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願所有善緣迴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2014年2月28日 星期五

自己是好人嗎

在大家爭相說自己是好人之際,我忽然想到孽鏡臺。死了的人的靈魂對閰王的審判不滿,他們掙著說自己是好人……沒做壞事。這時,孽鏡臺便出現,把靈魂生前所做的壞事照出來。看過這段"錄影片段"後,靈魂都無法狡辯。

古語有云,孽鏡臺前無好人。人間的人,誰能無過?

所以,我們不可自恃好人,應多作反省。這樣還有救。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好難幫

有時,我想幫你,但你的冤親債主不讓我幫,我都沒辦法。

一個人還是自己平時多修行好。遇障礙,起碼有一點知識,可以從困局走出來。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靈魂乾淨便往上升

這個世界,有六道眾生,不只有人。

修行,靈性乾淨,來生便向上升。作恶,靈魂較污濁,來生便向下降。

升清降濁本是大自然的法則。

比喻,住在高樓上的空氣較清新,而污濁的沙石都留在地面。你再看看水蒸氣的道理,狗兒的尿尿在街上多臭多髒,但當蒸發後,在天上的物質又是純淨起來,尿尿的污物留了在地上。

我們要保持靈性的純潔乾淨,才可免墮三恶道。

改運,消災,做善事是最佳的方法

改運,消災,做善事是最佳的方法。

有人問,我想步步高陞,是否也是做善事最好。答案也是肯定的。如果你不做善事而也步步高陞,這是你前世條的福。你再做善事,可保官久不退。如不行善,縱然今朝給你坐上去該位置,明天也會把你拉倒,因為你在位的收入和權力名望,時時刻刻都在消福,當你在位的福氣消掉了,你還是得走下來。

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

安士全書《萬善先資集》卷一:勸因果上(續)

勸誕日稱觴者(以下言吉慶不宜殺生)  

誕日稱觴,誠為樂事。然當念今日濟濟兒孫,銜杯上壽之辰,正是昔年「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之日。今人一遇壽誕,但殺物類,廣宴親朋,至罔極之恩,殊不念及,良可異也。嗚呼!人子一生,費父母無量精神,增父母無量煩惱,至皓首龐眉,猶以殺業累及,於心何安?昔唐太宗居萬乘之尊,猶且生日不敢為樂,況其他乎?敢告仁人孝子,每逢誕期,宜憮然自思曰:「今日無逸樂為也,當年父兮母兮,為吾不肖形骸,幾度彷徨瀕死,在此日也。今日無逸樂為也,當年過此日後,慈母夜夜朝朝,懷我腹我,推燥就濕,數載不得安眠也。今日無逸樂為也,吾則妻孥完具,安享家貲,不知父母託生何道,此時苦樂何如也。」縱或廣修善事,以資冥福,猶恐不及;忍以母難之期,為群飲酣歌之用哉!  

送經答壽(崑邑共傳)  

崑山徐母許太夫人,翰林公錫餘母也,持齋好善,禮誦不輟。崇禎丁丑冬,係六旬誕。是日,惟修福齋僧。將親友壽分,刻《法華經》一部。答貺(*賜)仍用蔬肴,即以所刻之經,每人各贈一部,識者無不羨之。夫人後益康強壽考,子孫特盛云。  

〔按〕他人以腥膻答貺,反招短壽之因,徐母以法味酬恩,乃種長生之果。此孰得孰失,何去何從,唯願清夜思之。  

福事酬賓(思仁目擊)  

崑山張冰庵,諱立廉,登崇禎丙子《賢書》。累世修德,虔奉三寶。公尤精研教乘,雅志禪宗。康熙己未秋,係公周甲,捧觴者踵至,乃彙分刻《普門品》、《大悲咒》數種。其答貺也,一如許太夫人盛舉,片鱗只鳧無傷焉。

〔按〕親友賀壽,皆謂喜祥之舉,不知甚不然也。人若修善,自享遐齡,則高壽乃意中事,何須作驚訝態,人人稱賀?唐虞以前,壽皆百數十歲,然無慶賀之名。其後福德漸薄,齒算漸虧,所以受賀漸早。嗚呼!此三災(*末劫時的火災、水災、風災)將至,人壽短促之兆,不可不知。先生所為,可謂迥出尋常矣。

安士全書《萬善先資集》卷一:勸因果上(續)

蠅蟻索命(出《觀感錄》)   明末,無錫余氏,年二十餘,即持齋奉佛,而性惡蠅蟻,見輒殺之。七十二歲,病甚,大呼有無數蟻子入口,又呼有千萬蒼蠅皆來索命。少頃,見引魂童子來,即死。  

