰割造業,而可稱盡心乎?夫為子者,生時不能盡勞盡養,徒煩父母一世恩勤,死後僅以虛器虛名,又累父母多生業障,尚焉得為人子乎?曾元但養口腹(*曾、元:即「曾、玄」,曾孫,玄孫,指後人),尚不及父之養志,奈何既沒之後,反以口腹累之耶?孝子養親,猶需仁者之粟;殺物命而陳鼎俎,何不仁如是?

〔問〕子孫設祭,祖宗來享乎?抑不來享乎?〔答〕祖先若生鬼道,子孫能以精誠致之,則來享。若在天道,以受樂故,不肯來享。若在三途,以受苦故,不能來享。若生人道,別有六親,不復來享。子孫雖極誠敬,不過自享其福耳,如《中阿含經》所說。

〔問〕祖先若不來,更有他神受祭否?〔答〕有。《長阿含經》云:「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無有空者」。《優婆塞戒經》云:「若近樹林,樹神受祭,若近江河泉井,江河泉井等神受祭。」

〔問〕梁武帝以麵為犧牲,作史者皆謂其不血食(*血食,祭祀)之兆,故知祀先用素,非禮也。〔答〕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則可知仁。武帝殺六貴,灌壽陽城,是其不仁也。若以麵牲而論,則禱祀者,至今猶受其賜。倘此法不行,則物命傷殘,民財耗匱,又不知若何。武帝以一念之慈,令天下後世隱然消無邊殺業,則麵牲制度,較之成湯解網(*傳說成湯出遊時,看到有人用網捕鳥,便勸他撒開一面,好讓鳥能夠飛出去),子產畜魚(*春秋時,有人送給鄭國的子產一條魚,子產不忍心吃,叫手下人放到池塘裏去了),其功倍之又倍也。至於天下之失,乃國運使然耳,如云麵為犧牲之故,則陳、隋諸君,夫豈不用太牢(*指牛、羊、豬三牲),何亡之速哉?果若斯言,當日牲不以麵,則侯景之兵,必畏而避之矣。將謂帝王社稷安危,懸於畜生之去留耶?且聖如堯舜,不能保子之必類,安可以成敗論乎?蓮大師曰:「作俑者,象人以葬,仲尼譏其無後,則象牲以祀,仁人猶不滿焉,必欲捨似用真,何其忍也?」

〔按〕武帝即位後,斷酒禁肉,節儉愛民,暗室必整衣冠,暑月未嘗袒裼(*赤身裸體)。每大辟(*死刑),必持齋一月,臨刑為之流涕。休兵息民,頻書大有。自晉至隋,號稱小康者,莫如武帝,享國四十九年,壽至八十有六,皆莫有如武帝者。厥後子孫仕唐,八葉(*代,世)宰相(俱見《唐書》)。史臣因其奉佛,以私意詆毀,沒其所長,豈聖賢取善之公心乎?

釋古聖教殺之疑(凡六辨)

〔問〕伏羲氏制網罟,以佃(*打獵)以漁,然則伏羲非與?〔答〕捕魚網鳥,村夫童子皆能之,何待伏羲教詔?蓋洪荒之世,鳥獸繁殖,不為之防,人將大困,伏羲教民禦之,或未可知;否則或佃漁之事,興於伏羲之世,亦未可知。若謂其教人殺生,吾恐漁舟無賴,皆為伏羲功臣,而解網縱禽,饋魚使畜,反開罪不淺矣。尸子曰:「伏羲之世,天下多獸,故教人以獵。」

〔問〕伏羲之事,余既知之,但西伯養老,定母雞母彘之數,又何為?〔答〕古聖之政,有當因者,有當革者,如結繩變書契,巢窟變宮室,正不嫌於判古也。往昔以子弟為尸(*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使父兄叩拜趨承於下,何等顛倒?今唯設虛位,何等相安?則知不畜雞、彘,未始非善體文王意也,況五雞二彘之說,不過謂岐周家給戶足耳。籩豆之事,則有司存,聖人豈察及雞豚耶?文王罔攸兼於庶言庶獄庶慎,豈鳥獸孳尾(*孳尾:繁殖交配),而必核其數耶?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又豈能截然五之二之耶?以理斷之,未必有其事也。不然,文王澤及枯骨,枯骨無知者也。無知者澤猶及之,有知者反欲殺之,所見出於童稚之下矣。故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問〕孔子戒殺,不過不網不射宿耳。未嘗廢釣弋也,並欲戒之,將仲尼不足法與?〔答〕爾亦知釣弋之微意乎?釣者,所以引其不網。弋者,所以化其射宿。後人謂因養與祭而為之,亦淺乎窺聖矣。且試問後世所以尊夫子者,為其長於釣弋乎?抑為其道德莫加乎?若重其釣弋,則漁夫、獵叟,賢於孔子者多矣。若因其道德莫加,敢問君之道德,已能及孔子否?倘謂道德不能及孔子,先以釣弋法孔子,是猶學顏子,而但學其短命;學曾皙,而但學其嗜羊棗矣。噫,折巾效郭(*東漢時的郭林宗,是個名儒。一次遇雨,把頭巾的一角折下來遮雨。當時的人紛紛仿效,都把頭巾折下一角,稱為「林宗巾」),易名慕藺(*司馬相如原不叫相如,年輕的時候,傾慕戰國藺相如的為人,就改為相如),不足以為郭、藺,以吾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始可以為魯之男子,君其未之知耶?

〔問〕君子貴人賤畜,以貴殺賤,理所宜然,等而視之,迂腐甚矣。〔答〕論聖賢大道,則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如人手足,雖分貴賤,不可以手斷足。若止較眼前高下,則灶間奴婢,亦知呵罵畜生,何待君子說貴說賤。

〔問〕天地萬物,本吾一體,於何見之?〔答〕不觀子思之言乎?子思謂盡其性,則能盡人性;盡人性,則能盡物性。細玩幾個「則」字,其理自曉。不然,致「中」何以天地位,致「和」何以萬物育乎?

釋仁民愛物之疑(凡五辨)

〔問〕君子親親仁民,仁民愛物,施之有序,戒殺放生,先務其末矣。〔答〕孟子所言,是親疏次第,非先後次第。若必盡此而後及彼,則幼失父母,而利濟蒼生;未登仕版,而放生修善者,反得罪於君父矣。孟子豈作此執滯之論耶?又況親、仁、愛,理本相成,不宜分之為三。有子以孝弟為仁之本,是親與仁不可分矣。孟子稱以羊易牛為仁術,是仁與愛不可分矣。孔子謂斷樹殺獸非孝,是親與愛又不可分矣。譬之元首(*元首:頭)股肱雖有高下之殊,然其間血脈貫通,相依為命,豈可過為區別耶?

〔又問〕。〔答〕政惟仁民之故,勸人愛物,子之愛人也以口腹,仁民之小者也。予之愛人也以心志,仁民之大者也。

〔問〕儒門戒殺,不過謂見生不忍見死,聞聲不忍食肉。佛教必欲一蟲不傷,與墨子兼愛何異?〔答〕墨子當日,何曾有戒殺之說,考之古書,皆未見也。況其學術之謬,在薄親,不在兼愛。若以兼愛為非,則孔子謂「泛愛眾」,孟子謂「仁者無不愛」,試問「泛」與「無不」,何異於「兼」耶?至於摩頂放踵之說,乃好仁不好學所致,與從井救人,同其流失,彼既殺身無補,勢必反歸其咎於仁,孟子極其流弊,所以斥言之。此語不可向無智慧人道也。

〔問〕孟子謂人愛其兄子與鄰之子,本有差等,而佛氏有平等之說,故謂其近於墨耳。〔答〕孟子此言,論情也,非論道也。不觀仲尼之言乎?仲尼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又曰:「大道之行也,某未之逮,而有志焉。」觀此,則孟子所微言彈擊者,正孔子所咨嗟歎慕,為不可及者也。充孔子之言,則如天之無私覆,地之無私載,日月之無私照。充孟子之言,則愛其兄子,又不若自愛其子矣。故孔子一念,可擴充,而孟子一念,不可擴充也。況名教所以壞者,皆由爭名奪利,過於私之患,非過於公之患,則孔子所言,乃吾儒救時良藥,而孟子所言,不過以水濟水耳。論道者,當以孔子為正。

〔問〕然則夷子,反過孟子乎?〔答〕燕雀安能擬鴻鵠。愛鄰猶兄子,孟子之言也,信為夷子實事。誤已。

釋因果差別之疑(凡七辨)

〔問〕好生得長壽,好殺致夭亡,定理也。奈何有好生而壽短,好殺而壽長者?〔答〕報有三。今世所為,一者今生受報,二者來生受報,三者多生多劫受報。好生壽短,宿世孽也,不好生則愈短矣。好殺壽長,宿世福也,不好殺則愈長矣。

〔問〕某某亦曾戒殺放生,誦經持咒,今不見有報,何與?〔答〕報之遲速,視緣之熟與否耳。緣未至而求速報,是猶甫下種而望禾稼之登矣。況官非(*同「匪」)火盜疾厄,人所恒有,今不見此禍,亦即是福,安知不有默佑之者乎?

