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我執」滅「三毒」
◎周博汶
學佛修行就是以佛陀教誨作為培養個人處世態度、思想取向和價值觀的根本。修行的方向是以「戒定慧」去滅由我執而起的「貪瞋癡」。最終就是使眾生不再沈溺六道輪迴的癡欲顛倒世界裡。透過戒律,修行者能在行住坐臥、言行舉止活動中時刻意識到斷除煩惱的目標。當貢高我慢、狂妄任性的情緒被受控制時,思維就不會受歡喜悲傷操縱。有了清晰思維便能知道因果關係。明白因緣和合心理,就能消除由我執而起的煩惱。因此,「定」就猶如一把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有了智慧,塵世的枷鎖便有開解的機會。這麼,達彼岸之日雖不中,亦不遠矣!簡略而言,修行就是以「戒定慧」金三角去破「貪瞋痴」鐵三角。
那麼,煩惱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從佛學角度,煩惱是由貪欲、怨恨和痴迷而生。這些頑固能量都是由施動者——「我」釋放的。向「我」的構成,是有賴觀感領域所接收的剌激和投射的形象而描繪出來的。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嘗、膚所感和識所意的訊息會直接反映感覺官能的現實狀況。鑒於我們身處的空間是由萬千不同的「我」錯綜複雜互相接觸碰撞而成的畫面。即使處於同一環境,難免有各執不同觀點見解的現象。
可是,所謂對現實的觀點祇是我們以感覺官能有限度地揣測現實之結論。感覺是對外來境象的直接反應。這單純的力量反彈缺乏承認維繫事物背後的連鎖關係網。因為共生而存的關係,事物組合與組合之間都是直接或間接相連一起。亦因因緣聚合而成實況,事物都是沒有單獨個別成立之條件。而官感演繹祇是緣生拼圖空間裡共生結構的一環。我們的官感身軀也是由千絲萬縷的因緣及五蘊和合而生的變化體。儘管我們熟悉的自己看似十分真實,但它又何嘗不是一個應環境因素變異而產生改變的因緣合成體——既無常,亦無實相。
因此,當「我」透過官感感應外來事物就猶如兩杯白開水混成一起。是分不開哪些分子是來自杯甲的水;哪些微粒是屬於杯乙的水。剩下的是一個混合狀態。兩者都是緣生,所以無自性。沒有自性,亦即沒有永恒不變的定律。不能抵禦改變,亦即無常。如是無常,世間事物就不能以「我觀」為對立實在中心去批判現實的究竟。
放開我觀就能把由「我」和「非我」顯生的相對二端分解。分解我執等同熄滅由喜惡、錯對、是非,好壞等二邊執著而湧現的貪慾,憤怨和痴迷。要不然,牢牢的停留在我執層面猶如「盲人摸象」——祇會放大手執的一角,而抹殺了隱藏的承托環境。
那麼,既然一切是緣生,一切也是無自性,亦即性空也。為何還要依從戒律倫理這些實在文字演繹去傳達現實之意?在龍樹菩薩所撰寫的《中論》指出性空者是事物條件均依靠其它條件而成就的。由此引伸出條件是互動,故無單一存在性。此即稱為「空」,而非無也(參考中論十三品句三)。
把性空擴張至戒律倫理範圍,亦能說明了法律也是以互生背景而成立個中義意。假若沒有歪念劣根性,就沒有法理的正念觀。因此可見,法本身也是沒有自性。而法的性空正好與佛陀教導的因果無常義理相呼應。
學佛修行是以佛理看破世間表面意思。以玄妙的佛法、圓匯貫通的佛理去理解戒定慧和緣起性空義,滅除我執之道也。■
〔首頁〕 〔前頁〕
香港佛教聯合會
香港灣仔駱克道338號
電話 : 2574 9371
〔E-mail address電郵地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