〔按〕觀余氏好殺蠅蟻,及臨終惡報,則其持齋奉佛,必係泛泛之徒可知。不然,如來具無量威力,至心念佛一聲,猶能免宿世重罪,豈有畢世修持,而不能免現在之業者乎?亦豈有真實奉佛,而尚欲戕殺蠅蟻者乎?   勸勿畜貓   人造惡業,如植葛藤,一本既發,枝葉蔓生。且以畜貓論,自世俗觀之,不過造業一端。若明眼觀之,則能長養無量惡業。今試略陳一二:蓋鼠本無害於人,而吾忽興惡意以害之,是名無緣殺;吾不能害,而假手於貓,是名教他殺;見捕鼠而悅之,是名隨喜殺;見捕鼠而稱之,是名讚歎殺;縱貓於有鼠之所,是名方便殺;欲其日日捕鼠,是名誓願殺;本欲養貓以食吾家之鼠,而貓正食吾家之鼠,是名正殺,亦名通心殺;本欲養貓以食吾家之鼠,而貓反食鄰家之鼠,是名盜殺,亦名隔心殺;畜貓止欲殺鼠,而至烹魚以啖之,是名增益殺;使親鄰效之,子弟效之,是名輾轉無盡殺。如是無量惡業,皆從畜貓一念基之也,可不嚴戒乎?  

碩鼠呈文(出《古史談苑》)  

李昭嘏應會試,主司閱其文,未佳,因投之架上。旋為大鼠銜於枕側,棄而復銜至者三。主司異而錄之。榜發問故,曰:「已三世不畜貓矣。」  

〔按〕家中多畜一物,即多一業。《菩薩戒經》云:「若佛子(*指受戒的佛教徒,又總稱一切眾生)長養貓狸豬狗者,犯輕垢罪。」《優婆塞戒經》云:「畜貓狸者得罪,養豬羊等者得罪,養蠶者得罪。」琅函所載不一,惜世人無緣見之耳。惜物命者,種花養魚之類,皆不可高興為之,多殺生之累也。幸細思之,勿以為迂言也。

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天下事,皆有因緣

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坏之人,其实际之权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现缘也。明乎此,则乐天知命,不怨不尤。若知前后因果,则穷通得丧,皆我自取,纵遇逆境,不怨不尤。只惭己德之未孚,不见人天之或失。见正编何阆仙家庆图序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矣。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37683b80101ieb6.html

2014年2月22日 星期六

安士全書《萬善先資集》卷一:勸因果上(續)

勸在公門者   衙門之士,見人嬰木索,受笞棰,略不悲憫。其視戒殺,尤為迂闊。所以一至鄉村,肆行無忌。見雞索雞,見鳧索鳧,甚至迫其賣女鬻男,以供口腹所欲。既遂,則又誇於儕伍,而兇暴之風日盛。抑知天道好還,或隕身杖下,或喪命囹圄,或不再傳而子孫乞丐。良由設心慘刻,以致自速其辜。普勸公門善士,行時時之方便,見顛連莫告者,以善言安慰之;無辜被冤者,於公庭昭雪之。至於口腹,無有窮盡。與其上干天怒,何如惜福延年,克昌厥後乎?古云:「推人扶人,同一運手,吞菜吞肉,同一舉口。」明理者何弗思之?  

黨惡冥譴(見《觀感錄》)  

龍遊邵秋芳,崇禎甲申,縣禁屠宰,鄉間慮衙役為擾,賄秋芳禦之,屠戶遂得肆志。乙酉四月二日,秋芳死。七日甦,自言至冥,見冥君審宰牛事,有牛來齧。又屠人王十一,亦欲嫁禍焉。牛刀、血盆忽現目前,秋芳力辯。冥君曰:「雖非汝殺,然當日無汝,此輩畏罪,未必殺矣。」查壽數未盡,因令回陽,死後處分。  

〔按〕屠戮之事,開之易,禁之難。一勸人開,披毛戴角矣。出入衙門者,尚其慎之哉!  

勸養親者(以下言居家不宜殺生)  

人子養親,其道各別;全乎下養者為小孝,全乎次養者為中孝,全乎上養者為大孝,惟全乎最上養者為大孝之大孝。何則?下養者,惟知口腹之奉,酒食甘旨,不致有無餘之歎,是亦世所難能,謂之小孝。次養者,體親之志,父母所愛亦愛,所敬亦敬,使親心安樂,是名中孝。上養者,諭親於道,善則贊成,過則幾諫,使父母聖德在躬,是名大孝。至於最上養者,更有進焉。常念父母之恩,同於覆載,父母之壽,易於推遷,當用何法,可報親恩?何法可延親壽?何法可使父母出離生死?何法可使父母罪障消除?何法可使父母得入聖流,究竟成佛?譬如刀兵劫至,負親而逃,遁入山中,得毋亦有寇至乎?遁入水中,得毋亦有寇至乎?遁入曠野,得毋亦有寇至乎?輾轉熟思,必置父母於萬全之地。是名最上養,亦名無上
養,亦名超出一切世間養,豈非大孝之大孝乎?若殺物養親,使物類抱冤來世,父母償債多生,不啻以漏脯救親饑,鴆酒止親渴矣。何逆重之,而可託言孝耶?或曰:「士人功成名遂,光祖揚宗,可謂孝乎?」答曰:「功成名遂,固足取也。若以此濟其善,固為榮親。倘以此濟其惡,不反為辱親耶?檜、嵩之父,亦宰相親也,假令起於今日,人必惡之、疾之矣。」故知孝子榮親,莫如積德,功名其次焉者耳。  