〔問〕現報示人,方知畏懼,遲至後世,皆謂渺茫,天何不使人速受其報乎?〔答〕報之遲速,自業所招。善人前孽既至,不能先報其善,惡人宿福既臨,不能先報其惡。譬如治圃之人,先植桃而後植李,雖巧於灌溉。不能使尺寸之李,先成於拱把之桃也。若必俟現報而信,亦愚之甚矣。

〔問〕某某未修福時,所求如意,作善之後,觸向坎軻,將謂業報偶然相值乎?〔答〕若非偶然,定是宿世有業,當受重報,因其修福之故,轉重令輕耳。譬如大辟(*死刑)之囚,冬間方行就戮,未至其期,因有力貴人之請,杖而遣之也。

〔問〕布施者富,慳貪者貧,不必言矣。但今好施之人,類多窮困,富家巨室,鄙吝偏多,何為其然也?〔答〕人處逆境則思,思則善心生;順境則樂,樂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自然之理也。況輪回之事,互為高下。貧若慳吝,後世益貧。富若行施,來生愈富,不均甚矣。《業報差別經》云:「若有眾生,因勸布施,後還追悔,先富後貧。若有眾生,因勸少施,施已歡喜,先貧後富。復有眾生,先曾布施,不遇福田,流浪生死。在於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報微劣,隨得隨盡。以習施故,雖處貧窮,而樂行施。復有眾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識,暫一行施,值良福田。以田勝故,資生具足,先不習故,雖富而慳。

〔問〕殺生之人,使物類不保其子,宜得絕嗣報。而漁舟殺業最重,何以子息偏多。〔答〕世間子女,有以福致者,有以孽致者。漁人因衣食之計,廣行殺害,故其業力所感,即有作惡眷屬,分其衣食,使彼晝夜劬勞,不足供用,子愈多,累愈重也。君不見犬羊雞豚,乳輒數子,而天仙列宿,永不產育耶?宜熟思其故矣。

〔問〕人生斯世,當學聖賢大道。上有益於朝廷,下有功於萬姓,乃為可貴。至因果之說,何關世道人心乎?〔答〕因果之理,即聖賢之道也。《書》言:「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作善、作不善,因也;降祥、降殃,則果矣。在《易》為吉凶消長,在《洪範》為五福、六極,在《無逸》為壽夭,在佛教為因果,其實一理而已。末世恣行惡業,不畏王法,不顧廉恥,然清夜一思,惴惴焉不敢為惡者,惟恐死後受報耳。噫!自有佛法以來,不知令多少亂臣賊子寒心,多少巨慝豪強落膽,則因果之說,不可謂非有功儒教,有補王綱也。若謂善惡不復有報,死後不復受形,則世人更無所忌憚,彼見為聖為賢,徒然自苦,犯上作亂,反為得計,而天下有不疾趨於亂者乎?無如今人論及聖賢之理,輒以不談因果為高,務欲別於二氏。只此便是好名之念,其於聖賢大道,未夢見在也。 晉永嘉四年,天竺佛圖澄至洛陽,見石勒好殺,欲往化之。勒問:「佛道有何靈驗?」師知勒不達佛理,先示以神通。即取缽水燒香咒之,忽生青蓮華。勒遂信服。由是每有所誅,師必開陳報應,蒙救濟者甚眾(出《晉書》)。又如南宋周顒,見明帝行多慘刻,不敢顯諫,輒誦經中罪福因緣之事,明帝為之動容改悔(出《南史》)。嗚呼!不賞而勸,不怒而威,使民日遷善,而不知誰為之者,吾於如來之大教見之矣。

釋惡道有無之疑(凡四辨)

〔問〕人為萬物之靈,恩怨猶或顛倒,畜生至愚,反能報怨酬德,何為者?〔答〕恩仇報復,有可思議者,有不可思議者。知其恩怨而報之,可思議者也;不知其恩,而宿世有善緣者,見之自生歡喜;不知為怨,而往昔有惡緣者,遇之自生忿恚,此不可思議者也。蓋殺業之報,有遲有速,業緣既至,不問天仙人鬼,無得而逃。假令未來之世,行殺者生於人中,被殺者生於畜中,則有蛇傷、犬咬、虎吞諸事。行殺者生於人中,被殺者生於鬼中,則有癘疫、奔屍、橫夭諸事。行殺者生於人中,被殺者生於天中,則有災殃、疾病、暴亡諸事。又使行殺者生為良民,被殺者生為官吏,則有牢獄、枷鎖、枉死諸事。行殺者生為軍士,被殺者生為將卒,則有刀傷、箭斃、陣亡諸事。又使行殺者生天中,被殺者生修羅中,或行殺者生修羅中,被殺者生天中,則有搖山、撼海、戰鬥諸事。世人一遇患難,輒怨天尤人,而不知所以致此者,各有由也。

〔問〕地獄之說,不過勸人為善耳,豈真有哉?〔答〕陽間既有牢獄,冥府何獨無之?佛雖勸人為善,豈作妄語,欺人耶?王龍舒云:「世人所以妄語大抵非欲趨利,即欲避害。佛視天帝之位如敝屣,金玉之寶如瓦礫,何趨利之有?視刀劍割體如畫空,猛火燒身如爇(*燒)影,何避害之有?不惟不妄語,且無所用其妄語。」 世尊在無量劫前,曾於此間為忉利天王,名善日光。此界名珊瑚池,舉世好殺,世尊化為夜叉,向人索食,世人驚問,答曰:「但欲食殺生者。」每於殺生所,取化人食之。舉世大怖,盡戒殺生。佛言:「我雖化導無量眾生,然事出欺誑,仍受其報。」(出《大悲蓮華經》)。觀此,佛豈妄言地獄。

〔問〕地獄之說,即在陽世,且如乞丐,枵腹鶉衣(*枵腹:空腹,指饑餓。鶉衣:衣服破舊襤褸),便同餓鬼;囚徒枷鎖羈身,即成地獄。豈有劍樹刀山,即畜生宰割之頃是?豈有鑊湯爐炭,即畜生煎熬之頃是?〔答〕此言似是而實非也。謂陽世亦有地獄,則可。謂地獄即在陽世,不可。且如下愚之流,人或比之畜生,豈得謂此人即是畜生,更無戴角披毛之畜生耶?昔司馬溫公,作解禪偈。以君子坦蕩蕩為天堂,小人常戚戚為地獄,而蓮大師深譏之,以為其弊必至於撥無因果。倘子之說是,則經典所垂,皆妄語耶。

〔問〕地獄固有,但載在外書,儒者不當出諸口耳。〔答〕口欲諱之,不如身先避之,得其避之道,雖逢人勸勉,可也。否則絕口不談,有何益哉?

釋持齋斷肉之疑(凡八辨)

〔問〕殺傷物命,罪固大矣。至於食肉,宜若無罪。而經言食肉必得惡報,則冥間法網太苛矣。〔答〕非獨冥間,世間法律,亦復如是。殺生譬之劫盜,食肉譬之窩贓,窩主與盜,相去幾何? 世尊告大慧菩薩云:「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一切眾生,展轉常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臭穢不淨,不應食肉。諸天厭棄故,不應食肉。令口氣臭故,多惡夢故,不應食肉。入於空間林中,虎狼聞香故,不應食肉。聽食肉者,無有是處。」(詳載《楞伽經》)

〔問〕衣食皆係前定,福多則所享亦多,持齋乃薄福耳。〔答〕食則是君祿,不食是君福。持齋戒殺,適見其福厚耳。如謂但得入口,即名為福,則雞吞蜈蚣,鵲啄蚯蚓。人反遜其福耶?

〔問〕信斯言也,必持齋而後可,試問孔子持齋乎?〔答〕持齋。《書》言:「齋必變食。」子之所慎齋。《禮》言:「致齋於內,散齋於外。」班班可考(*班班:明顯,明白),必齋戒而後可交神明,則食肉為昏濁之法可知矣。今人事事不如孔子,而不持長齋,必欲藉口於孔子,將以食肉為入聖之門耶?

〔問〕儒者處世,當以遠大為期,若拘拘於不飲酒,不茹葷,則近愚夫愚婦矣。〔答〕愚夫愚婦中,持齋者什鮮一二。食肉者遍地皆是,豈持齋者愚,食肉者不愚耶?子試問古來大憝(*大惡人)、奸惡,有持齋者乎?無有也。試問魁劊屠兒、市井無賴,有持齋者乎?無有也。觀此,則持齋者可知矣。

〔問〕持齋之善,余既知之,但形容枯槁,奈何?〔答〕真身為重,假身為輕。

〔問〕世間五種辛菜,本從地中所產,何為並此戒之?〔答〕為其辛臭故,能障菩提故,食之諸天厭棄故,熟食助淫,生食發恚故,邪魔餓鬼聞氣,常舐其唇故。

〔問〕有人謂吾雖不持齋,然勝於持齋而破;有人謂吾雖持齋而破,猶愈於不持,敢問優劣何如?〔答〕譬之仕宦,其不持齋者,未登仕版者也;持之而破者,既登仕版而被黜者也。暫持而破,如甫入朝班,旋遭放逐。久持而破,如向居權要,忽賦歸田。

〔問〕吾等甚欲持齋,但美味在前,便不能自主,奈何?〔答〕當作五種不淨觀,則決定能持矣。何者為五?一者厥種不淨,謂肉食皆畜生之精血故。二者所食不淨,謂豬、羊所食,無非糟糠糞穢故。三者住處不淨,謂其設身於大小便利之中故。四者腹中不淨,謂其革囊中滿盛惡露故。五者死後不淨,謂其腐爛時,與死人無異故。

釋佛理難信之疑(凡五辨)

〔問〕君論戒殺之道,動引佛經,則佛理似乎可信矣。而楚王英最先奉沙門法,何反罪廢及禍耶?〔答〕楚王遇禍,正坐不奉法之故耳。人既歸心佛門,即當敬順佛語。佛於為子者教以孝,為臣者教以忠,煌煌聖訓,遍載琅函。楚王既敬其法,反謀不軌之事,則佛門之罪人矣,安得獲佑於佛耶?說之不以其道,君子猶且不說。豈天中天,聖中聖,反因私黨逆乎?淺人藉以謗佛,適自形其所見之小耳。

〔問〕楚王遇禍,既聞命矣。但梁武帝奉佛,其後餓死台城,何故?〔答〕餓死台城,迂儒之說也。考之《通鑒》,侯景攻陷台城,見武帝在太極東宮,神色不變。景不敢仰視,退告王僧貴,有「天威難犯,不敢再見」之語。後武帝每有所求,多不遂意,飲膳亦為景所裁節。王綸上雞子數百枚,武帝口苦求蜜,不得,再曰「荷荷」,遂殂。夫曰口苦,則非枵腹可知;曰求蜜,則非療饑可知;飲膳僅云裁節,則非全無可知。帝王之家,雖殘羹餘粒,猶足以供數人之飽,豈若灶間奴婢,裁節之而即餓耶?雞子至數百枚,他物必稱是矣,焉有數百枚雞子在旁,而可稱餓死耶?噫,天下古今鬚眉丈夫,自以為是者甚多,然只此一段史文,不覺以耳為目,何況其他深經奧義乎?

