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福相依
道德經曰:「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意思是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甚至是受到傷害,其實不完全是壞事,其中也有好的一面,最簡單的例子是「失敗乃成功之母」。另一方面,當你成功的時候,其實也有不好的一面,因為一個人,如果成功,很容易由自信變成自大,從而產生驕傲;經驗主義有其優點,但其缺點是很容易令我們片面看問題,只聽一方面意見便下結論。這樣,挫折與失敗便會跟著而來,所以俗語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禍福相依在生活中的例子很多,其中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衰極必旺,旺極必衰。」另外,從「因果律」的角度去看,當你遇到挫折或傷害,是以前所欠的債,當你還了債,而你以前有做過好事,自然有收成。這樣,好的事情就會到來,所以達摩祖師教我們在生活中要持「報冤行,隨緣行」的心態。
道理雖然很簡單,但當我們受到挫折時,受到傷害時的感受是不好過的。應如何面對?其中方法是:我們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現實,但我們可以改變對待事物的心態。例如,地震發生了,許多人受到傷害,事實是不能改變的,但我們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呢?這個主動權則在於我們,是被悲傷的感情牽著我們走呢?還是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呢?若我們整天沉迷在悲痛的情緒中,於事無補,可能更壞;若我們能從中反省、檢查因由,誠心懺悔……若能為社會,為眾生廣發善願,誠心善行,那麼,壞事就會變成好事。所以永嘉禪師說:「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一句話「事在人為」。
怎樣才能防止禍之產生而令福降臨呢?道理很簡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日子一到,一切都報。」靜觀世事,屢見不鮮。所以,我們勸人不要做損人不利己,以及損人利己之事,要做利己利人的事。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很容易被慣性所蒙蔽。當我們成功了,自然就會滿懷信心,驕傲自大。所以,要防止失敗,務必培養警覺性、危機意識。只有警覺性和危機感才能令我們保持謙虛的態度,謹慎的態度。所以「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是防止禍害的良方。
細閱一下我們自己與我們的企業,有哪些是由禍而變福呢?又有哪些由福又向禍的方向移動呢?其中較為明顯的是我們賴以成功的結構:垂直綜合,因為我們有了垂直綜合一條龍的結構,令我們能不分彼此,團結一致,大大地提高了戰鬥力和競爭力。因為一加一不只等於二,所以我們取得了比想像中大的成功。但是時至今日,我們有些公司、有些部門沒有繼續發揚「垂直綜合一條龍」的優勢;沒有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互補缺點、互補優勢的原則;沒有堅持每人多走一步、改善由自己做起的原則;反而是互相依賴、互食老本;認為底子豐厚,走慢一步也死不了的心態;令到我們由優勢變成劣勢,由領先而變為落後,令我們的對手在某些領域超越了我們。
另一例子,就是ISO9000 ,我們的企業由於引入了ISO9000,令我們能夠更加地規範化、系統化,從而減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提高了品牌,從而獲得了飛躍,上了一個台階。時至今日,ISO9000是否對我們屬下的每間公司,每個部門都產生正面的效益,那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是否會流於形式主義而令我們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更嚴重者是誤導我們以為持有成功的工具,產生麻痺大意。可幸者我們的制度還存在:自負盈虧、獨立核算提醒了我們,令我們不致於一沉不起,旭日文化中堅持的企業精神是效果主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但願我們能保持不斷改善,改善由自己做起的優良傳統,我們這樣才能從挫折中成長,從失敗中取得勝利。
回頭是岸
佛教禪宗利害的招式其中有:「一棒到底」、「當下即是」、「回頭是岸」和「平常心是道」,今天,在這裏介紹一下「回頭是岸」這一重要和利害的招式。
佛教徒的最終目的是成佛,成為覺悟的人;不只自己能是一個覺悟的人,並且能幫助別人成為覺悟的人。當這種事業達到圓滿階段時,稱為「覺滿」。「自覺」、「覺他」,「覺滿」便是佛。在學習成佛的過程中,其中主要的一個過程是學習菩薩行,也就是學習「覺悟的有情」行為。而佛經中比喻,眾生就像是在此岸,而成佛就好像是彼岸;眾生要成佛,就好像由此岸到彼岸一樣。而眾生成佛本來就有無數的方法,稱之為「八萬四千」法門,而主要的方法有六種,稱之為「六波羅密」,也就是六種到彼岸的方法,其中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這就是此岸、彼岸的典故。
本來方法是很簡單、很直接,但由於眾生天生有其反叛性,因此捨去「六波羅密」,而另創其他方法,並認為佛經中說有「八萬四千」法門,所以我們自創的方法也沒有不對呀!說得不錯,但「六波羅密」之外,成就之人是有,但數量是少之又少。為了幫助這些另闢道路的人,禪宗便應機開創了「回頭是岸」的法門,也就是當我們用一種方法要達到目的,但長期間行不通時,我們是否可選用另一種方法,甚至是與我們完全相反的方法呢?大家都要到彼岸,如果沒辦法到達「彼岸」,回頭也是「岸」呀!最低限度不要在河中「淹死」!
使用這種方法、這種思維的人,令很多本來無法解決問題的人,找到了解決的方法;所以在禪門中稱之為「回頭是岸」並且推廣到現實生活中也很靈驗;「回頭是岸」便這樣留傳下來了。
關於「回頭是岸」的案例在禪門中還有很多,在這裏提供二個與大家分享。
其一是:
「不向空門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這是形容一隻蒼蠅,為了飛出屋外,不知道有門可以出到屋外,卻拼命地往「紙窗」裏鑽,到底甚麼時候才能鑽穿「紙做的窗」呢?那就不知道了。
其二是:
「為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難;忽然撞著來時路,始信從前被眼瞞。」
這一則也是以蒼蠅為例,為了貪求戶外的光而拼命鑽窗門的紙,但始終沒辦法通過,忽然發覺,我是由甚麼地方來的呀?不妨往飛來的原路看一看,結果解決了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有「反思」、「反省」、「自省」的方法,而這種方法也是令我們改正錯誤,走向光明的重要方法。
而在科學思維中,其中一派是「反向思維」和「逆向思維」。這派的學說認為,人類大多是羊群心理,如果大多數人不問理由地相信一種事物,那就會很危險了。在投資學中,認為這是抽身而出的時候了;雖然是不容易做到,但發大財、成大事,往往是很管用的。
作者:楊釗
轉載自:香港佛教494期,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494/494_12.html
〔首頁〕 〔前頁〕
香港佛教聯合會
香港灣仔駱克道338號
電話 : 2574 9371
〔E-mail address電郵地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