業錢償報(見《好生錄》)  

嘉興一老媼,子以捕蟹為業。常用草索縛賣,賣後,隨易薪米給母。一日,媼病,即將草索納腹中,納盡,仍逐節抽出,出已,復納,納已,復抽。腸肺間血穢,一一自口牽出。自云:「我受子業錢奉養,故得此報,稍不如是,反覺難過。」觀者如蟻。如是數日而死。   〔按〕昔世尊在王舍城中,見一大魚,身有多頭,頭頭各異,墮於網中。世尊見已,入慈心三昧,乃喚此魚,魚即時應。世尊問言:「汝母何在?」答言:「母在廁中作蟲。」佛語諸比丘:「此大魚者,迦葉佛時(*迦葉佛:釋迦牟尼佛以前的佛,為七佛之一),作三藏比丘,以惡口故,受多頭報。其母爾時受其利養,以是因緣,作廁中蟲。」觀此,則知業錢養親,尚非孝子所為,況殉世俗之見,殺物以享乎?   餖飣餘業(出《觀感錄》)   常熟顧順之,寓無錫,素茹齋。康熙庚戌二月朔,瞑七晝夜,甦,曰:「見道人約往聽經,至其處,前法堂講《金剛經》,後法堂講《報恩經》。講畢云:『茹齋者,堅心念佛,食肉者,務戒殺生。一可超度父母,二可消己罪業。』少頃,忽見母在血池中哭,螺螄、蚯蚓繞身。道人云:『汝今生之母已度,此過去母也。因其好食肥鴨,故群類繞身耳。須念《往生咒》度之。』遂覺。」  

〔按〕世俗稱孝,止於一世。佛門盡孝,廣利多生,所以為大。   勸愛子者   兒童所造殺業,由於父兄不禁,則習以為常。始僅以昆蟲螻蟻為不足惜,繼即以屠牛殺犬為不必戒。惻隱既失,隕節敗名,覆宗絕祀,靡不由之。故知總角之時,習善則善,習惡則惡,不可一日失教也。普勸為父兄者,毋以物命微而不救護,毋以兒童幼而弗防閑。使子弟見聞,無非善行。雖至不仁之質,猶將化之,況本善者乎?不然,幼時失教,後雖悔之,弗可及已。  

湯公述冥(出《觀感錄》)  

溧水湯聘,順治甲午鄉試,出闈疾作。至十月六日夜半,舉體僵冷。一生行事,俱現目前。憶童子時,戲藏一雞於溝中,為黃鼠所傷。又殺蝙蝠一窠。又一仆善睡,燃油紙傷其手。須臾,見蝙蝠等皆來索命,心甚怖之。其餘善事,亦絲毫必記。忽思《心經》「無罣礙故,無有恐怖」語,覺心漸安隱。見觀音大士楊枝一灑,遂甦。至辛丑,成進士。  

〔按〕公之藏雞、殺蝠,特兒童時事耳,然方至冥間,皆來索命,則殺業之不恕於幼也明矣。況兒童所害,豈止一雞一蝠乎?愛子弟者,急宜思患而預防之。   探巢枯足(見《好生錄》)   冀州一小兒,恒探巢取卵以食。一日有人喚云:「彼處有卵,可同吾取。」即牽之至桑田。忽見道左一城,城中悉繡戶花街,笙歌喧鬧。兒怪曰:「何時有此城?」使者喝勿言,遂引入城中。城門忽閉,滿城熱鐵、碎火,烙足不可忍。小兒號呼,奔至南門,南門閉。至東門,東門閉。西北亦復如是。時有採桑者,見其在田中號泣奔走,以為狂疾,歸語其父。父至呼之,兒始應聲倒地,城火俱不見矣。父視其足,膝下焦爛如炙。兒語其故。抱歸療養,膝以下遂為枯骨。  

〔按〕地獄之苦,俱是自心所造,亦從自心所現。福力既厚,地獄即是天宮;罪惡既深,天宮即成地獄。譬如病瘧之人,與無病者同處,無病者初不以為寒,而病者則摩牙股慄,若臥大雪之中。無病者初不以為熱,而病者則汗注滂沱,如居猛火之中,此一證也。又如六欲天子(*六欲天:即欲界的六重天;天子,天王)皆享天饌,而其中福力勝者,其色純白,福力次者,其色漸赤。天衣、天寶及諸宮殿,亦復如是,此亦一證也。又如世人在母腹中,為五臟、血穢所蔽;而世尊在摩耶夫人腹(*摩耶夫人:釋迦牟尼佛的生母),入離垢三昧,則有旃檀、妙寶、宮殿百千萬數,以自莊嚴。豈非一切惟心造耶?是知此兒所聞有卵者,自心所現,無明卵也。桑田有城者,自心所現冤業城也。滿城皆火者,自心所現煩惱火也。閉於四門而不能出者,自心所現牢獄門也。故曰:地獄不遠,即在目前,隨人業報以現耳。   勸婦女   女子「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其於屠割烹炰,往往習為故態。苟非宿植德本,不能毅然信從。然既司中饋之權,則一家之生殺,操之者居其大半。好生者,豈可不以慈祥之化,自淑其閨乎?  