〔問〕後之論者,皆謂武帝捨身,並其天下而捨之,吾是以不取耳。〔答〕古今聖愚,從未有不捨其身者,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日無常萬事休。後人雖笑武帝捨身,不知自己之身,亦捨之久矣。只如足下今日,深以武帝為非,不知將來亦定有一日捨身在。譭謗佛者,捨身於地獄道;譭謗法者,捨身於餓鬼道;譭謗僧者,捨身於旁生道。恐求為同泰寺而不可得也。

〔按〕《舊鑒》、《僧史》、《金湯編》等書,皆載大通元年,造同泰寺成,帝幸寺,捨身三日,群臣皆捨財帛。中大通元年,帝復幸其寺。講《涅槃經》題,非又捨身也。世傳三次捨身,誤矣。又加「為奴」二字,又曰群臣以金帛贖出,未免文致之辭,曲加詆毀。噫,仲尼之世,作史者已無直筆,安望末世史官,不隨俗為毀譽乎?

〔問〕餓死之謬,固灼然無疑,但諸佛、菩薩,救苦尋聲,武帝如是捨身奉佛,奈何任之不救?〔答〕捨在於心,不在於身。武帝身雖捨而心未捨也。若純心出世,則棄天下如敞屣,乃以垂暮之年,招納侯景,圖取中原,則知三日捨身,未免求福之念,非純心出世也。然即其寫經造寺,種種功德,亦有可取,所以雖遇叛逆,猶得以高壽令終,不可謂非福力所致也。春秋時,深惡孔子者,莫如盜蹠、桓魋,然彼二人者,一以壽終,一為司馬。敬信孔子者,莫若顏淵、冉伯牛、子路。乃三人者,或短命、惡疾,或遇難菹醢(*一種酷刑,把人剁成肉醬。此指子路之被殺)。此何以說焉。定業難轉,內典中具言之。台城之變,無容致疑也。 志公禪師將示寂,詣內殿別帝,帝大驚,因問國祚修短。師不答,但指喉及頸示之,蓋指侯景也。帝不悟,又問。師曰:「老僧塔壞,則陛下社稷亦壞。」師滅,帝為建塔於鍾山,工既畢,帝忽思曰:「木塔其能久乎?」命易之以石,冀其久遠。拆塔甫完,而侯景兵已入矣(見《護法論》、《金湯編》及《舊通鑒》)。數之前定如此。

〔問〕吾儒既誦法孔子,當以排斥異端為己任,子反欲左袒之,何耶?〔答〕君亦未知異端之謂矣。異端者,其大端異乎聖人也。如惻隱為仁之端,無惻隱,則異端矣。羞惡為義之端,無羞惡,則異端矣。聖心無意必固我,有之,則異端矣。吾道一以貫之,不一貫,則異端矣。宋孝宗曰:「佛之五戒,即五常也。」仲尼之道,夫何遠之有?今人不察其故,一聞慈悲之說,出於佛氏,必反乎其說,而吾儒之仁,於斯而喪。聞盜、淫之戒,出於佛氏,必反乎其戒,而吾儒之義,於斯而亡。聞妄言之禁,出於佛氏,必反乎其禁,而吾儒之忠信,於斯而滅。豈非欲衛道,而反害道耶?況聖賢之道,大公無私,堯則允恭克讓,舜則捨己從人,夏禹不矜不伐,文王望道未見,何嘗互相排擊?孟子距辟楊墨,由於萬不得已,臂如大黃巴豆,良醫偶一用之,非日日必需之物,若謂孟子之功,全在距辟楊墨,則當年若無二子,孟子將無得而稱耶?而孟氏俎豆,所以百世不祧者(*始祖之神永遠不遷),得毋反受楊墨之蔭耶?宋儒不及孟子,其憤憤之氣,反過於孟子。今人又不及宋儒,其憤憤之氣,又過於宋儒。自今以後,不知何所底止?吾為此懼,不覺言及於斯,知我、罪我,又何問焉?



【 評論 】 【 推薦 】 【 打印 】
上一篇:業道輪迴經典選輯  海濤法師選輯
下一篇: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 了凡弘法學會譯整
相關文章
本文評論
發表評論


點評: 字數
姓名: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因果輪迴與命運'定律"
三世因果示現的145種果報,對照查看一下自己的情況!  
03/26/2011 01:50 pm公開累積瀏覽 1 0

 轉載自了因明果
《佛說善惡因果經》簡譯
  佛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阿難請問命運為何千差萬別?佛告訴阿難:都是由於前世用心不同,例如:
  1.前世忍辱,今生相貌端正。
  2.前生愛發脾氣,今生長相醜陋。
  3.前世貪心又吝舍,今生貧窮。
  4.前生禮敬三寶,今生高官顯要。
  5.前世驕傲輕視人,今生出身下賤。
  6.前世對人恭敬,今生身形高大。
  7.前生輕視正法,今生身材短小。
  8.今生兇狠不認錯,前世是羊。
  9.今生紅眼睛,前世吝惜火光明。
 10.今生眼小如麻雀,前世縫鷹鳥眼。
 11.今生啞吧,前世譭謗正法。
  12.今生耳聾,前世不喜歡聽正法。
 13.今生缺齒,前世愛啃骨肉。
 14.今生鼻塞,前世燃不好香供佛。
 15.今生兔唇,前世愛釣魚。
 16.今生皮膚黑,前世佛像安在屋簷下煙薰處。
  17.今生手腳殘廢,前世看到師長不肯起立致敬。
 18.今生駝背,前世衣衫單薄背對佛像。
 19.今生脖子短,前世看到尊長縮頭走避。
  20.今生有心痛病,前世砍刺眾生身體。
  21.今生常咳嗽,前世冬天給人冰冷食物。
  22.今生沒有兒女,前世殺雛鳥。
  23.今生多子多孫,前世喜歡救養生物命。
  24.今生長壽,前世慈心不殺生。
  25.今生短命,前世好殺生。
  26.今生大富,前世好佈施。
  27.今生聰明,前世喜歡誦經求學問。
  28.今生愚笨,前世為畜生。
  29.今生急躁,前世為猴子。
  30.今生有惡疾,前世破壞三寶。
  31.今生手腳不隨,前世捆綁眾生手腳。
  32.今生個性惡毒,前世是蛇蠍。
  33.今生身相端正,前世持戒。
  34.今生六根不完全,前世破戒。
  35.今生不愛乾淨,前世為豬。
  36.今生喜愛歌舞,前世為歌伎。
  37.今生多貪心,前世為狗。
  38.今生脖子長瘤,前世獨食。
  39.今生常口臭,前世愛惡口罵人。
  40.今生舌短,前世暗中罵尊長。
  41.喜淫他人婦女,死墮鵝鴨。
  42.喜淫九族親人,死墮雀鳥。
  43.吝惜經書,藏匿智慧不教別人,死作土木中蟲。
  44.喜好騎馬射箭,死後轉蠻荒地方。
   45.愛好打獵殺生,死墮豺狼。
   46.喜歡穿彩色衣服,死作斑駁鳥。
  47.喜歡學人語調,死作鸚鵡。
  48.喜歡宣揚別人壞事,死墮蟒蛇。
  49.蠻橫惱害別人,死作懊惱蟲。
  50.喜歡流傳惡作劇信息,死作鴟梟鳥。
  51.常咒別人遭殃橫禍,死作野狐。
  52.喜歡驚嚇人,死作蝩鹿蟲。
  53.前生控制人糧食,今生作啄木蟲。
  54.盜用僧水,來生作水中魚鱉。
  55.污染眾僧地,來生作屏中蟲。
  56.盜僧果子,來生作食泥土蟲。
  57.前生偷僧物,今世作牛驢。
  58.向僧人強借貸,來生作白鴿。
  59.辱罵眾僧,來生作牛身上蟲。
  60.吃眾僧菜,來生作野菜蟲。
  61.拿用僧雜物,來生作飛蛾。
  62.濃妝豔抹抽菸入寺,來生作醜嘴鳥。
  63.夫婦在寺中共宿,來生作青頭台蟲。
  64.坐佛塔,來生為駱駝。
  65.穿鞋入寺,來生作蝦蟆。
  66.聽經時亂講話,來生作百舌鳥。
  67.汙僧尼淨行,死墮鐵窟地獄,百萬刀輪,斬截身體。佛告訴阿難,到寺廟有兩種心,一種善心,另一種噁心
  68.若到寺中,禮佛敬僧,請問經義,受戒懺悔,供養三寶,不惜身命,護持大法,就是最上善人。
  69.若到寺中,只向眾憎要東西,強求借貸,或是找眾僧缺失,存心破壞憎譽,或白吃僧物,毫無羞愧心,甚至將寺中餅果菜肴,私自帶回家用,此等人死墮鐵丸地獄,鑊湯、爐炭、刀山、劍樹等等地獄,就是最下惡人。
佛又說:
   70.今生搶劫剝人衣服,死墮寒冰地獄,罪畢轉生為蠶。
   71.不喜歡點燈照亮佛經佛像,死墮黑暗地獄。
  72.今生屠殺斬截眾生,死墮刀山劍樹地獄。
  73.今生喜好打獵殺生,死墮鐵鋸地獄。
  74.今生行為邪惡,死墮銅柱鐵床地獄。
  75.今生多妻妾,死墮鐵磨地獄。
  76.今生多丈夫,死墮毒蛇地獄。
  77.今生燒烤雛雞,死墮灰河地獄。
  78.今生殺豬雞,死墮鑊湯地獄。
  79.今生禁閉虐待豬狗,死墮尖石地獄。
  80.今生常喝醉酒,死墮飲銅地獄。
  81.今生斬截眾生,死墮鐵輪地獄。
  82.今生偷僧果子,死墮鐵丸地獄。
  83.今生食豬狗腸肉,死墮糞尿地獄。
  84.今生賣生魚,死墮鐵犁地獄。
  85.今生繼母虐待前母子女,死墮火車地獄。
  86.今生好挑撥是非,死墮鐵犁地獄。
  87.今生惡口罵人,死墮拔舌地獄。
  88.今生愛說謊話,死墮鐵針地獄。
  89.今生殺生祭邪神,死墮鐵碓地獄。
  90.今生作地理風水師、喪葬業、算命師,欺騙多收財物,死墮鐵銅地獄。無量惡鳥啄食身肉筋骨,受苦無窮。
  91.今生作巫婆欺騙他人財物,死墮肉山地獄。
  92.今生作巫婆騙人可上天取魂神把人救醒,死墮斬腰地獄。
  93.今生作巫婆教人殺生米其大神,降禍於眾生或大地,死墮斬身地獄,鐵馬啄其眼。
  94.今生作醫生,病治不好又騙病家財物,死墮針炙地獄,全身被火燒。
  95.今生破塔壞寺,侮辱僧尼,不孝父母,死墮阿鼻大地獄,歷經八大地獄和一百三十六小地獄,受苦一至五劫才能出來,若未遇到善知識識教導很快又墮地獄受苦。
 
佛說:
  96.為人身形高大,汙穢,愛發脾氣不明理,前生是駱駝。
   97.為人愛走路,不怕險難以滿足食欲,前生為馬。
  98.為人腳不怕寒熱,記憶力很差,前世為牛。
   99.為人自以為是,高聲無愧,是非不分,前世為驢。
  100.為人貪好肉食行為大膽,前世為獅子。
  101.為人身高大眼,受遊野外,討厭妻子,前世為虎。
  102.為人體毛長眼小,喜換住處,前世為鳥。
  103.為人性情返複不定,喜殺害蟲,前世為野狐。
   104.為人勇健,淫欲少,不愛妻子,前世為狼。
  105.為人不愛好衣服,喜歡乘機捕捉姦淫非法事,小時眼神兇惡易怒,前世為狗。
   106.為人好淫,愛說黃色笑話,前世為鸚鵡。
  107.為人喜歡在大眾中,愛說話煩人,前世為鴝鵅。
  108.為人矮小好淫,見包心迷,常換女伴,前世為雀。
  109.為人紅眼短齒,說話吐口水,睡相纏身,前世為蛇。
  110.為人不辨是非,說話口氣嗔毒,前世為木中蠹蟲。
  111.為人愛獨處貪食,晚上睡眠少,前世為狸。
  112.為人愛偷盜,貪財記怨,不分親疏,前世為鼠。
  113.為人破塔壞寺,隱藏三寶物自己用,死墮阿鼻大地獄,罪畢轉生為畜生,像鴿雀、鴛鴦、鸚鵡、青雀、魚鱉、彌猴、獐鹿等,若得人身,生為陰陽人淫女。
  114.為人愛發脾氣,死墮毒蛇、獅子虎狼、熊狸鷹雉,若得人身,喜歡養豬雞,作屠夫獵人或獄卒。為人愚癡,不解道理,死墮象豬牛羊、水牛蚤虱、蚊子螞蟻,若得人身,耳聾眼盲口啞,肢體不全,駝背,不能接受佛法。
  115.為人驕傲輕視人,死墮糞蟲,駝驢狗馬,若生為人,受奴婢身,貧窮乞丐,為眾人輕賤。
  116.為人當官借勢,貪取民物,死墮肉山地獄,百千萬鬼,割食其肉。
  117.今生喜歡強迫別人站立不得休息,死墮白象,只能站著不能臥睡。
  118.今生破齋戒而夜晚飲食,死墮餓鬼,百萬萬歲,不得飲食,要吃食時,口出火焰。
  119.今生喜歡赤身露體,死作寒梟蟲。
  120.今生齋戒時,暗藏食物偷吃,死墮熟鐵地獄,再生為人,因咽寒病短命而死。
  121.今生禮佛頭不著地,死墮倒懸地獄,再生為人喜歡欺騙人。
  122.今生禮佛不合掌,死墮偏僻地方,常辛苦工作而無收穫。
  123.今生聽到法師引罄聲不起立讓路,死墮大蟒蛇,被許多小蟲啃食。
  124.今生拱手禮佛,死墮反縛地獄,再生為人,常遇惡事。
  125.今生合掌五體投地,誠心禮佛,常出生尊貴,生活快樂。
  126.今生常生氣又貪吃,前世為顛狂人。
  127.今生凸眼邪視,前世邪眼看別人婦女。
  128.今生護太太罵父母,死墮斬舌地獄。
  
    佛告訴阿難,以上眾苦,都是由於造十惡業,上品墮地獄,下品墮餓鬼,中品墮畜生。造十患業都會墜三惡道,若生為人,各得兩種苦報:(1)殺生的人:短命和多病。(2)搶劫偷盜:貧窮和財產保不住。(3)犯邪淫:配偶不貞良和夫妻相諍,不隨己心。(4)犯妄語:常被誹謗和被騙。(5)犯兩舌(挑撥離間):破壞眷屬和得弊惡眷屬。(6)犯惡口:常聞惡罵聲和說話常引起諍訟。(7)犯綺語(花言巧語):說正經話沒人相信和所說的話無法實現。(8)犯貪心:貪財永不滿足和所求不能如意。(9)犯嗔(兇惡毒狠):常被人找麻煩和常被人激怒傷害。(10)犯邪見(愚癡):常生邪見家庭,心常自卑、陽奉陰違。
  
     以上十惡業為造成眾苦的主要原因。會中犯十惡業的人,害怕的請問如何避免三惡道苦,
佛說:
  129.今生造搭建寺,來生必作國王。
  130.今生作縣市長護持佛寺,來生必作宰相大臣,州長郡長,衣車充足。
  131.今生以身作榜樣感化別人,作種種功德,來生必大富,眾人敬仰,無往不利。
  132.今生喜歡燃燈照明,來世生在日月天中。
  133.今生喜歡佈施慈心收養生物,來生必大富。
  134.今生喜歡佈施飲食,來生飲食充足,身體力氣充足,長壽聰慧,若佈施給畜生得百倍福報。
  135.佈施無善根人得千倍福報。
  136.供養持戒比丘得萬倍福報。
  137.供養法師,流通大乘經,宣講如來秘密法藏,使大眾開心眼,得無量福報。
  138.供養菩薩諸佛,福報無盡。
  139.供養父母或佈施病人,也得無盡福報。
  140.今生幫眾僧洗浴,來生面目端正,眾人敬仰。
  141.今生喜歡讚歎讀誦經法人,來生音聲優雅美妙,令人聽到心生歡喜。
  142.今生喜歡持戒,來生身相端正。
  143.今生造井供人水,種道樹給人遮蔭,來生作人王飲食豐足。
  144.今生喜歡抄寫經法佈施給人讀,來生辯才無礙,學法很容易開悟,諸佛菩薩常保護,常為人中領袖。
  145.今生喜歡造橋船幫助人,來生七寶俱足,眾人敬服侍。
  佛告訴阿難,以前所講經典也有許多因果實例,要勸眾生讀誦修行,自然能消苦難。
  
    ※摘擇自《佛說善惡因果經》(佛教大藏經二十八冊第九百二十頁)
  ※若有內外諸患不淨因緣,是人應當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則得離內外患,不淨因緣,增長悲慧。《優婆寒戒經》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今日講窮達之因果。窮者,欲進無路,救求無門,求財不得;通者,事事亨昌,有念能達,官,財,願皆能成就。為什麼有人窮而有人達?窮有很多因數,可以是其人愚昧,可以是貴人不到,可以是在不適當的地方生活。其人不喜正法,不作善業,不近智者,則愚昧無知;愚昧無知,則不喜正法,不作善業,不近智者,更為愚昧。愚昧者選不了好工作,因缺乏常識和知識,亦無辨別好的工作的能力,故會在貧窮線下。通有很多因素,可以是天生聰慧,可以是人喜扶助,可以是天時地利。其人喜讀經辨正法,見賢者能恭敬,見貴者能隨喜,說話有度,待人有禮,則能增智慧,得辯才;有智慧辯才則能生信,其人有信有智則能生財脫困,能使自己在最有價值的地方發揮最大價值。舉個例,喜正法,有善辯才的人多喜官職,因為為官之處多有識之士,工作環境光明潔淨,所做的事又能惠澤社群,故做事有力而財祿豐厚。而愚昧的人,多喜偷詭拐騙,故財富朝不保值,做事諸多限制,困難重重。
故要達,必要善,善能生智,智能生才,才能生財。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這個題目,一直想寫--分享並不會至貧。如果,一個人一直過得很貧窮,並不是他的人工少,也不是他給了很多給別人,只是因為貪而不施,厭人富貴,或怕人好施,毀謗善人,壞人善舉,遇惡隨喜。有一次,電視正播放著三個少女去幫助拾荒者的事,而記者訪問了其中一個拾荒者,問她的感想。她說:她們傻,把自己的錢給別人,浪費金錢。問題是,覺得應把金錢緊緊留在口袋裡的人,過著貧窮的生活,也從這施與受的關係中,擔任著受的角色;相反,其中一個施予者住在豪宅,家境富裕。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佛緣人曾見到一對怨侶,見面在正面吵鬧,背後在背後惡咒。要知道因果,這些口業犯不得。首先,惡口咒罵人的人,並不會使聽者真心站在你一邊,因為這些怨恨夾雜著大量的私人恩怨,這是累世所積,非外人能夠明白。他們既不明白,如何同意?第二,丨
當你看著咒罵者在罵人時,口沫橫飛,面容扭曲的樣子,你只會想遠離。親朋好友遠離,善人善神遠離,人生便會曲折。惡口罵人,搬弄是非,毀謗正人正法,宜戒之。惡口罵人,不得端容,不得人敬;搬弄是非,減諸智慧,無善辨才;毀謗正人正法,善知識滅,災難頻繁。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二八黃金定律與佛教的關係