寫經脫苦(出《法苑珠林》)  

唐龍朔元年,洛州伍五娘死月餘,託夢其姊及弟曰:「吾幼時患瘡,殺一螃蟹塗之。瘡雖得愈,而我已墮刀林之獄。現有七刀在身,痛不可忍,願作佛事救吾。」姊乃以其遺衣送淨土寺寶獻師,為寫《金剛經》七卷。寫畢,復夢其致謝曰:「今七刀並出,蒙福託生矣。」  

〔按〕有補於病且猶不可,況徒造殺業哉!  

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

安士全書《萬善先資集》卷一:勸因果上(續)

魚泣誌感(見《廣仁錄》)  

宋諸暨縣令潘華,修普賢懺法,禁捕魚。後奉詔詣闕,夢江河中數萬魚皆號泣曰:「長者去,吾屬不免烹矣。」哭聲沸天。華異之,作《夢魚記》,囑後來邑宰。  

〔按〕聖人之心,豈不欲盡物命而生全之?但羊豕之類,勢所難禁。至獸類中,若牛若犬;水族中,若蝦若鱔,若鱉若螄(*螺)等類,無不可禁者。宜於數日前,先申號令。其有違者,所賣之物,人人得而奪之,且憑奪者送官究治。通邑之人,亦不許買違禁之物,如有買者,亦憑路人奪去。務在信賞必罰,慎終如始。則雖日撻而求其捕生,不可得矣,所謂拔本塞源之禁也。  

兩度回生(出《感應篇廣疏》)  

吳郡司理某暴卒。一宿而醒,急呼家人,請太守及僚屬至。叩首曰:「吾至陰司,乞命甚哀。初猶不許,既而曰:『汝能勸千人不食牛乎?限以三日。』今幸再生,非諸君為我遍勸百姓,不可得也。」眾佯許。越三日,復死。郡守大驚,召僚屬共持此戒。復立簿於通衢,令百姓皆書名。得數千,焚之。少頃,司理復生,曰:「被使攝去,主者方怒責,忽黃衣人持簿至,云是戒食牛肉姓名。主者啟視,大喜曰:『不但再生,且延壽六紀。』」太守與眾,俱受福無量。司理後至百歲。  

〔按〕邇來官長,亦有能禁宰牛者,第不得其方。所以禁榜雖懸城市,牛羹遍列通衢也。屠牛為業,本欲得利,利無所得,自當息刃。宜著衙役,更番糾察。有緝得牛肉者,即罰賣主出銀以賞之。務使緝獲屠家之利,倍於私受屠家之利,則衙役皆樂為官長效用,無所容其欺罔。不然,受屠人之重賄,互為掩飾,官長何從知之,何從見之乎?  

禁牛益算(出《戒牛彙編》)  

嘉靖間,福建布政胡鐸,宴召眾賓。座間尚書公林俊忽昏倦熟寐,呼之不醒。良久方蘇,曰:「異哉!予適被召至冥,主者乃吾宗尚書林聰也。云:『今閻羅王即宋范文正公,吾為其屬。以爾昔為縣令,未禁宰牛,合減壽一紀,故特攝汝。』予辯曰:『吾任某縣時,曾有禁宰牛榜,案卷猶存。』聰愕然曰:『得毋失檢乎?』急命再查。有頃,縣土神以予禁榜呈復。聰喜,仍代申奏,還壽一紀,敕原使送歸。」座客皆驚,共誓不復食牛。俊後壽果一紀。  

〔按〕貧人所望者富,富人所望者貴,貴人所望者惟壽耳。冥冥之中,為屠牛一事,宰官之增齡者,不知凡幾?減算者,不知凡幾?惜幽明隔絕,無由覺悟耳!   勸在公門者   衙門之士,見人嬰木索,受笞棰,略不悲憫。其視戒殺,尤為迂闊。所以一至鄉村,肆行無忌。見雞索雞,見鳧索鳧,甚至迫其賣女鬻男,以供口腹所欲。既遂,則又誇於儕伍,而兇暴之風日盛。抑知天道好還,或隕身杖下,或喪命囹圄,或不再傳而子孫乞丐。良由設心慘刻,以致自速其辜。普勸公門善士,行時時之方便,見顛連莫告者,以善言安慰之;無辜被冤者,於公庭昭雪之。至於口腹,無有窮盡。與其上干天怒,何如惜福延年,克昌厥後乎?古云:「推人扶人,同一運手,吞菜吞肉,同一舉口。」明理者何弗思之?