二八黃金定律,又稱柏雷托定律,是指世界的八十%的果往往是來自於最初的20%的因。這定律亦解釋了世界資源分配的不平均(20%的人佔有世界上80%的財富)。這是佛緣人讀大學時其中一堂課中學會的。自那一刻開始,佛緣人的人生的質數大大改變了。現在,在這類分享一下這善知識。二八黃金定律,實際也是一個時間管理的知識。與時間管理中的輕重緩急掛勾。首先,我們要把日常工作分成輕重緩急,重和急的先做,重要但不急的或急而不重要的其次(但我通常會選擇重要而不急的先做),然後不重要又不急的可以放最後or放棄。再把它放在黃金定律,就是,一個成功和富有的人必須把時間和精力投放於處理急而重要的事情。很明顯的,例如:你學懂這時間和資源管理這一個小小的因,將給你改變以後的人生(大的果)。我把這知識比喻作2/8裡的2,因為這樣的知識學習快,不需額外再投入資源;然而8為果,因你可把絕大部份的人生的決擇以此知識作響導。

然而,這急而重要的事情,對於不同的人,當然會不同。但若然你能把善行放在這20%裡,你一定能精神健康,福澤綿綿,富貴長壽。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將軍澳出現三宗持都傷人案,襲擊者懷疑是精神病患者。我們的社會,有精神健康的人,也有精神病患者。現在分析一下兩者的因。精神病患者,常處於緊張,恐懼的情緒。佛經說,過去世曾驚嚇眾生者,得精神病的報。對眾生的驚嚇,包括,拍打牠們,不給予寵物定時的飲食,別人有困難求助時不予理會,捕魚,殺生,在動物前殺/食其同類和巫陷,咒害他人。這使他們生在怨親債主所形成的成長環境,這些累世曾受嚇的生命可能輪迴致受業者的父母,可變成他上司(若人數眾多則直接形成一個大環境,如一間公司,一間學校,一條村而把他困在裡面),可變成他的怨偶,使受業者精神受催殘,患上精神病。
相反地,精神健康者多曾佈施無畏予眾生,例如:不拍打眾生,不殺生,妥善照料家中大小,對求助者伸出援手,施救,施財等等。
再說回持刀傷人案,身邊很多人說:被刺的三個人真不幸,無怨無仇的。但前世因,今世果,他們之間於前世的遭遇可能是相反的,總之,萬水千山,沒有無辜的,沒有不該的,一切隨業流轉。

諸惡勿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今日佛緣人在媽媽家附近,看到四周綠草如茵的景象,便想起因果道理。世界上有太多的地方草木不生,相比起自己身處的地方,不要說沒有差別。佛緣人現居西貢,也是翠山處處。現在回想起,佛緣人的居住地都是植物滿佈的。眼前風光實証,別問供花功德何去何從。處世如花。

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打劫果報

轉載自七仙羽

這些因果知識,你不能不知 

 仙佛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世人每天所做所為,皆在監察神的掌控中,我們處在虛空世界,大大小小的神,遊神無處不在,專門有神,職責便是監察你每天的動向。 


依佛經所說,現時內地很多賣假藥,假奶粉,假的食品的商人,日後的報應又如何?雖然現世得到很短暫的快樂及財富,死後卻要受著過千年的刑罰,大家還是想清楚,你寧願在人生短短幾十年榮華,還是死後過千年的受罪?你可能說,他們做了壞事,就有這麼嚴重的處罰?當然了,這是因果報應,想想看,這些無良商人,害了多少兒童?害了多少人命?這樣的處罰,真的不過。
總結:偷,借錢不還,便會受貧窮報。

騙色,欺騙感情,便被人騙,及被人拋棄。

常殺生,愛吃肉,身體便不好。

不誠實,做人不老實,便經常被人騙。

等等。

看看他們的下場:

 一。賣假食品的報應 

 1。先去地獄受苦,很多刑罰不做說明,有的幾百年,有的過千年。

 2.經過無數年,有機會投胎,只能去非常貧窮的國家,貧窮的家庭,沒文化,不聞佛法,無知又無明,樣子難看,人緣不好。經過六百次這樣的人生,之後... 

3、變成魚,蝦,Chicken,鴨,牛,羊,鳥,500次這樣的生命。

 4.再經過無數年,可能再有機會做人,仍是貧窮的家庭,樣子難看,命運不好。 

二。打刧銀行的報應 

1。生前要坐牢,死後也要受刑罰。 

2.在地獄受過百種的刑罰,天天如是,痛苦難言。 

 3、變成牛,鷄,豬有500次。

 4.海𠥹,比目魚,海瞻有300次。 

5.討飯的9千次(是的,9千次,我沒打錯) 

 6.變成人,不過是殘障的。

 三。強奸犯的報應

 1。下地獄天天痛苦難言。 

2.鴨,狗各百次

 3、蝦,鰻魚,魚各百次 

 4.殘障及討飯的6千次 

四.亂倫的報應 

1。下完地獄,再成青蛙,牛,魚,3百次 

 2.樣子很難看的女人,很貧賤幾十次。 

3.做妓女及被人強奸,命運很差的家庭,過千次

 4、討飯的女人 

 五。出家人犯淫業 

1。入地獄受苦。 

 2.海族10萬年 

 3、牛500年 

 4.妓女500年 

 5.賤民500年


 六。古人趙高的報應 

 1。下地獄受苦 

2.變成鳥500次 

 3、牛77次 

 4、龜70次 

 5.海𠥹90次 

 6.蛆蟲17次 

 7.水牛10次

 8.討飯的17次 

 9.妓女48次 

 10.殘障99次 

 11.貧賤死7次 

12.被火燒死18次 


 七,成為皇帝,王子,貴族,富豪的命怎麼來的? 

 因為過往世是小神仙,在天上享受了一定時間的神仙生活,便要投胎,由於DNA好,便能出生在好的家庭。 神仙也要不停的修行,不然氣數用盡,還得投胎。

 大家看完這些怕不怕?可能有人不信,認為像是在看小說,其實非常簡單的方法,看看我們現在的周遭,存不存在魚/牛/鳥/龜/討飯的/貧賤的/殘障的等等?不就是很好的說明嗎? 

 人身非常難得,不知道經過了多少千世,更何況能聽聞佛法,更是福氣很大的人。 

人人都犯過錯,有錯快改,還來的及。


方法: 對著菩薩面前跪地求懺悔,說出過往做的錯事,並保證不再犯,並多做善事,這樣有機會能獲得仙佛的原諒,當然還要看你日後的表現。


很多人不知道有什麼善事可做?跟著我們這隻慈善隊伍,有做不完的善事。
宗教哲學, 綜合
Report abuse for this article

緣份

關於同名電影,詳見「緣份 (電影)」。
緣分是中國文化和佛教的一個抽象概念,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無形的連結,是某種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機會和可能[1]。要是人和人在社會網中建立起一種親密的關係,這便是緣分的一種體現,如父子、夫妻、主僕之間,便會被認為比陌路人之間更有緣分,亦被簡稱為有緣。
兩個人要是經常相遇,他倆的關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會被認為比不經常相遇的人的關係更有緣分。舉例說,即使只是旅途中同乘一船,也算是一種緣份。這種相遇並不僅限於有形的面對面相遇,也可引申至學術上的交流、情感的交換甚或作品意識形態上的相似。
緣份也不限於二人之間,一群人之間也可被緣分所維繫,如一隊同生共死的士兵,或共同工作的夥伴,他們之間也會被認為有一種緣份。
要注意的是,雖因二人關係親密而被稱為有緣分,但中國人主要認為,先有緣分由天定,才有被緣分所定的關係及發展。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因果故事

回上一層
【因果】- 多做好事。
昨天看「黃金七秒半」
有人說了一個 真實的故事:

朋友的哥哥,在民國七十幾年時,
開了一家賣國劇臉譜的店,
那時,生意不錯,所以,又僱一位女店員,
在女店員,第一天上班的那天,
朋友的哥哥與女店員,雙雙昏倒在店內,
是顧客發現後,才叫救護車送醫,
可是,經過檢查,兩個人的狀況都正常,
查不出,為什麼會昏倒,
所以,他們也就不以為意,

後來,是朋友的媽媽,和人聊天時,提到這件事,
那個人說,這樣聽起來怪怪的,
於是說哪兒有一位師父,可以去問問看,

見了那位師父後,師父說,這個事情,很難處理,
他可能沒有辦法,
他有一位師姊,很厲害,
可是,她已經算是退隱了,
在某某山上,可以去找她,試試看,

於是,朋友一家四個人,就包了計程車上山,
可是,計程車都在半途就熄火,怎麼也發不動,
大家一起推車,調頭下山時,車子又發得動了,
到了第三次上山,
他們就決定,就算車子又熄火,
他們就走路上山,
果真,計程車又熄火,
他們還是走路上山,找到了那位「師姊」
師姊一開門,就馬上說:
「怎麼來這麼多人」
朋友心裡想,我們也才四個人,
哪有那麼多人啊 ??