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安士全書之《萬善先資集》卷一:勸因果(上)

萬善先資集卷一  
因果勸(上)  

勸閱是集者(此篇是戒殺之綱領)   仁列五常首,慈居萬德先。皇哉三教論,異口若同宣。人人愛壽命,物物貪生全。雞見庖人執,驚飛集案前。豕聞屠價售,兩淚湧如泉。方寸原了了,只為口難言。驀受刀砧苦,腸斷命猶牽。白刃千翻割,紅爐百沸煎。炮烙加彼體,甘肥佐我筵。此事若無罪,勿畏蒼蒼天。古來生殺報,往復如轤旋。吾昔弱冠時,目擊生哀憐。蒐(*搜集)羅今昔事,將盈數萬言。誓拔三途苦,此志久愈堅。落筆傷心處,一字一嗚咽。繡板貧無力,勸募亦辛艱。崎嶇三四載,今日方流傳。奉勸賢達者,留神閱是編。   示勸全祿(出《夢覺篇》)   交河孟兆祥,登萬曆壬子《賢書》。患脾疾,夢至陰府,王語曰:「汝祿遠大,但殺生過多,將折爾算。今宜戒殺放生,刻夢中語勸世,可贖此罪。」孟許諾,甦後忘之。一夕,復夢如前,大驚。時正會試下第,急歸成其事。是夕,寓屋棟折,床榻齏粉。因刻《夢覺篇》行世。後登進士,官至理卿。  
〔按〕人皆為「因循」二字蹉過一生。孟君若有一念因循,便與筦簟床第,同為齏粉矣,安能更享後福耶?其所刻《夢覺篇》,誠哉夢覺篇也!  

冥主遵行(見《感應篇廣疏》)  

錢塘鄭圭,病,夢已故孝廉陸庸成來訪,儀從盛於平時。問授何職,曰「冥曹觀政」,因出二書以贈,一《孝義圖》,一《放生錄》。鄭曰:「此《放生錄》,蓮池大師所刻也。公在冥府,何以得之?」陸云:「冥主遇世間嘉言善行,隨敕記錄,且頒佈遵行,惟恐人之不信也。君能奉行,病將痊矣。」寤而隨覓二書玩之,即堅持殺戒,病果痊安。  

〔按〕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戒殺,仁也;戒殺書,與人共廣其仁者也。獨善者,其仁小;兼善者,其仁大。蓮大師,儒家麟鳳,敝屣科名,後捨俗出家,為法門砥柱,所以祈雨而甘霖速沛,居山而猛虎潛蹤。則知《戒殺》一書,天且不違,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阻善顯戮(見《證慈編》)  

程嗣昌在密州,見膠西鎮人好食生命,因夜拜星斗曰:「昌欲為一切眾生,並同七世父母因緣,將《戒殺圖說》一本印施。今日真武真君下降,願憑聖力流通。」部民彭景妻華氏,扯破,投於穢處。明日,買魚欲膾,魚忽跳,觸破華眼,流血化蟲,繞身咀嚼。方喧傳,監鎮郭向見一神,自言:「吾是真武,察知此地大善人程嗣昌,印施《戒殺圖說》,華氏棄投穢處,罪重當死。其不悔者,亦當獲罪,俟再降施行。」  

〔按〕末世之人,惡業轉多,善根浸少,見人行一善事,發一善言,未有不阻撓之者。且如見人戒殺,必曰:「此迂闊之為也,此薄福之態也。」見人放生,必曰:「放之未必終活也,縱去之後,不旋踵而被人取也。」甚至露齒談笑,謗無因果。或於多眾之前譏其惑,或引他端之失指其愚。直使善人面赤內慚,退厥初心而後止。噫!此等惡人,天仙見而怒之,等於鳩槃惡鬼,一瞑目後,不可問其為何物矣。敢勸同心善士,凡遇阻善之人,縱或肆行誹謗,但當順受之而已,不可存忿恨之心;勸化之而已,不可發自矜之語;憐憫之而已,不可萌棄彼之想。觀於華氏,能不凜然知所懼乎?  

勸宰官(以下言居官不宜殺生)  