師姊先請他們一家進來,
她則站在門口,一直說一些,
他們都聽不懂得話,說了十分鐘左右,
說完,一進來,他們也都還沒開口,
師姊就說,「走,到你的店裡去」

原來,朋友的哥哥,和女店員,
三世之前,都是小偷,
有一回,行竊失風,被發現了,
於是,將人家一家都滅口了,

那一家人,怨恨難消,於是決定,
他們都不投胎轉世,
生生世世,要找兇手復仇,

到了店內後 師姊說,
要把那些臉譜都燒掉,
因為,他們都已經住到臉譜裡,
而且,要做滿七七四十九場的法事,
在法事時,要不停磕頭賠罪,
而這些,只是他們答應,這一世饒過他們,
下一世,他們還是要報仇,
師姊也沒辦法幫忙了。

這個故事,也讓我想到「大隻佬」的故事,
女主角,前世是日本兵,殺了無數的人,
於是,這輩子,註定要還.....

因果 輪迴  也許真有其事,
所以,不要做傷天害理之事,
前世的事,我們無法控制,
來生的命運,可在自己手中。

 
分類標籤 【未分類】
0 篇回覆 526 點閱 06年10月16日

再說因果

佛教的因果與我們平時所謂因果並沒有吾同。

物理學上有因果,例如牛頓力學。

若以現像學的病了吃藥會好,這個會好是未必一定的,會好己是結果。病了有其原因,例如病菌入侵,吃藥是緣之一,即是各種條件之一,好是結果,不好也是結果。

而病了這現像就是之前所做的惡業所結的果,所做的惡業可以是食錯食物或食了不乾淨的食物,或者腸胃本身虛弱,這些都是惡業引起。

1.這因果律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的心引起?
因是指心,遇緣而有各種現像生起,現像生起就是結果,心對此起的反應,同時也成為未來的因。所以佛教的因果律是主觀的心與客觀環境互生互滅,這叫因緣法。

2.誰定下這些因果律呢?即為什麼一定要有因果律存在呢?
沒誰去定下。佛陀也只是發現者,而非創造者。因果律可以解釋很多現像,因果其實也是科學的基石,因果律的存在是因人的存在而來,有人就有自然定律。因果律是自然定律之一種。

3.有些善惡未去到道德層面好難分。好似我隨地拋棄垃圾,真的是惡業嗎?

你隨地拋垃圾是惡業,既損害公眾地方,你棄置的垃圾也有可能弄傷他人,這所以是惡業,還有違反香港法律。

你若去到荒島,沒人管割的,你拋棄垃圾,就不是惡業,既沒影響人,亦沒法律約束,那個地方又只有你一個,那就是你的地方。這就不算是惡業。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破除我執(2)

1。”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答﹕你本來就無一物。煩惱執著不用你去斷﹐本來就沒有煩惱。

南台守安禅师說﹕南台静坐一炉香, 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 只缘无事可商量。



2。“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又說﹕”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答﹕人最愛的是誰﹖是”自己“。如果你是為了自己解脫輪迴而修行。那你就要拋棄”我執“。但是你不知道﹐拋棄”我“相的執著還在。為甚麼﹖因為你要解脫﹐要往生淨土﹐要為自己心靈解脫。那是一種對自己的”愛“。你的因地發心是為了自我﹐追求人生價值﹐和追求心靈上的滿足﹐還是為了恢復本來面目﹖這個答案只要你才能回答。



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又說﹕”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答﹕愛並不只指男女之愛。愛看書﹐愛玩Games﹐愛吃﹐愛名﹐愛錢﹐這都是愛。那怕你年男女情愛﹐欲望﹐和乃至所有的一切都捨棄﹐但愛”自己“的心還沒有捨棄﹐也終不成就。先舉幾個例﹕



1。四王天行十善﹐但不捨身淫。

2。三十三天身淫少﹐但不捨淫欲。

3。焰摩天斷身淫(現世一天24小時不起性幻想﹐但遇外在境界偶有反應交合)﹐轉欲為愛。

4。兜卒天盡斷身淫和性幻想﹐但遇外在境界有相應心。

5。樂變化天已完全段心和身淫。就算有夫妻交合﹐但已經跟吃蠟燭沒有分別。

6。他化自在天已身心無淫了。就算有夫妻交合﹐也已心不再焉。神遊境外。



他們都是為了得到福報。﹕(



7。初禪天離欲﹐但因為愛自己才禪定。

8。二禪天離苦﹐因為想自己離苦而修行。

9。三禪天因定生寂滅﹐安住定中享受快樂。但是為了自己快樂而修。

10。四禪天捨棄樂歸平等。安住在無樂無苦中。但他們”覺得“有修有證。因為”愛”。(不包括五不還天)

11。無色界天捨身歸空。前二天捨色身﹐後二天捨色心。滅空歸無。



總結﹕那怕修到三界之頂”非想非非想處天“﹐因為有”我“﹐有所得﹐和有修有證﹐享受八萬四千大劫尚且散入輪迴。追求自我,追求人生價值,追求心靈上的滿足也算是我執。



所以﹐為一的出路﹐在末法時代﹐就是念佛﹐持戒。不行就加念咒。求往生靜土。只有這條路啦。[千萬不要有有所得心]﹕)

破除我執

 破「我執」滅「三毒」

◎周博汶

學佛修行就是以佛陀教誨作為培養個人處世態度、思想取向和價值觀的根本。修行的方向是以「戒定慧」去滅由我執而起的「貪瞋癡」。最終就是使眾生不再沈溺六道輪迴的癡欲顛倒世界裡。透過戒律,修行者能在行住坐臥、言行舉止活動中時刻意識到斷除煩惱的目標。當貢高我慢、狂妄任性的情緒被受控制時,思維就不會受歡喜悲傷操縱。有了清晰思維便能知道因果關係。明白因緣和合心理,就能消除由我執而起的煩惱。因此,「定」就猶如一把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有了智慧,塵世的枷鎖便有開解的機會。這麼,達彼岸之日雖不中,亦不遠矣!簡略而言,修行就是以「戒定慧」金三角去破「貪瞋痴」鐵三角。

那麼,煩惱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從佛學角度,煩惱是由貪欲、怨恨和痴迷而生。這些頑固能量都是由施動者——「我」釋放的。向「我」的構成,是有賴觀感領域所接收的剌激和投射的形象而描繪出來的。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嘗、膚所感和識所意的訊息會直接反映感覺官能的現實狀況。鑒於我們身處的空間是由萬千不同的「我」錯綜複雜互相接觸碰撞而成的畫面。即使處於同一環境,難免有各執不同觀點見解的現象。

可是,所謂對現實的觀點祇是我們以感覺官能有限度地揣測現實之結論。感覺是對外來境象的直接反應。這單純的力量反彈缺乏承認維繫事物背後的連鎖關係網。因為共生而存的關係,事物組合與組合之間都是直接或間接相連一起。亦因因緣聚合而成實況,事物都是沒有單獨個別成立之條件。而官感演繹祇是緣生拼圖空間裡共生結構的一環。我們的官感身軀也是由千絲萬縷的因緣及五蘊和合而生的變化體。儘管我們熟悉的自己看似十分真實,但它又何嘗不是一個應環境因素變異而產生改變的因緣合成體——既無常,亦無實相。

因此,當「我」透過官感感應外來事物就猶如兩杯白開水混成一起。是分不開哪些分子是來自杯甲的水;哪些微粒是屬於杯乙的水。剩下的是一個混合狀態。兩者都是緣生,所以無自性。沒有自性,亦即沒有永恒不變的定律。不能抵禦改變,亦即無常。如是無常,世間事物就不能以「我觀」為對立實在中心去批判現實的究竟。

放開我觀就能把由「我」和「非我」顯生的相對二端分解。分解我執等同熄滅由喜惡、錯對、是非,好壞等二邊執著而湧現的貪慾,憤怨和痴迷。要不然,牢牢的停留在我執層面猶如「盲人摸象」——祇會放大手執的一角,而抹殺了隱藏的承托環境。

那麼,既然一切是緣生,一切也是無自性,亦即性空也。為何還要依從戒律倫理這些實在文字演繹去傳達現實之意?在龍樹菩薩所撰寫的《中論》指出性空者是事物條件均依靠其它條件而成就的。由此引伸出條件是互動,故無單一存在性。此即稱為「空」,而非無也(參考中論十三品句三)。

把性空擴張至戒律倫理範圍,亦能說明了法律也是以互生背景而成立個中義意。假若沒有歪念劣根性,就沒有法理的正念觀。因此可見,法本身也是沒有自性。而法的性空正好與佛陀教導的因果無常義理相呼應。

學佛修行是以佛理看破世間表面意思。以玄妙的佛法、圓匯貫通的佛理去理解戒定慧和緣起性空義,滅除我執之道也。■



〔首頁〕 〔前頁〕
香港佛教聯合會
香港灣仔駱克道338號
電話 : 2574 9371

〔E-mail address電郵地址〕

自性,我執

  前幾天我們談過修行是離不開自性,有人就問說「自性跟自我有沒有什麼關係?自性是不是自我?」其實,自性不是自我。

  小乘要成佛,一定要先修「無我」,還要「無人」才能夠解脫;至於大乘一定要「無我」,「無人」,甚至於「無法」(沒有法)才能夠解脫。

  自我是我狹小的。在唯識學上講起來,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潛意識(第七識),阿賴耶識(第八識)及菴摩羅識(第九識)中,到了第八識的阿賴耶識還在自我的範圍裡面(第七識,第八識都還是在自我的範圍裡面,都是有一個我)。

  我們修行一定要破「我執」,我執不破,煩惱是永遠在的。人,為什麼會在這個世界上很痛苦?最主要是我執很重,就是認為「我」在,所以才會痛苦,才會有煩惱。什麼事情,你假如是為了這個「我」,就會產生很多煩惱。只要違背我的,都是我的煩惱;只要順着我的,就變成我的快樂。今天完全是這個「我」在作崇,所以,不管是顯教的行者或者密教行者全部都是在破除我執。所以,小乘先修「無我」,到「無人」就解脫了;大乘修「無我」「無人」,還要「無法」才能夠解脫成佛。大家想一想,全是這個「我」的關係。