普天之下,富貴貧賤,萬有不齊。有人焉,高車駟馬,威德巍巍;即有人焉,負販肩挑,伶仃孤苦。有人焉,安富尊榮,金珠滿藏;即有人焉,糟糠不繼,哀乞窮途。其間榮辱相去,不啻天淵。若不信佛家報應之說,宿世酬償之理,則天之賦於人者,亦甚不平矣。所以經言:「為人豪貴,國王長者,從禮事三寶中來。為人大富,從布施中來。為人長壽,從持戒中來。為人端正,從忍辱中來。」宿生作如是因,今生受如是果,喻如典樂之士,叩鐘得鐘聲,叩磬得磬聲;亦如治圃之人,種桃必得桃,種橘必得橘,此富貴貧賤所以懸殊也。叩以小者小鳴,叩以大者大鳴;乃至種一樹得一樹果,種十樹得十樹果,此富貴貧賤所以又有差等也。今之年少登科,享高官厚祿者,皆宿生好善不倦,廣修福德之人。不然,彼蒼何獨厚於宰官乎?然居高乘勢,順風疾呼,為善有力,為不善亦有力,譬之服參、苓者,卻病在於此,致病亦在於此,此孟子所以言「惟仁者宜在高位也」。又況爵秩既尊,則日用烹炰(*同「炮」),賓朋宴會,所殺尤廣。身至一方,一方水陸眾生,驀爾而被淩遲之慘。居官一日,一日無辜物類,相繼而遭刳剔之刑。是以往昔高賢,惻然戒懼,隨在設放生之河,不時懸禁屠之榜,發一令曰「宰牛者有罰」,而觳觫群牛,悉慶餘生於屠肆;發一令曰「屠犬者有罰」,而司閽義犬,皆脫慘報於刀砧。至圍山而獵,竭澤而漁,尤為申嚴號令,禁止殺機。誠恐事權既去,有善願而無善力耳。普勸當道仁人,速種善緣,乘機作福。仰體上帝好生之意,朝廷愷悌之心。一操政柄,便當廣積陰功。苟可生全,無或因循錯過。爵尊者,諭各屬以禁其屠;位卑者,請諸憲以止其殺。若能奉仁風於萬世,固當名掛仙曹。即使廣惠澤於一時,亦可福資後代。否則,何異身入寶山,空手而回者乎?  

勒石垂慈(出《舊唐史》)  

唐顏真卿,字清臣。精於書法,信奉三寶,嘗受戒於湖州慧明禪師。乾元三年,肅宗置天下放生池,凡郡縣要津,沿江帶郭,共八十一所。各乞御製碑文,勒石以垂不朽。公爵至尚書右丞,封魯郡公,為一代名臣。  

〔按〕設放生池,須奉憲立石,一切漁舟網籪,概不得近,方可久遠。魯公所請碑文,雖稱御製,實出自公手。自唐迄今,千有餘載。其間所救無量物命,種無量陰功者,皆公創始之力也!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安士全書正文之《萬善先資集》序

萬善先資集序  

聖教雖云大同,佛法實為最勝。不必深求奧義,即所制不殺一戒,可以斷為聖中之聖,無可比倫矣。夫人無智愚,莫不以殺為極苦,生為大德。罪、福之甚鉅者,莫過於戕生、止殺。而物類之好惡趨避,與人情初無少異。乃大烹用享,宴賓充庖之類,猶雜見於《書》、《傳》中,致使人忽於習見,狃為固然。自非大雄氏,首垂禁戒,痛切提持,誰復知蠢動含靈、萬物一體之義?今儒門亦云愛物,吾未知臠割刳剔之可以稱愛也。云斷樹殺獸,不以其時;非孝,不知太和常在;宇宙間固無可殺之時也;旱乾水溢,亦知禁絕屠宰,仰格天心;而平時之鼓刀肆毒,干和釀災者,置之不問,吾不知其解也。經云:轉輪聖王,出現世間,普行教命,令除殺業,而國土人民,壽命福樂,乃至不聞刀兵饑饉之名。生當劫濁,世運江河,先聖睹極重難反之勢,萬不得已,為害去太甚之言。而經傳遺文,猶未免為饕夫藉口,言之可勝憫歎。友人安士周子,慨然著書,警發良心,挽回殺運,搜抉分疏,披誠瀝血,兼示域外之曠觀,大破拘儒之陋說,期於大夢頓覺,沈屙必療而後已。實貪殘世界中大光明幢也。同志相勸,梓而傳之。念殺為戒首,仁為善元,諸聖昭垂,決定明誨,因目之為《萬善先資》。是編所在,無量賢聖,慈心三昧,為之護持;諸天鬼神,恭敬圍繞,應以華香,而散其處。同邑五雲學人,冰庵張立廉述。  

安士全書介紹:四、《安士全書》需要以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四、《安士全書》需要以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本書被印光法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奇書,在佛教界被認為是準佛經。全書以佛教思想為主線,融彙諸宗,歸心淨土,深刻地詮釋了中國傳統的儒釋道三教文化,彙集了許多傳說軼聞、歷史故事,契理契機,雅俗共賞、啟迪智慧,有益於勸人為善、濟世救人、淨化心靈。本書不僅適合於佛教界人士閱讀,對廣大普通讀者也會有所教益。但是,像這樣一本對社會道德極有勸化作用的善書,在近代漸漸消逝,今天的讀書人就很少知道這本書的名字了。這就是我要寫作《安士全書白話解》的初衷。回憶我學佛的歷史,把我引入佛門的應該就是《安士全書》。回想我當初在老家湖南時,書生意氣,找不到人生的歸宿,很是苦悶。有一天,經人引見,遇到一位老出家人,經他開導後,即送我一套安士全書,從此我才知山外有山、樓外有樓,大千世界原來如此,不覺悲從中來,此時即發願要譯註此書,讓這一文化瑰寶以嶄新的面貌再出現在世人面前。當時我赴廣東幫助香港居士何澤霖先生弘法,與《廣東佛教》編輯部主編黃禮烈居士相識,黃主編催促我完成這一願望,我每譯註一部分,他就在《廣東佛教》上刊登,並發動助印,沒有多久就出版了《安士全書白話解》。此書第一版出來後,很受歡迎。現在黃老居士已經往生,而最早送我書籍的那位老僧也已經圓寂,他的弟子為他建塔,三年後發現他肉身不腐。 

安士全書介紹:三、《安士全書》的中國文化精神

三、《安士全書》的中國文化精神

《安士全書》第一部書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文昌帝君」,俗稱「文曲星」,是中國歷史上信仰最為廣泛,影響最為深遠的神。他主宰人間功名利祿、文運科名,被廣大文人儒士所崇拜。同時他被列入道教神仙系統中一位重要的神,勸人廣行陰騭,致力於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從而實現最高理想。在《文昌化書》中又記載了文昌帝君遇佛授記,那麼文昌帝君與佛教也有不解之緣了。既然文昌帝君在三教中都有如此高的地位,那麼他成為中國歷史上各階層人們共同崇拜的物件,就理所當然了。要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就不能忽視這一歷史現象。文昌信仰的文化內涵集中體現在《文昌帝君陰騭文》中,這本書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極其廣泛和深遠,與《太上感應篇》、《關帝覺世真經》同為過去社會上十分流行的勸善書。《文昌帝君陰騭文》是中國文化教人為善去惡的範本,它以入世為基礎,以因果律為準繩,告誡人們為人處世的道理,從而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為何清朝大居士周安士所著《安士全書》四冊,把《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放在最前面呢?印光大師在序言中說:「又欲同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將《文昌帝君陰騭文》,詳加註釋,俾日用云為,居心行事,大而治國安民,小而一言一念,咸備法戒,悉存龜鑒。由茲古聖先賢之主敬慎獨,正心誠意,不至徒空談而已。」又在第二序中說:「其震聾發聵之情,有更切於拯溺救焚之勢。誠可以建天地,質鬼神,羽翼六經,扶持名教。允為善世第一奇書,與尋常善書不可同日而語。不謂之菩薩乘本願輪,現居士身,說法度生者,吾不信也。」印光大師稱安士先生是菩薩再來,那麼其所著《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便體現了大乘佛教的精神。事實上「陰騭」即是菩薩精神的代名字,「陰騭」即是「陰德」之意。「陰」者,不求人知也,默默無聞地奉獻,做了好事不留名,正如《金剛經》所反覆闡述的度無量眾生而不作有度之相。所以,印光大師將《安士全書》等同佛經。《安士全書》具有中國文化的特徵,是中國的佛經,更能被中國人所接受。在中國歷史上,三教並行發展,並有三教同源之說,其中雖也有爭論,但不管哪位讀書人,或者自稱與佛道無緣的人,他們的案頭上無不擺上《文昌帝君陰騭文》。這本書為什麼成為歷代家庭教育的範本呢?因為人們普遍地認為科名祿位、文章學問,無不從陰德中來,不積陰德,,便無以自立,這本書是對為善者的鞭策,是對為惡者的警誡,反覆說明了積陰德的道理,適應了傳統文化的共同要求。

http://www.amtb-mtl.org/pages/yinyuan/anshi/anshi.html

安士全書介紹:二《安士全書》教我們先做好一個人

二、《安士全書》教我們先做好一個人

佛教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以走上解脫之道。但是,不管是學哪個法門,都需要打好基礎,這就是先要做好一個人,不能做好一個人,就談不上出世,所謂出世不離入世。

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所以做人很重要。

怎麼做好人呢?最重要就是要戒殺和戒淫,因為殺和淫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所以《安士全書》就專門寫了《欲海回狂》和《萬善先資》兩部書。這是修行下手的根本啊!

印光大師在序言中說:「欲使斯民推忠恕以篤胞與,息刀兵而享天年;守禮義以敘彝倫,好令德而遠美色。因著戒殺之書,曰《萬善先資》;戒淫之書,曰《欲海回狂》。

良由世人殺業最多,淫業易犯。以故不憚煩勞,諄諄告誡。」

作者花大力氣來寫這兩部書,是不是有點輕重倒置呢?沒有!印光大師說得好:「前三種雖明修行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後一種雖明了生死法,而亦須修行世善。」即要想往生淨土,還需要修行世善。

《萬善先資》的中心主題為戒殺,從戒殺出發,提倡人類的慈悲和平。 戒殺是中國三教文化的重要內容。儒家認為君子仁民愛物,慈心不殺,先從小事做起。《論語》記:「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孟子說:「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他見齊宣王不忍牛之觳觳而就死地,就稱讚齊宣王「是心足以王矣!」他認為行王道,先當仁心不殺,「獸相食,且人惡之。」即禽獸互相吞食,人且厭惡它,何況人類互相殘殺?孔子說「始作傭者,其無後乎!」即是說第一個造作木偶土偶來殉葬的人,一定會斷子絕孫的!孟子解釋說「為其像人而用之也。」因為偶像是人形,卻用來殉葬,非仁也。孟子說「仁者無敵」,能王天下。而欲仁於天下者,首當戒殺。「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猶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孟子‧梁惠王》)佛教把戒殺列為重要戒律,非常重視戒殺。《楞嚴經》說:「殺心不除,塵不可出。」《普賢行願品》云:「眾生至愛者身命,諸佛至愛者眾生,能救眾生身命,則能成就諸佛心願。」《智度論》曰:「諸餘罪中,殺業最重。」《婆沙論》曰:「若一日一夜持不殺戒,於當來世中,決不遇刀兵災。」