  高王觀世音真經裡面有一句「常樂我淨」,這個「我」是什麼我?不是自我,而是自性。自性——你自己本來的佛性,跟宇宙之間的空性是一樣的東西。修行,是要修宇宙當中的空性——你自己的自性,而不是修你的自我。

  自我是很狹小的;自性是廣大無邊的,跟宇宙的空性是一樣的。所以,一個人只要修到把自我完全消滅了,自性就可以顯露,自性就等於宇宙的空性是一樣的,也是佛性,在這個境界裡面沒有我,沒有別人,甚至於沒有法,這樣子的證驗叫做漏盡通。所謂「漏」,就是煩惱,你煩惱已經盡了,再也不會有煩惱。人就是為了有這個「我」,才會產生煩惱;只要「無我」「無人」就解脫了。

  這一點很重要:自我是狹小的;自性是連着宇宙的空性的。所以,你能夠禪定到了無我,無人,無法的境界的時候,你才能夠真正地開悟成佛,這個叫做「自性流露」。

  世界上的一切煩惱,完全是因為有「我」才煩惱;假如,你修到了無我,煩惱就沒有,這是唯一解脫煩惱的方法。

  嗡。嘛呢唄咪。吽。
錄自蓮生活佛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自性

黃 國 達             

中 觀對於諸法實相的探討,乃綜合了般若經與阿含經的空義,闡發緣起性空的中道正見。如中論所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觀即是不落偏執的、對立的思考和認知模式,直觀事物的真實狀態。空即是無自性,其中對於自性見的破除,更是不遺餘力。而無自性空,在般若經常以空、無相、不可得、無所住、緣合等不同的方式來描述;在阿含經中則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離、斷等不同的方式來描述;而中觀則以緣起觀來把握。
「緣起」是什麼?「緣起」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一切法因緣和合即生,因緣離散即滅,「因」指主要因素,「緣」指其他眾多因素,沒有一法可以例外。我們每一剎那所見聞覺知的現象都是緣起,大至宇宙、星辰、山河大地,小至人體的細胞、分子、原子、量子都是緣起,遠至他方世界、天堂地獄,近而鄰里居室、身心活動,無一不是緣起的展現。

如何分析緣起?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因果關聯的分析:例如一個公司由集資創立、招募員工、購置設備、經營業務而成為信譽卓著的公司,可以分析它有今日成果的主因和助緣。二、相待(相對)關係的分析:沒有大就沒有小,沒有光明就沒有黑暗,沒有煩惱就沒有覺悟,沒有評量就沒有分數。當因緣條件改變則事物隨之改變,如前述的例子,若公司經營不善,則形象破壞;評量標準提高,分數就會降低;覺悟事情的真相,煩惱就會減少。若不能透過智慧看到因緣條件,而只是以合理化的心態看待事物,則不容易看到真相。而一般人由於預存許多見解,以致沒有辦法真正的看到事物全然的風貌。

那麼「自性見」又是什麼?「自性」指自己成立、自己存在有實在性,固定化、單一化的性質,不從緣起。「自性見」就是覺得雖然有些事物是緣起,而有些事物是有自性的。對事物有實在感、固定感、單一感。各式各樣的預設觀點、主觀認定,也都是自性見的表現。而無自性就是沒有絲亳的「自性」可得。一切法從緣起,所以無自性,既然無自性,就只有依緣而生滅,沒有任何非緣起的存在。破除自性實有的執著,對事物即不再有主觀的投射和對立的偏執,而能見到事物真實的呈現。

 

無自性是事物的真實狀態,猶如行雲流水般的暢通,形相不斷地轉換,鮮活而豐富,不是任何東西可以局限的;可是當自性見生起時,猶如水結成冰,一塊一塊地相互碰撞、不相融合。

自性見的生起並不會改變事物的「無自性」的基本性質,自性見只會使我們的心扭曲、蒙蔽,以為事物如自己所以為的那樣,是個別存在、孤立、單一而有實體的。這種錯誤的認知使人不自覺地認定有一個實在的自我要維護,有實在的東西可以讓人快樂或痛苦,所以也就有實在的擁有或失去;而這種錯誤的認知正是使人陷入煩惱的根本原因。當一個人智慧開啟,明了無自性,破除自性見,則能明了緣生緣滅的真相,不再去執取那些無法捕捉的幻象,放下即是自在,行所當行,受所當受。心靈即呈現明覺、柔軟、開放、寧靜、喜悅的品質。

一個人如果對於金錢有自性見,就會以為金錢是實在的,有了它才會快樂,沒有它就一定很痛苦!常常不自覺地積聚財富,看到銀行存款數字愈來愈多,想了就陶醉;若是金錢損失或收入減少,或即將失業,就惶惶不可終日。

依緣起的智慧,觀照到金錢的無自性,明白金錢只是一套世間法的交換機制,可以將每個人的勞力、腦力、資源、物品透過彼此認可的方式換成金錢,當需要時再由這些金錢換成自己想要的勞力、腦力、資源、物品。所以這整個過程就是緣起。

由此可知金錢是流動的、緣生緣滅的,有來也有去,重要的是透過什麼因緣得到,用在什麼因緣上,如果正當(正命)所得,用在家庭日用、儲備或保險、布施供養、經營事業,那是不致於生煩惱的。因為有智慧,知道金錢的無自性空,所以不會被金錢綁住,成為金錢的奴隸;量入為出,生活簡單,樸實無華,自然不需強求高所得;或收入比別人少而自卑。因為高所得和低所得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而金錢只是流通系統的中介而已,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價值,有此認知,就可以接納當下的因緣。積聚而不知運用,等於沒有用,妥善運用金錢,才能夠發揮金錢的價值。對於金錢的正確認知就是智慧,有智慧就可以消除煩惱,而布施、供養,更能增長福報,因果循環,果報(回餽)就是金錢不虞匱乏。

其次,如果對於愛情生起自性見,也會以為愛情是實在的,有了它才會快樂,沒有它就一定很痛苦、終生遺憾!因此,年輕人憧憬愛情的浪漫,一旦失戀,就萬念俱灰!其實,愛情也是緣起無自性的,人們心中總有一幅理想對象的圖像,當與對方接觸時,她(他)的面貌、動作、笑容、言談剛好符合這幅圖像,於是立即來電(心動)了,愛情降臨了!可見愛情也是因緣所生法。

同時,愛情也是相對的,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那是主觀的投射,沒有絕對性。既然如此,一旦因緣改變,如心境、想法改變,或習以為常,失去新鮮感,不再相互吸引,感情就要變質了!這時就得受苦了!有智慧的人觀照愛情的緣起無自性,愛情的發生是大自然的驅策力,由於荷爾蒙的分泌和內心的想像而生起,當這些因素消褪,愛情隨之消褪!愛情只是一種感受和互動關係,如果把它當成一樣東西來追求,那就沒有看到真相。愛情沒有實在性、固定性,也無法由整體的生命中分割、孤立出來,只是雙方人格與經驗所產生的子投影、幻相罷了!有什麼可以執取而放不開、捨不掉的呢!明白好感只是好感,當意見發生爭執時,生活習慣有衝突時,就會覺得討厭。無自性空,沒有絕對性,這就是真相。

沒有執迷、沒有幻想,回到真實的當下。以柔軟心、珍惜心、關懷心,活在當下的互動中,沒有煩惱,內心喜悅、自在,這就是中觀智慧的展現!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六道習性

          
六道眾生轉生人道後的性情與習氣
佛對外道說:六道眾生轉生人道後的性情與習氣
世間所有眾生的身體、長相,一切皆是因果,世人的身形相貌、言行舉止、行動作為,沒有一個眾生是無「習氣」的,每個眾生的習氣都是有由來的,端看此人的外相、言行、動作就可以知道,是從六道中何處來。

─佛陀─



習氣就像大蒜的氣味一樣,即使將它碾碎了,灑上香水,也難以消除,物以類聚,眾生又以習氣群聚。



從地獄中出來生於人間的眾生-

1、聽他的聲音,廝破的像驢騾在發聲,聲音很大,且匆匆吼喚又很暴戾急燥。

2、此人心常常是言而少信、多饒誑妄的,讓人難以相信,像沒有親友似的人。

3、此人的長像醜陋、且不敬師長、不信正法。

4、不孝不義、無慚無愧心。

5、好行殺生事、常造作諸多惡事。

6、此人短命不得長壽。

7、見善難發菩提之心。

8、綜觀以上,這種人註定在死後再墮回三惡道中去。



從畜道中出來生於人間的眾生-

1、此人神智闇鈍,作人處事是愚蠢,又少智慧,無分寸,懈怠又懶惰。

2、多貪多食,不挑粗細(什麼骯髒都吃,還洋洋得意無所謂).

3、個性是又拗又捩,講話很唐突(率性魯莽 )。

4、此人是身強力壯,常當負重(身強體狀像條牛,搬重的東西剛好用) 。

5、喜歡交愚癡的人當知心好友(同具畜性的人)。

6、很喜歡蜷腳(畜道躺臥習性)。

7、隨時隨地就躺在地上,也不會去避開骯髒污垢。

8、喜歡裸體,不羞不恥(能不穿衣服,就不要穿衣服,沒有羞恥心)。

9、心常虛詐,且異言誑語的。

10、妄說他人,諂曲不實(很會亂講別人的不是,構造不實是非,且諂眛,心彎彎曲曲,很不實在不可靠)。

11、喜歡謀取他人的財物,且常愛抵債(債務想辦法賴掉)。

12、此人見善不能發心,不信正法,常造不善十惡之罪。

13、這類眾生已流浪生死往返於惡道中,經無量億劫不可數歲月,於此世難得此人身,卻仍是如此,因此註定死後仍再返回苦海,投生墮回畜生道中。這是外道非所能知的。



從鬼界出來生於人間的眾生-

1、此人的長相是黑黑瘦瘦,面無光澤。

2、頭髮短惡,黃赤蒼浪形狀,褰鼻.怒目,眼白直視 (鼻子彎彎曲曲,眼睛凶凶的,露眼白,目光是直直的)。

3、常會覺得饑餓口渴,常想要吃東西。

4、個性甚為慳貪、嫉妒,怯怖於官 (怕作官的人)。

5、很執著邪見,回背說人(背地裏說人,挑撥事非),道他長短(說人壞話).