《欲海回狂》極談邪淫的危害性,旁徵博引,指點迷津,向迷者點破:食色,性也;邪淫,萬惡之源也。孔子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佛陀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攀緣聲色,心被物轉,失去如來清淨本性。

《欲海回狂》發掘聖人的說法,彙集三教典籍之精華,引用正反兩方面的典型事例和故事,從現象到本質將邪淫的危害和盤托出,苦口婆心,發人深省。所謂邪淫即是指超出正統夫妻關係之外的淫亂。例如與有夫之婦或者有婦之夫發生關係,都屬於邪淫。其他如強姦、手淫、亂倫、同性戀等都屬於邪淫之列。佛教在家信徒的居士五戒,包括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飲酒。其中戒淫一條,即是指戒邪淫。因為在家信徒,都有妻室兒女,夫妻不可能沒有性關係,所以佛教把夫妻之間的性關係叫做正淫,把夫妻之外的性關係叫做邪淫,正淫是允許的,邪淫是不允許的,要戒除。

《欲海回狂》旨在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業,出世與入世不相脫離,所以此集內容,正如安士先生所說:有為保家而發者,有為保身而發者,有為獲福消災而發者,有為修身養性而發者,有為超生死出三界而發者。譬如藥草店中,萬物皆備。惟在自識其病者取之罷了。

安士全書介紹: 一《安士全書》以淨土為指歸

安士全書

一、《安士全書》以淨土為指歸

《安士全書》為清代周安士先生所著,清末民初曾廣為流傳。此書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受到廣泛推崇,號稱中國淨土宗十三祖的民國高僧印光法師在序言中說:「誠可以建天地,質鬼神,羽翼六經,扶持名教,允為善世第一奇書。」他倡印的第一部書就是《安士全書》,發行後迅即流通達三百多萬冊。許多名人也深受其影響。魯迅先生早年愛讀《安士全書》;弘一大師(李叔同)、夏丏尊、豐子愷等名人對其極為推崇。作者周夢顏,又名思仁,字安士,昆山讀書人。博通經藏,深信淨土法門,自號為懷西居士。乾隆四年正月,與家人訣別,說自己就要歸西了,家人請以香水沐浴,他阻止說:「我已經香水沐浴很久了!」談笑而逝,奇異香氣非常濃郁,充滿了房間,時年八十四歲。這是安士居士傳記所記載的史實,從安士居士一生的行持來看,我們不難發現,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仰者,並且以淨土法門作為最後的皈依。所以在《安士全書》的四部書中,《西歸直指》才寫出了作者最後的本意。因為《安士全書》前三部書是寫如何做好一個人,一般讀者還不會明白安士居士的本意,所以作者最後和盤托出,寫出《西歸直指》,指歸淨土。讀《安士全書》,真是一步一個臺階,到最後直登解脫的殿堂。印光大師在序言中說:「泛修世善,止獲人天之福,福盡墮落,苦毒何所底極?乃宗淨土經論,採其逗機語言,集為一書,名曰《西歸直指》。普使富貴貧賤,老幼男女,或智或愚,若緇若素,同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迥出輪迴,直登不退。謝妄業所感之苦,享吾心固有之樂。」淨土法門是佛教裏面流傳最廣、信眾最多的宗派,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即說明了佛教淨土法門在我國廣大人民群眾中的深遠影響。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故名淨土宗。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故又稱蓮宗。實際創立者為唐代善導,到印光為止,共有蓮宗十三祖。按近代印光所撰《蓮宗十二祖贊》,以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祩(zhu)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為蓮宗十二祖。《西歸直指》將佛教淨土經典精要、淨土疑難問答、歷代往生記錄等彙編一處,有提綱挈領的作用。雖然淨土法門修行簡單,但是由於歷史悠久,修行者眾多,使它的思想體系變得博大精深起來。要瞭解它的具體內容,就必須先讀《西歸直指》。《西歸直指》將淨土宗的精華提供給了讀者,不管是研究者,還是信仰者,都能夠從這裏瞭解佛教淨土宗的奧義。《西歸直指》從「淨土綱要」開始,其內容包括了淨土三經,即《阿彌陀經》(小本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大本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的基本內容,有阿彌陀佛得名和成佛的來歷,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西方極樂世界的具體情形,修行淨土宗幾種常見的宗教儀式。讀者通過《西歸直指》,將對佛教當今修行最多的淨土宗有比較全面的瞭解。