6、具貪心,淫心,愛積聚錢財、物資,也不能割捨佈施給眾生(吝嗇到極點)。

7、厭煩善良的人,不喜歡看見善事,只信邪事。

8、看見金錢、財物時,會起心動念不由自主想要去竊取。

9、心恒常的起貪心、偷盜心,永遠不知道滿足,若吃點虧則忿恨不已。

10、貪得一點錢財或便宜,心裏就生出喜悅心;若貪不到錢財,就生出妒害之心。

11、這種人難肯發心,卻信邪倒見,諂曲邪命、不修善法、不敬正法。(相信鬼神鑾壇,自認帶使命,嚮往祭祠、愛拜拜,喜到陰廟、鑾壇求乩童辦事,跪求禱告生利發財)。

12、這種人註定死後,會先墮地獄,經不可數歲月,再從地獄出來,再墮生成鬼身,如此輪轉生死苦海中,無休無止。

世尊告訴外道人說:你們是邪命愚癡的迷惑人,不知道因果報應,也不知道什麼才是良善,不知道上面所說的諸眾生相。這些都是外道愚癡的人所不能知道的。



從非人修羅之身投生到人間的眾生-

1、生在人世,高傲自大,我慢之心非常的強盛,不太信正法。

2、很喜歡忿怒(動不動就生氣),很愛和人抬杠、鬥諍。

3、心胸極為偏狹,很會挾怨記恨、憎嫉起惡 (很會記恨別人、挾怨報復,非要扳倒別人才甘休、憎惡別人,看不得人好,嫉妒心極重,因此常起噁心)

4、講話諂曲不實在,虛虛詐詐的。

5、抵債謾人(賴債還會罵人)。

6、身長高大洪壯(又高又大又壯),眼白圓,怒齒疏包露(牙齒稀疏、牙齒尖尖、露在外面狀),勇猛有力(孔武有力),心懷戰陣(心裏想的都是怎樣去作戰打鬥)。

7、常好爭鬥,瞋戾不休 (瞋恨心極重,沒完沒了)。

8、兩舌破和(很會二舌搬弄事非,讓人不和分離),用離間手斷來拆開良善人的和睦。

9、輕視看不起賢良的人,反說賢人之長短,譭謗好人。

10、因為這些不善業,其人註定死後直接墮入地獄,無有出期,之後,再隨業報生其他惡趣,再又生墮回來阿修羅道。



從人道中還複人間的眾生(從人道中死後再生人道中)-

1、這樣的人,個性賢良正直,親近善友,性常有信,有忠有孝。

2、若有惡人,漫行非謗毀呰其人 (對此人胡亂編造是非,故意來譭謗此人),此人最終就是不會去對付這個譭謗他的人,此人怎會如此呢?因為此人常為好惜門望,識羞識恥 (知道什麼是羞恥心),是篤厚守信之人(厚道又守信用的人)。

3、樂好名聞及以稱譽 (喜歡名聲及被人稱讚好名譽),其性工巧(技藝工巧很會),且敬重有智慧的人。

4、具慚愧心、心性柔軟,對於給自己恩惠照顧的人,會知恩圖報 (有機會會報答回去)。

5、對善知識的教導,其心順且無違背。

6、有慈有悲、孝養父母、師僧和上、小心敬上(對師僧會小心敬奉)。

7、知人緩急處事有方(知道別人有急事會出手相助,做人做事有原則、有分寸)。

8、善能和合,常樂信佛 (深知和睦相處之道,喜愛佛法、相信佛法)。

9、好行佈施,常生供養。

10、不耐於債,不負他人 (不願欠人債務,不會背棄、背叛他人)。

11、少許財物,好習善事,接引於人,悉令安樂,不令有苦 (就算自己沒有錢財(窮),也是一樣學習善事,接引幫助別人,希望人皆獲得安樂,不願見到別人有痛苦之事)。

12、像這樣的人,作如是行為等,註定死後直生於天上,不會墮入地獄,再度還生人間,受大快樂,不受眾苦,生生世世常獲人身。



世尊說:外道人沒有智慧且不善識人,這些見解也不是愚癡者所能見解的了的,也非凡夫所能測知,所能校量的。



從天界轉生人間的眾生-

1、若有眾生持五戒修十善,能得生天上受勝妙樂,當從天上退沒而生於人世間時,長相端嚴,具正信正見,貌好殊妙,其人聰慧,樂好清淨。

2、喜穿著華鬘,熏香塗身、常愛鮮潔,,好擇賢良的人為友。

3、常樂於音聲歌舞讚歎。

4、常樂高樓,不居在下 (愛住在高樓處,不願住低下樓)。

5、為人作首含笑 (常含笑著)不瞋,有行有德 (生氣的有道理,是有德性的),講話是吐言柔美的,具善巧方便的,是出言誠懇的,讓聽的人都很相信歡喜,講話不會傷人,有大智慧。

6、常樂好衣嚴身之具 (喜歡穿戴的很莊嚴) 。

7、此人有善,,樂欲出家。

8、若得為師就會精進修持清淨律行,學習佛道,不愛世間名利,志求無上菩提。



-取自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內容-





引用自佛學網http://big5.xuefo.net/show1_32402.htm

.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佛身有几多個?

佛有三種 身:

1. 法身 -

於佛, 法身遍滿虛空, 冇形冇相。

於眾生, 藏於第8識而不能顯現, 經修持佛法後終有一生開悟見佛性, 佛性乃法身佛。



2. 報身-

現於佛報土之大身, 有纓絡珠寶, 五冠, 錦衣 ...............

八地或以上的菩薩才可看到報身佛。



3. 應化身-

現於六道, 現根身, 以渡化眾生, 乃丈六全剛相, 眾生肉眼能見。



法身以為體,報身為相,應化身為用。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981.htm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成佛品第十二)

太虛大師講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閩南佛學院

爾時、薄伽梵能善安住清淨法界,三世平等無始無終,不動凝然常無斷盡。大智光明普照世界。善巧方便變現神通,化十方土靡不周遍。



科文所謂「顯三身佛」者,即是於此品中顯現三種佛身之德相智用,不同於前諸品中或顯變化身,或顯他受用身,而未三身齊現。蓋因前諸會中之機感未能至極,故說法之佛身亦但隨其機宜,今此品中被機之法,是從等覺而入於佛者,故能說法之佛,亦是究竟之佛而全顯佛之三身也。此中從薄伽梵至常無斷盡者,即顯法身之體用。善能安住清淨法界者,即顯法性佛之身土,名曰法性身土,大同於天臺教所謂清淨法身常寂光淨土,是佛果之自性清淨法界。但此自性清淨法界,本無身土二相可分,然約義,可以究竟覺相為佛身,而以所安住之清淨法界為法性土。三世平等者,由於法身如來之身土,無三世之可言,是周遍三世而無可分為過去、現在、未來者,故三世平等。無始無終者,即明成法身非此佛時始有,是從無始本來具足;亦非成佛而後到何時期則便終止,乃是盡未來際亦不窮。即是圓陀陀、光灼灼,徹今徹古無有更動而凝然存者,故曰不動凝然常無斷盡。略無間歇永不斷滅,此即明法身為受用、變化二身之所依。次、大智光明普照世界者,即明自受用身之體用。此即是四智菩提,由三無數劫所具足無邊功德之所成就,故能普放大智光明而照徹無邊世界。然此自受用身之智光,並無所謂普照不普照,但借事相依方所以明之,則便有普照世界之義。此即由無量功德莊嚴所成之自受用法樂之身,即是圓滿報身也。次、善巧方便下,即明他受用身、變化身之功用。佛為地上十王菩薩所現之身,以無邊福德智慧教授地上之菩薩,令其受用法樂,此名他受用佛。變化身佛──即劣應身佛,則為地前菩薩及聲聞、緣覺乃至一切人天五趣所現者。但為四加行位之菩薩,則化為勝應身佛;從資糧位之菩薩及二乘以及三界之人天等,則為化現劣應身佛。於五趣中之天人以下者,則所現之身不定是佛身,而是隨其種類而現者,即密宗所謂等流佛身。隨其若鬼、若畜,亦變為鬼、畜說法而度脫之。此即是佛以神通之力而善巧方便變現無量之佛身,化度十方世界,而靡不周遍者也。但變現亦有差別不同,地上雖亦是四智所現之佛,而正為平等性智所現之佛;地前雖亦由四智所現,而正為成所作智所現之佛;地上、地前之能觀機說法,則皆是妙觀察智之功用。平等性智所現佛身,則為他受用;成所作智所現之佛身,則為變化之佛身。今此品所現之佛身,則為究竟妙覺。然此三身,若以說法不說法而言,則他受用身、變化身有說法之義,而自受用身與法性身,唯是平等如如理智,無有相對之相,故無說法之義,凡自受用法樂之身,不必現身說法;而現身說法者,則是佛受用與變化身耳。常有人說法身、報身能說法,其實亦是他受用身與變化身說法。如彼以金剛經為法身所說,其實以此經在破妄顯真而顯平等真如之外無有別法,顯一 切法皆唯法性,推功歸本故云法身所說。然實非法身所說,不過依於法身而起之說耳。或以法身包括法性身與自受用之二身,而以他受用身與變化身為應身;或以法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皆名法身,而以為地前所現之身為應身;或併以為地前菩薩及二乘與人天所現之身皆為法身,以為五趣人天以下之有情所現之化身為應身;更廣法身之義。小乘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五法為解脫身。此則應觀其經文義理之分齊如何,決不能執著於一端也。大乘以一切法皆為法身,此不過舉其大略明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